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塬

董志塬

董志塬位於中國甘肅省東部。漢代稱彭池塬,簡稱彭塬。北起驛馬關至慶陽]城河谷地,東西介於馬連河和蒲河間。包括甘肅省慶陽縣大部及寧縣、合水縣各一部分。南北長87千米,東西寬36千米左右。面積2260平方千米。為隴東面積最大而較平坦完整的黃土地。該地區氣候濕潤,黃土層深厚,加之有子午嶺林區對其的庇護,使得董志塬這個靠天吃飯的旱塬連年風調雨順,糧食穩產高產,民眾生活相對富裕。

基本信息

概述

1
董志塬位於境內中南部,在涇河北岸、馬蓮河蒲河兩大河流之間。世界上唯一的一塊黃土高原在我國西北,西北典型的黃土高原在隴東,董志塬又是隴東黃土高原之最。它的黃土層厚度達200米以上,塬面面積910平方公里,南北總長110公里,東西最寬處50公里。涉及慶城縣、寧縣合水縣、西峰區4縣區的21個鄉鎮。

自然環境

董志塬南北長87千米,東西寬36千米左右。面積2260平方千米。為隴東面積最大而較平坦完整的黃土地。有13條較大河溝呈輻輳狀向塬心伸入,分割塬面成多數碎塊。一般溝壑深150~200米。大小溝壑占面積的61%,荒坡又占溝壑面積57%。塬面年降水量約在500毫米左右,年均溫8~10℃,無霜期150~180天。為冬小麥主產區。

1

整個塬面,平均海拔1300多米,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土層深厚,質地鬆軟,近百萬畝肥沃的良田,廣袤無際,盛產以冬小麥為主、品種豐富的多樣農作物。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邊”之贊,今有文人賦詩稱頌:“董志塬頭顯奇觀,茫茫平原遠接天,麥帶金波連雲涌,樹幻綠舟逐浪翻”。地處董志塬西邊的南小河溝,是黃河中游水土保持試驗地,已建成山巒青翠、綠樹成蔭、魚鴨戲池的風景區,,被譽為“鑲嵌在黃土高原的一塊翡翠”,有“東湖碧水洗曉月,南溝紅葉染夕陽”的聯句予以讚美。

歷史沿革

董志塬,歷來為“控鎮蕭關,襟帶秦嶺”的戰略重地。這裡是先周公劉農耕創業之地,溫泉鄉現存“華夏公劉第一廟”。此塬古稱大原,中原文化與遊牧文化在這裡交融。唐朝在董志塬腹地建有彭原郡重鎮,肅宗曾駐彭原郡重整軍事,率師一舉南下剿平安史之亂。此後曾有“大回原”、“安化原”、“大昌原”三稱。

“董志”一詞史冊見於宋代,為銘碑。金代大昌塬曾上演了一幕金兵“僅四百騎破蒙古八乾人”的金蒙大戰。“董志塬”一詞史冊見於清代,當時已成為“四達通沖、貿易輻輳”的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後遇清同治回民起義的戰亂塗炭,曾一度悽慘。

董志塬作為一個完整的地理概念,是在建國後才逐步形成的。

水土保持

素有“天下黃土第一塬”之稱的董志塬水土流失嚴重,其面積已由原來九百一十平方公里減少到七百五十六平方公里,並正以平均每年損失四十二公頃的速度吞噬著人們賴以生存的農田。此外,董志塬年產泥沙量亦高達一千三百一十五萬噸。

同時,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等綜合原因,董志塬水土流失嚴重。目前,董志塬的東西寬度已從以前的三十二公里減少為十八公里,最窄處不到半公里,兩側溝頭大有連線的趨勢。

