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斯同評傳

(一)對宋史的考證(261) 二、萬斯大的經學(331) (一)《禮》學(331)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 第1版 (1996年10月1日)
叢書名: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
精裝: 431頁
開本: 32開
ISBN: 7305027456
條形碼: 9787305027451
尺寸: 20.9 x 14.5 x 2.7 cm
重量: 581 g

作者簡介

方祖猷,男,1932年5月生。浙江寧波市人。l953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學院歷史專業。長期在江蘇泰州市從事中學歷史教學工作。70年代開始研究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思想。80年代調回故鄉,先後在寧波效實中學、寧波師範學院、寧波大學任教,現為寧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浙東學術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著作有《萬斯同年譜》(與陳似慈合作),《清初浙東學派論叢》(已送出版社)。發表的論文有《我國封建社會人道主義的先驅——王艮》、《明中晚期人文主義思潮和文藝思潮》、《論全祖望的文學思想》、《萬斯同史學淺論》、《黃宗羲與甬上弟子的學術分歧》,《論潘平格的求仁哲學》、《萬斯大的春秋學》等近30篇。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思想並非先驗之物,主要是通過社會實踐和對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鑑和繼承,而且它的重點是放在思想和實踐的聯繫和結合上。
萬斯大與萬斯同兄弟世稱“二萬”,是清初浙東學派的雙傑。本書以萬斯同評傳為主,附以萬斯大評傳。
萬斯同是著名的史學家和經學家,而以史學名世。但他的一生只有斷斷續續的記載,他的著作也未有完整的考定,他的經學瑕瑜並存,而其史學近年來眾說紛紜,評價不一。本書對他的生平作了系統的介紹,對他的著作予以全面的考述,在評論他的經學、史學,特別是史學思想、歷史編纂學和史考時,儘可能發掘出他的未被人知的一些成就,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失誤的教訓。
本書對萬斯大的生平,他在《禮》學和《春秋》學上的貢獻,其經學的特點以及在經學史上的地位,也作了一定的評述。

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匡亞明
第一章 明清之際的時代特點和時代思潮(1)
一、“天崩地陷”的時代特點(1)
二、經學思潮(4)
三、史學思潮(8)
第二章 萬氏世傳和家學(12)
一、三世四忠(13)
二、儒將萬表(14)
三、復社名士和著名遺民——萬泰(16)
四、萬氏八龍(18)
第三章 萬斯同傳略(21)
一、童年、青少年和參加文會時期(1638一1666)(21)
(一)榆林三載(21)
(二)參加文會和化安山訪師(23)
(三)策論之會——史學思想的萌芽(27)
二、參加甬上證人書院和授徒時期(1667—1678)(29)
(一)從證人之會到講經之會(29)
(二)甬上證人書院的高弟(31)
(三)授經會稽——史學思想的形成(34)
(四)潘平格引起的風波(36)
(五)崑山之行(38)
三、京師修史時期(上)(1679—1689)(40)
(一)藍溪辭行和西郊送別(40)
(二)“不居纂修之名,隱操總裁之柄” (43)
(三)私修明史的準備一(45)
四、京師修史時期(下)(1690一1702)(48)
(一)私修明史的失敗(48)
(二)主講經史之會(50)
(三)與劉坊、方苞的長談——史學思想的成熟(52)
(四)晚年的知己李?(54)
(五)一代風流盡(57)
第四章 萬斯同的哲學史著作——《儒林宗派》(60)
一、體例特點(60)
二、學術傾向(63)
三、在學術史上的貢獻(67)
第五章 萬斯同的經學(71)
一、《詩》學(71)
二、《禮》學(78)
(一)《禮》學的成就(79)
(二)《禮》學的實質——以史視《禮》 (83)
三、經學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88)
第六章 萬斯同的史學思想(92)
一、民族思想及其在史著中的反映(93)
(一)民族思想的演變及其特點(93)
(二)民族思想的分析(98)
(三)反映在史著中的民族思想(105)
二、經世思想和經世史學(116)
(一)《與從子貞一書》及其史學經世思想(116)
(二)經世史學的特點 (119)
(三)總結、探究、勸懲——史學經世的三大內容(122)
三、民本思想中的新因素(143)
(一)民本思想(143)
(二)對農民起義的同情(146)
(三)對婦女命運的同情(152)
(四)對海商和市民鬥爭的同情(155)
(五)對君主專制的批判(159)
四、論西學東漸和對科學進步的重視(173)
(一)會通中西而折其衷(173)
(二)重視自然科學的進步(177)
五、其他(186)
第七章 萬斯同的歷史編纂學(201)
一、編纂史著的原則——“事信而言文”(203)
二、編纂人物傳記的客觀標準——“論世知人”(209)
三、編纂人物傳記的主觀要求——“平心”(212)
四、編纂史著的主要方法一以《實錄》為指歸,參伍以野史(215)
五、編纂明史的特殊方法 寧繁勿簡(221)
六、反對官局修史(229)
七、關於史表(235)
八、提倡會通(244)
九、方誌編纂法(250)
第八章 萬斯同的考證學(255)
一、經學的考證——《古文尚書》考(255)
二、歷史文獻的考證(261)
(一)對宋史的考證(261)
(二)對南宋六陵遺事的考證(265)
(三)對庚申君遺事的考證(269)
(四)關於建文自焚說(274)
(五)崑崙河源考(280)
(六)“石鼓文”考(288)
(七)漢魂石經考(292)
三、萬斯同的考證法及其得失(297)
(一)經學考證法(297)
(二)史學考證法(299)
(二)考證失誤的原因(303)
結束語(311)
附:萬斯大評傳
萬斯大的經學其及歷史地位(323)
一、萬斯大傳略(323)
二、萬斯大的經學(331)
(一)《禮》學(331)
(二)辨《周禮》非周公作(342)
(三)《春秋》學(354)
(四)經學考證法(366)
(五)經學的特點及其在經學史上的地位(374)
附錄(383)
一、萬斯同年表(383)
二、萬斯同著作考述(388)
三、天一閣藏萬斯同《明史稿》考述(398)
索引(411)
人名索引(411)
文獻索引(420)
詞語索引(426)
後記(43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