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

董大

董大(原名董庭蘭)(約695-765):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隴西人。 是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音樂家。他少年時並不肯讀書,到處遊蕩,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討飯。直到五十歲,方才歸正,努力讀書,學做詩人。幾年之後就漸受人注意了。他多寫邊塞戰場上的情形和景象。在戰爭的場面下,同時又顧到征夫的疾苦,少婦的情懷,故能於高壯的風格里,還能呈現哀怨之音,令人讀了,覺得悠長有味。

基本內容

董大董大
董大(董庭蘭)(約695-765):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隴西人。

董庭蘭早年曾從鳳州(今陝西境內)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並把其擅長的《胡笳》整理為琴譜,董庭蘭後來的聲望已超過了沈祝兩家,百年後,元稹在詩中仍贊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兩曲,相傳就是他的作品,另有《神奇秘譜中》收有他作的《頤真》一曲,據說此曲是他隱居山林,過著“寡慾養心,靜息養真”的道家生活的反映。

董庭蘭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如高適的《別董大》就寫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當時眾多的詩人都與他有交往,並在詩中描寫了他的琴藝,最為著名的就是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詩中對他的出色琴技進行的詳盡生動的描述。董庭蘭編寫的譜集,當時的善贊大夫李翱為之作序。

董庭蘭一生清貧,高適曾在詩中說他:“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薛易簡也說:“庭蘭不事王侯,散發林壑者六十載”在他六十歲以前,幾乎都是在其家鄉隴西山村中渡過的。天寶末年,,應宰相房琯之請,在其門下當過清客,為此曾遭到世人的誹議。

董庭蘭的學生中,鄭宥聽覺敏銳,調弦“至切”,尤善沈聲、祝 聲。另一弟子杜山人也被戎昱稱為“沈家祝家皆絕倒。”

董庭蘭有著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這在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一詩中,有著生動的敘述:"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鏇如有情。"說他在遲速變化中得心應手,鏇律住復中都富於表情。美妙的音樂把詩人引進了一個想像的境地:"幽陰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音樂的表現力是如此豐富、感人。如果沒有董庭蘭的出色演奏,李頎這首描寫音樂的名詩,是不可能產生的。

董庭蘭的琴藝聲望很高,在當時廣泛受到人們的讚揚,不少文人和他有交往,他編寫的譜集,有善贊大夫李翱為之撰寫序言。高適在《別董大》詩中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樣的名句,頗能反映出一代名手譽滿天下的盛況。

高適的詩中還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說他窮得連酒錢都付不出。薛易簡也說:"庭蘭不事王侯,散發林壑者六十載。"可見,他的生活頗為清苦。但是,由於他曾一度做過宰相房琯的門客,卻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議。著名詩人杜甫說:"庭蘭游琯門下有日,貧病之老,依倚為非。"《新唐書•房琯傳》中甚至說董庭蘭仗勢"數招賂謝",房琯為替他申辯,因而被"罷為太子少師"。這一說法很值得懷疑,有可能出自房琯政敵的惡意誹謗。他如果真的納賂,是不會如此貧困的。房琯以宰相之尊,也不致為了一個門客而罷官。在崔珏的詩中,熱情讚美了他和房琯的關係:"七條弦上五音寒,此樂求知自古難。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

董庭蘭的作品見於記載者不多。《神奇秘譜》中有他作的《頤真》一曲,曲調明快流暢,素材精煉,結構完整,是很有特點的小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