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公祠

董公祠

董宣為官清廉公正,愛民如子,京城裡的人,都把董宣稱為\"臥虎\",並編成歌謠讚頌他:\"捕賊鼓聲不再鳴,京城出了董少平。\" 董宣在洛任職五年,死於任所,年74歲。他為官清廉,死後只有一條布被覆蓋屍體,家存大麥數斛(舊量器,原盛十斗,後改為五斗)。後來,洛陽人懷念他,就在老城東大街現民主街口的路北為他建了\"董公祠\"。祠坐北向南,一間正殿,一間卷棚,現已改為旅社。祠中一株500歲國槐,樹圍三米餘,乾已枯空,仍枝條婆娑,綠蔭遮人,恰似董公美名永存。

基本資料

董宣洛陽做縣令時,據說是抬著口棺材赴任的。來當官抬口棺材幹啥呢?
董宣生於西漢末年,是河南陳留縣圉鎮(今杞縣境內)人。他出身寒門,耕讀傳家。光武帝建東漢後,廣選人才,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薦下出去做官,後來升到北海相的位置上。東漢政權鞏固後,一些功臣貴族便嬌縱起來。山東青州有個叫公孫丹的傢伙,新造了棟住宅,落成時為祭天地,竟隨隨便便砍了顆人頭為祭品。董宣聞知這種草菅人命的行徑極為氣憤,衝破重重阻力,將公孫丹判處極刑。
大司寇陰宏是朝里執掌刑律的官員,他和公孫丹是師生關係,為了報復,竟利用職權羅織罪名,將董宣判了死罪,董宣的夫人悲悲切切地備好棺材趕到法場準備收屍,誰知同刑九人依次斬了八人時,聖旨送到,光武帝免了董宣的死罪,將其降職到江夏做太守。
董宣由於出身寒微,體察百姓的疾苦,所以執法中敢替百姓講話,又得罪了外戚陰氏,再一次降職到洛陽做縣令。董宣知道自己的性格,更有不畏權貴的勇氣。於是,赴任洛陽時,他帶上了上次法場上沒能用上的那口棺材,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洛陽是東漢王朝的京都,城內樓閣亭台鱗次櫛比,街道衢巷車水馬龍。建武十九年的一天下午,董宣來到洛陽端門外的南關大街上。"長柱……我的兒呀……" 一串悲愴凝絕的哭喊聲吸引了董宣的視線,只見一位老媽媽瘋瘋癲癲、跌跌撞撞地沿街而來。老媽媽目光呆滯,腳步蹣跚,突然拉住一位過路青年叫起兒來。那青年急忙分辯:"老媽媽,你認錯人了,我不是您的兒子。"
董宣感到奇怪,就向路邊人打聽。原來,老媽媽喪夫多年,只有一個兒子與老人相依為命。半年前,老他*的兒子去集市賣柴,忽地一陣人喊馬嘶,集市大亂,人群嘩地向路兩邊散去,把街上擺的貨攤撞得七零八落,雞鴨驚得嘎嘎亂飛。只見一隊快馬縱馳而來,賣柴的小伙躲閃不及,被為首的高頭大馬撞翻在地。那馬一聲驚叫,前蹄騰空,幾乎將乘馬人掀下馬去。
這乘馬人是湖陽公主府里的大管家胡奴,平日仗勢欺人玩惡不作,人稱"鎮街虎"。這傢伙見樵夫擋了道,勃然大怒,連聲喊打。於是,馬後閃出七八條彪形大漢,拳腳齊下,活活將樵夫打得七竅出血,當場身亡。
老媽媽失去了兒子,心情悲怒抑鬱,再加生活無依,漸漸瘋了,每日沿街哭叫,四處尋兒。董宣聽了,義憤填膺,正待細問,忽見人群大亂,跑過來的人驚呼: "鎮街虎上街了!"眨眼間,幾匹快馬飛馳而來。那哭著尋兒的老媽媽突然沖向路中,攔住胡奴的大馬,哭要孩子。胡奴讓家丁趕開大媽,大媽卻抓住胡奴的馬韁,罵不絕口。胡奴怪叫一聲,拔出佩劍刺進大媽的胸膛。
董宣忍耐不住,推開人群,挺身上前干涉。那胡奴素來慘行無法,從沒人敢過問,今見有人干涉,氣得動手打來。董宣的老僕連忙擋住:"休要無禮,這是新任太爺。"胡奴聽了,冷笑一聲,要董宣識相一點,少管閒事,隨後狂笑著打馬揚長而去。董宣怒視著耀武揚威遠去的胡奴,暗下決心,一定要為百姓除去此害!大媽的屍體旁,圍滿了憤怒的百姓。董宣問身旁一位老者:"京都鬧市,怎么沒人管束這惡徒呢?"老人嘆口氣:"官官相護呀!再說,公主勢大身顯,誰敢摸老虎屁股呀!"
董宣心情沉重地進了縣衙,行李沒顧上解,就讓書辦搬出卷宗,翻閱起積案來。他越看越氣,竟有那么多狀告胡奴的。
第二天,聽說新縣令升堂,新縣令還在街上怒斥了胡奴,來告狀的一個挨一個,險些踢壞了門檻。聽著一件件案情,董宣胸口一陣陣發熱,猛地一拍大案,抽出一隻令簽,讓衙皂去抓胡奴到堂受審。
誰知,眾衙皂齊齊跪下,無人奉命。董宣正要發火,一旁書辦解釋說:"胡奴系仗勢欺人,咱這縣衙兵皂那能進得公主府去!"董宣想想有理,思忖許久,決定智取。
一天,風清日和。湖陽公主帶領宮女、太監,坐著鳳輦去夏門外賞荷。駕車的,是趾高氣揚的胡奴。鳳輦剛出夏門,只見夏門亭里閃出董宣等人,攔住車馬。
董宣不卑不亢地向公主施了禮,說:"你的管家胡奴犯有幾件人命案子,需要問個明白!"
那公主自恃皇威,哪把小小縣令放在眼裡,蔑視地對胡奴說:"且讓他問!"
董宣將幾樁命案一一道來,胡奴看看傲氣凌人的公主,有恃無恐地滿口招認。問罷,董宣從書辦手中接過錄下的口供,激胡奴說:"你這胡作非為的人,可敢畫押!"
胡奴跳下車駕,抓過筆來,畫了供,嚷嚷:"我倒要看你拿大爺我怎么辦!"
胡奴話還沒落音,董宣斷喝一聲:"砍了!"身旁的劊子手應聲飛起一刀,胡奴血淋淋的腦袋就滾落到公主的車前。
這還了得!公主驚魂稍定,就氣沖沖地上殿奏明光武皇帝。光武帝非常惱怒,立即把董宣召來,想用大棒打死。
董宣呢?臨進殿前早命老僕將棺材抬到了宮外。他想,流我一腔血,換來萬民歡,值得!他舉止從容地朝光武帝行禮說:"請讓我說一句話再死!"
光武帝見了董宣,看董宣滿面忠厚剛毅之色,並非刁蠻霸道之徒,心中已覺詫異,就答:"想說什麼?"
董宣說:"皇上聖明,漢朝才得以中興,但縱容家奴殘害欺辱良民,今後還憑什麼治理天下呢?"他將胡奴的罪狀一一道來,然後從懷中取出胡奴畫押的供狀呈上:"我不用棒打,請讓我自殺吧!"說完,他就用頭去撞殿柱,頓時血流滿面。

