蒟蒻薯屬

蒟蒻薯屬

蒟蒻薯屬(Tacca),是1775年由J. R. Forster和J. G. A. Forster建立的,而Tacca這一名稱是根據印度尼西亞摩鹿加群島上的土著居民對該屬植物的名稱Taka命名的。

蒟蒻薯屬

蒟蒻薯屬蒟蒻薯屬

屬名 Tacca Forst. 蒟蒻薯屬
描述 Tacca Forst. 蒟蒻薯屬,蒟蒻薯科,約30種,全產熱帶地區,我國有蒟蒻薯T. chantrieri Andre 和裂果薯 T. plantaginea(Hance)Drenth等3種,產西南部、海南台灣。草本,根莖塊狀;葉常分裂或全緣;果為一漿果,其他的特徵參閱該科。
所屬科 薯蕷科
分布量 世界:30種;中國:3種
引種狀況 非引種

簡介

1829年由Dumortier第一次將其提升到科的水平,當時只有模式屬Tacca一屬。1881年,Hance根據水田七果實開裂的性狀,建立了該科植物的第二個屬裂果薯屬(Schizocapsa),並沿用至今。1928年,Limpricht等人也對本科植物進行了研究,也認為本科應分兩個屬,一是漿果的蒟蒻薯屬,另一是蒴果的裂果薯屬。但1972年Drenth在系統研究蒟蒻薯科時,認為裂果薯屬並不存在,並把裂果薯屬歸併於蒟蒻薯屬。
儘管過去認為蒟蒻薯科和薯蕷科相近的親緣關係是基於形態特徵的相似,但在Dahlgren等的著作中,蒟蒻薯科還是放在含義較寬的薯蕷目(包括Smilacales和Paridales)內(仍舊在薯蕷科後),這一位置為後來的分子序列分析所支持。很顯然,大多數學者都認為蒟蒻薯科和薯蕷科是有直接關係的。Caddick等根據18SnrDNA,rbcL,atpB等序列和形態學的特徵對薯蕷目(Dioscoreales)及薯蕷科(Dioscoreaceae)系統演化關係進行研究後,認為Tacca與薯蕷科中的小屬Stenomeris和Tricopus可能是姐妹群,很可能應該把Tacca放在薯蕷科內。也就是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2003年經過修訂的APGII分類法(一種主要從分子生物學角度、以被子植物為對象的現代分類法)就將蒟蒻薯屬合併到薯蕷科中。

形態特徵

蒟蒻薯屬(TaccaJ.R.ForsteretJ.G.A.Forster):多年生草本,有塊狀根莖;葉常分裂或全緣;花輻射對稱,兩性,排成傘形花序,生在長的花葶上,總苞有多枚苞片,排成2列;小苞片較狹,常為線形;果為漿果或3瓣裂的蒴果;種子多數,腎形、卵形至橢圓形,有條紋,胚乳豐富,胚小。

中國分布

我國有蒟蒻薯屬植物5種,其中,老虎鬚(T.chantrieri)的分布最廣,由中南半島經馬來半島、新加坡、泰國,一直分布至我國滇、桂、粵、瓊,為溝谷熱帶雨林170~1300米間林下陰濕處的標幟種,其根苦,有毒,藥用,但去苦味素Taccalin後可食;扇苞蒟蒻薯(T.subflabellata)為雲南河口120-160米溝谷雨林特有,它與老虎鬚很相似,但其內輪總苞片形狀不同,顏色也差異很大;絲須蒟蒻薯(T.integrifolia)從巴基斯坦、印度東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廣布,我國僅見於藏東南(墨脫,800-850米原始林下),滇南也有記錄。裂葉蒟蒻薯(T.leonpetaloides)是起源於海岸的植物,果實可漂流多個月,其葉分裂,似魔芋(蒟蒻),塊根近球形,我國台灣有栽培,雲南蒙自也有標本記錄(Hancock,今已不見),在馬達加斯加以東到東太平洋島上常常食用,並大量栽培出售,後來發現有毒才停止食用,現在似乎已在我國絕滅;最後一種是水田七(T.plantaginea),它產於泰國、寮國、越南至我國滇、黔、桂、粵、瓊、湘南、贛南的南亞熱帶北緣,200~600米的水邊、沼澤,現多生長在稻田邊,事實上,它更喜歡雨林邊緣更潮濕而陽光充足的環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