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銀器

藏古族銀器品種有銀碗、蒙古刀、蒙古銀壺、飲酒器皿、頭飾銀簪、各種馬具鞍花等。其特點是大方淳樸,精巧細緻,色彩紋樣古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介紹

(圖)蒙古族銀器蒙古族銀器

早在元朝以前,蒙古族即以使用銀器聞名。藏古族銀器品種有銀碗、蒙古刀、蒙古銀壺、飲酒器皿、頭飾銀簪、各種馬具鞍花等。

種類特點

蒙古族銀器蒙古族銀器

蒙古族銀器常見的有銀碗、蒙古刀、蒙古銀壺、飲酒器皿、頭飾銀簪、各種馬具鞍花等。它的造型特點是:大方淳厚、精巧細緻,不論色彩還是紋樣,都講究均衡、對稱和統一,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蒙古族銀器。

早在元代以前,我國蒙古族已經廣泛使用銀器,銀器藝術的精巧,就已十分著名。產品最能吸引人的部分,是古雅的圖案裝飾。一般採用各種幾何紋樣、八寶圖、回紋、各種動物、龍鳳以及各種花卉圖案。圖案布局合理,花紋疏密得當,紋樣主次分明,形體美觀協調,體現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的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

老銀匠曹德木加木蘇

“老銀匠”曹德木加木蘇“老銀匠”曹德木加木蘇

蒙古族是一個熱愛銀飾的民族,銀盅、銀碗、銀戒指、銀耳環、銀手鐲……銀器在蒙古民族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打制銀器的銀匠師傅也就成了三百六十行中的一個行當,被流傳了下來。然而近些年,由於大批量的機械化生產取代了手工製作,銀匠這一行逐漸萎縮,原來的銀匠有不少改行倒賣首飾,來錢快還不用吃苦受累,因此從事這行的人逐漸稀少。老銀匠曹德木加木蘇老先生今年60歲,居住在我市阿旗天山鎮,老先生從20歲就開始做銀匠,一生沒停下過手中的銀活兒。40年的坎坷磨礪,他把銀匠活兒做到青出於藍。
牧主出身使他變成殘疾
曹德木加木蘇出生在阿旗紹根鎮阿民溫都嘎查的牧民家裡,在他少年時期,牧主出身的父親被打成“黑五類”,扣上了“黑幫”、“死不悔改的牧民”等罪名,每天被紅衛兵揪斗,因經受不住靈魂和身體上的雙重折磨,最後含冤而死。父親離去,身為長子的曹德木加木蘇肩上的擔子一下重了起來,不僅要撫養兩個弟弟和妹妹,還要安慰整日以淚洗面的母親,他失去了上學讀書的機會,小小年紀便擔當起了養家餬口的重任。為了能過上富裕的日子,他白天在生產隊參加集體勞動,晚上在大家熟睡的時刻,偷偷學習繪畫和加工金銀首飾技術。
在一次給生產隊馴馬的過程中,他從馬上重重摔下,身體多處骨折,摔成了重傷。在當時像他這樣的牧主孩子是沒有條件接受治療的,只是找鄉間有經驗的牧民做了簡單包紮處理,最終他落下了終身殘疾。“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取消了階級成份,國家給他定為三級殘疾,並照顧他開辦銅銀首飾加工點,他正式邁入了銀匠這一行。
小銀匠敢接大活計
由於他加工的首飾價格公平,花樣多,製作精美,加工點的生意很快紅火了起來。馬鞍用品、馬鐙、銀碗、銀酒盅、鑲玉石的手鐲、戒指、耳環、菸斗等等,30多種民族用品和飾品他樣樣精通。他成了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業餘時間,他還跟當地的喇嘛大夫學習了簡單的醫學,由於工作需要,他還自學了木匠和繪畫,沒想到這些在日後都幫了他的大忙。
1982年底,國家衛生部的官員赴日本考察,發現日本人將源自我國內蒙古地區的“蒙醫五療法”研究得十分透徹,套用也很廣泛,這令考察人員感到震驚。而當時我國由於受西醫衝擊,中醫、蒙醫和藏醫有些受冷落,許多傳統醫術已經面臨失傳。考察人員回國後,立即召開專門會議,要求保護、挖掘和蒐集整理傳統醫療方法。1983年的正月,內蒙古醫學院教授明根巴雅爾和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活佛拉達那巴斯爾通過個人關係給曹德木加木蘇捎來一封信,請他幫助製作一種已經失傳的“蒙醫五療法”的銀制醫療器械。曹德木加木蘇誠實地回了信,信中寫道:醫療器械製作要求很嚴格,我從來沒有做過,但是我略懂醫學,只要你們能設計出磨具,明確尺寸和式樣,我就能做出來。
就這樣,醫學院派來了一輛小轎車,將曹德木加木蘇連同他的工具一同拉到了通遼的蒙醫學院,一項全新的挑戰等待著這個年輕氣盛的小銀匠。
小銀匠立了大功