相關資料

 光武帝聽著董宣的敘說,已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覺察到董宣不畏權勢認真執法的可貴。光武帝想到"人心為重"的道理,心中已決定寬赦董宣,見狀,忙讓小太監抱住撞柱的董宣。這時,光武帝為了給公主挽回一點面子,就命董宣給公主賠情。董宣呢,不買這帳,向光武帝說:"臣無過錯!願領死,決不賠情!"
光武帝就向太監們打個手勢,要太監強按住董宣的脖項,給公主叩頭。好一個董宣,竟用雙手撐地,硬著脖子大呼:"臣無過,為何賠情!"那樣子,如同一隻"臥虎"。
公主羞氣得要死,雷射武帝說:"你做百姓時窩藏逃犯,包庇犯死罪的人,官差還不敢登門搜捕;如今當了皇帝,威勢反不能制服一個小小的縣令嗎?"
光武帝無奈地笑笑說:"當皇帝和當老百姓可不同啊!"他明白,要想治理好國家,就要*這些剛正不阿、不徇私情的人。於是,不再糾纏賠情之事,還賜封董宣為"強項令",賞錢三十萬,以示獎勵。
董宣把賞錢全部分給了手下的官吏和受害的百姓。從此,豪強惡霸懾於董宣之威,不得不有所收斂。京城里的人,都把董宣稱為"臥虎",並編成歌謠讚頌他:"捕賊鼓聲不再鳴,京城出了董少平。"
董宣在洛任職五年,死於任所,年74歲。他為官清廉,死後只有一條布被覆蓋屍體,家存大麥數斛(舊量器,原盛十斗,後改為五斗)。後來,洛陽人懷念他,就在老城東大街現民主街口的路北為他建了"董公祠"。祠坐北向南,一間正殿,一間卷棚,現已改為旅社。中一株500歲國槐,樹圍三米餘,乾已枯空,仍枝條婆娑,綠蔭遮人,恰似董公美名永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