1

水土保持治理基礎薄弱,水土流失嚴重是董志塬的基本現狀。塬邊3249條支毛溝在頻繁的洪水沖刷下,不斷伸向董志塬腹地,各溝頭像無數個魔爪伸向董志塬腹地,把一個完整的塬面切割成“魚骨狀”,大量的泥沙充斥著馬蓮河、蒲河兩大河流和巴家嘴水庫,嚴重威脅著董志塬人民的生存。可以斷言,不久的將來,“天下黃土第一塬”將不復存在。
“近代以來,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加劇,董志塬的人口密度急劇增長,人為因素造成了塬面蠶食,溝頭前進,塬地日益縮小,其東西寬度已從唐代時的32公里減少為現在的17.5公里,最窄處僅剩50米。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西峰城區面臨的就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問題,而是要考慮如何有效保護好自己的家園!”慶陽市水土保持管理局農建辦劉相君科長很憂心地告訴記者。
值得欣慰的是,董志塬已經成為甘肅水土治理的重點,二00六年,甘肅投資約兩千萬元人民幣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其中一半用於董志塬的水土保持。甘肅省水土保持局副局長黃邦建介紹說,今年,在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適時提出了《關於綜合防治董志塬水土流失、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也養一方水土。”多年來,慶陽市西峰治理監督局帶領民眾,挖窖蓄水、打壩固溝、植樹造林。然而,許多專家認為,董志塬治理措施落後,防護力度弱,水土流失仍很嚴重。加之,地方財政吃緊,國家投入不足,治理進度依然很慢。

董志塬 八景

在號稱“天下黃土第一塬”的董志塬,名勝古蹟燦若星辰,原野風光引人入勝。這裡給你介紹的是聞名遐爾的“董志塬八景”。

第一景“高塬麥浪”

初夏時節,萬頃麥田,如海濤翻滾,金波蕩漾,你會不由自主地發出讚嘆。啊,美麗的高塬,您是那樣的神奇、那樣的坦然。是不是董志塬人忠厚誠信,大自然才送給了這塊“產金出銀”的醉人土地!難怪周先祖跋山涉水選擇了這塊“寶地”教民稼穡,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化。

第二景“寶塔晚照”

進入董志塬南大門肖金,肖金宋塔就像忠於職守的護塬衛士,招手迎你。塔呈八角形七級空心樓閣式,高24米,夕陽西下,炊煙四起,斜暉映塔的勝景,給這巧奪天工的寶塔,披上絢麗的紅紗。

第三景“石窟探奇”

董志鄉蒲河東岸覆鐘山下,有北魏人留下的一座石雕寶庫——北石窟寺。該寺是甘肅四大石窟之一,2000多身石雕造像,不僅外形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而且內蓄典故,一代一代學者“探奇”其中,至今還未寫完這篇文章。“奇形怪跡孰雕鐫”,還得一代一代探尋下去。

第四景“蒲河夜月

此景為董志塬上的第四景。漫步河灣,微風拂面,蟲聲唧唧,燈火點點,山空林靜,水映月明,移步觀景,野趣橫生。更有“晚色秋將至,碧波捧月來”的詩情畫意。

第五景“崆峒飛雪”

董志塬鄉東五里之小崆峒,是古佛、道教勝地。在這塊險要殘塬溝壑上,樓台亭閣相映,紅花綠柳恍若世外桃源。每年農曆三月三廟會期間,漫山遍坡,數以千萬計的杏樹,繁花怒放。微風吹過,香飄數里。真是“崆峒飛雪招人醉,花容水意留香客”。加上裊裊香菸,陣陣磬聲,“塵緣頓息欲為仙”的感覺油然而生。

第六景“長虹導水

巴家嘴電灌工程是為董志塬輸送瓊漿玉液的水利工程。工程的雄偉,布局的精巧,建築物美觀,構成高塬一景。

1

第七景“南溝滴翠”

這裡水壩連環,清水長流,樹木蒼翠。站在溝畔望去,“滿山翠珠搖欲墜,登高一望淨無塵”。難怪遊人不絕,且引來俄、美、日、澳及荷蘭等國學者遊客。

第八景“窯洞天地”

有人說,到董志塬來不領略窯洞風采,就等於你沒去過董志塬。是的,小小窯洞天地大。你看,在平平的塬面,挖兩丈多深、或長或方的大坑,坑四面挖窯。這就是隴東人居住的地坑院。不用磚瓦不用梁,冬暖夏涼,無異於天然空調。好客的窯洞主人,會叫巧媳婦給你擀出“白如雪、薄如紙、細如絲、長如線”的麵條,加上地方特產調料菜蔬,做成的“煮在鍋里團團顫,撈在碗裡蓮花轉,操在筷子條條線,吃在嘴裡吸不斷”的酸湯麵。你一看,就饞涎欲滴了。有一外地客人吃後高興的說:“吃了十八省的飯,好不過董志塬的臊子麵”。這是實話,出了這塬,就沒這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