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山墓葬

葉家山墓葬

葉家山古墓葬群為西周早期墓葬,距今3100多年。葉家山墓地長150米、寬100米,保存非常完整。而且葬規規格高,多屬於西周高級貴族墓,隨葬品非常豐富,是湖北省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墓葬。

簡介

發掘現場發掘現場
葉家山墓葬是西周早期曾國的一片墓地,位於隨州經濟開發區淅河鎮蔣寨村8組。其年代比世界聞名的曾侯乙墓要早500餘年,墓主人曾侯諫,是曾侯乙的祖輩。

古墓葬群從2011年2月開始發掘,到2011年10月底,共發現墓葬65座和1座馬坑,除2座大墓未掘外,其餘墓葬都已發掘完畢。發掘的65座墓葬皆為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葬最深達9.7米。

考古挖掘

65號墓出土的青銅鼎上,可見“曾侯諫作寶彝”六個銘文字65號墓出土的青銅鼎上,可見“曾侯諫作寶彝”六個銘文字
葉家山古墓葬群文物以青銅器為主,還有大量的陶器、漆木器、玉石、原始青瓷等各類文物700多件,其中青銅器多達325件,器形有鼎、爵、觥等。絕大多數青銅器上有“曾侯”和“曾侯諫”等銘文,總字量達400字。這是自曾侯乙墓發掘後,又一個和曾國或曾侯相關的考古發現,對研究西周早期的曾國歷史將是重大突破。

二期發掘

葉家山墓地發現中國最早編鐘葉家山墓地發現中國最早編鐘
2013年7月3日,湖北隨州葉家山曾國墓葬群二期開始發掘。墓葬二層台大量精美隨葬品一一揭曉,包括漆木器、戟、青銅器等兵器和生活器具等,這批遺物將還原3000年前的曾國貴族繁榮面貌。

編鐘

同時發掘出土的還有5件套編鐘,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教授認為,這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編鐘。

19鼎和12簋

考古人員在同一墓葬中發掘出19件和12件,數量超過周朝傳統禮制中最高規格的“九鼎八簋”,為目前國內西周考古發掘中,在同一墓葬中發現最多的鼎和簋。 據悉,在新發現的還一批有銘文的銅器,除繼續發現有“曾侯諫作寶尊彝”的銘文器物外,還發現了“公白作寶尊彝”及少數族氏文字的銅器,進一步顯現出墓地的國屬應屬西周早期的曾國。

在經歷了約2個月的第二期考古挖掘後,考古工作人員將陸續對曾侯墓地中最大的兩座墓葬進行發掘。

學術價值

出土的青銅器出土的青銅器
首先,葉家山墓地是近40餘年來湖北省首次發現的高等級貴族墓地,規格和規模在江漢地區乃至長江流域都是首屈一指。所見墓葬保存之好,出土文物之豐,時代特徵之明確都為迄今湖北考古發現之僅有;
其次,葉家山古墓葬發掘所獲的大量西周陶器、銅器和原始瓷器等,不僅保存完好,而且組合和共存關係明確,是研究湖北漢水流域西周文化的重要標準性器物群,豐富了西周年代學研究的實物資料庫;
第三,對西周的曾國研究將是一個重大突破。自曾侯乙墓發現以來,有關曾國的來源和始封問題未成定論。本次發掘的65號墓是所見大墓之一,從銅器銘文與伴出的銅鉞、銅面具等重器可以推定墓主極有可能是曾侯諫,說明曾國早在西周早期就在漢東地區稱侯;
第四,大量成熟、品類齊全的原始瓷器屢現於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將有助於解開原始瓷器的產地問題;
第五,葉家山古墓葬發現的青銅器大多有銘文,已知銘文總字量達400餘字,銘文內容除常見的一些西周早期的族氏文字和方國名外,也見有大量過去所未見之人名,對排定墓地世系及與其他方國的關係具有重大價值;
第六,為漢東方國的研究提供了最新材料。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器群的面世,說明西周早期,曾、隨應是同時並存於隨州的兩個古國。從銅器出土範圍看,西周早期的曾國似應僅存於隨州的漂水流域,但隨著隨國被周的消滅,姬姓曾國迅速擴展至漢北及河南新野一帶,成為替代隨國的漢東第一大國。

曾隨之謎

葉家山墓葬發掘現場葉家山墓葬發掘現場
隨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姬姓古國,其中心區域位於漢東地區的今隨州市。而長期以來,古隨國轄境內出土大量曾國銘文銅器,由於出土銅器上的曾國同文獻記載中的隨國疆域相合和年代相當,曾、隨是一國兩名,還是兩個國,一直困擾學術界。大多數學者認為曾、隨為一家,也有人認為,曾即是曾,隨就是隨,二者不可混同。

隨著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墓葬群中最大兩座墓葬的開啟,關於是否能解開曾、隨兩國關係歷史謎團的疑問引起廣泛關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鳳春表示,如果在該墓葬的發掘過程中發現類似“曾國屬姬姓”的銘文就能對“曾隨合一”的說法加以佐證,目前尚不能得出結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