蒙古族銀器蒙古族銀器

羅布桑布丹津所著的蒙古族史書《黃金史》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達彥汗患勃特黑病,特木爾哈達海之夫人烏雲達仁在其身上倒駝奶,用銀碗刮身,磨盡三碗,身出青苔,脫落七塊後病癒……”這是有記載的蒙醫按摩療法。在蒙醫中,放血、灸療、針刺、藥浴、外敷被稱為“蒙醫五種療法”,古代行醫人員用骨針、石針、箭頭及青銅、黃銅、鐵等材料製作出長短大小不同的醫療器械,規格不統一、結構不合理,尤其箭頭更被稱為“殺人的武器“,青銅、黃銅含有大量的銅元素並有劇毒,這些材料對人有害,用它們製作的醫療器械不符合現代科學,已經不能套用於臨床治療。因此,要恢復蒙醫傳統醫學,還要尋求一種既能夠繼承傳統療法,又對人體無毒無害的新的器械,經過專家們研究確定,只有銀器才與這樣的要求相吻合。
醫學院專門為曹德木加木蘇騰出一間屋子,作為他的加工車間,又經過層層審批,搞到3斤多純銀。萬事俱備,曹德木加木蘇正式開工了。經過11個月的苦心打磨研製,83份純銀手工五療器械終於製作完成了。這些器械被套用於臨床、教學和博物館的展覽,小銀匠也一下立了大功。醫學院為表彰他為蒙醫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臨別時將一面印有“蒙醫器械名匠”的錦旗送到了曹德木加木蘇的手中。
然而不久之後,醫學院又寫來了信:由於這些器械是用100%純銀製作的,質地太軟,特別是銀針,根本扎不透人體皮膚。曹德木加木蘇再次在自己的銀器店裡搞起了研究。他查閱了化學書籍,得知若想使銀器變硬,就要在銀裡面添加一些有色金屬,而有色金屬中有的有毒,不能套用,無毒無害的有好多種,但是,添加哪一種最合適呢?
曹德木加木蘇在自己的銀器店裡搞起了研究,這一研究,就長達23年。
23年泣血打磨
23年間,他對自己的產品進行了6次更新改造,直到2006年,他的蒙醫五療器械終於研製成功,並獲得了國家專利。如今,他成了蒙醫五療器械的指定製作人,日本、韓國、蒙古以及國內的許多省市醫療部門紛紛前來訂購。曹德木加木蘇本人,也成了被各種榮譽光環籠罩的人。然而這23年,“小銀匠”變成了“老銀匠”,期間經歷的艱辛與波折,也許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最清楚了。

“為了研製這套蒙醫銀器,我花光了以前打首飾時掙下的所有積蓄,先後兩次中毒,多次燙傷,手指骨還骨折過一次。”回首往事,老銀匠感慨良多。
從眾多有色金屬中挑選銀器的添充物,這對於從未學過化學的老銀匠來說,的確不是件簡單事兒。起初添加了以後,銀器的確按照預想變硬了,但是由於密度不夠,銀器很脆,極易折斷,如果針扎進患者的肌肉後斷裂,後果就不堪構想了。他又想到在銀子外面電鍍的方法,但是電鍍是怎樣的流程和原理,他根本不懂,他便在自己的小屋裡搞起了試驗。鹽酸、硝酸、硝酸銀……各種化學試劑擺滿了台面,一天他正在做著試驗,突然感覺意識模糊,身體發飄,逐漸到噁心、嘔吐,他才知道自己中毒了,家人忙將他送往醫院,經搶救,才脫離了危險。向銀里添加金屬,要將銀和金屬經高溫溶解了才行,這期間他不知被燙傷過多少次,手上至今還留著一塊塊疤痕。
研製過程中,攙了金屬的銀子沒有了再利用價值,只能扔掉,這浪費了他先前所有的積蓄。銀器製作是一個絕對細緻的活兒,雛形做出來以後,要用鋼銼一點點地磨,磨好再要用砂紙打,然後再電鍍,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極其精準,要求完美無瑕。沒有點兒耐心、恆心和韌性的人,恐怕早就放棄了。
成功不忘黨恩
在他自己能夠加工製作產品以後,曹德木加木蘇前後從農村牧區收養了7名家庭條件較差、生活較為拮据的窮苦孩子,在3年之內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技術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使他們掌握真正的本事。不但不收費用,還幫助他們各自成家,直到每一個都達到生活穩定富裕了才放棄資助。
紹根鎮溫都嘎查牧民普日來在本嘎查是最窮的,他父母早逝,自己帶著兄弟姐妹生活非常困難。曹德木加木蘇看在眼裡,決定幫他在5年內脫貧致富,今年投資2000多元給他買種子、化肥,幫他種上50餘畝地,還計畫每年幫他買一兩頭牛、三五隻羊,五年後爭取讓他達到中等牧業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