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山[北京市海淀區萬壽山]

萬壽山[北京市海淀區萬壽山]

萬壽山為燕山余脈,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臨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山前建園靜寺,清初,曾作宮廷養馬的草料場。乾隆[愛新覺羅·弘曆]十五年(1750)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壽辰於園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次年將山改名為萬壽山。並將開拓昆明湖[北京頤和園湖泊]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東西兩坡舒緩而對稱,成為全園的主體。建築群依山而築,現存的是英法聯軍燒毀後慈禧重新建造的。從山腳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

基本信息

簡介

萬壽山萬壽山
今之萬壽山,元朝名瓮山。傳說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裝滿寶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學家郭守敬開挖通慧河,將昌平及西山一帶泉水匯引湖內,注入宮牆,接濟漕運,瓮山泊始成為調濟京城用水的蓄水庫。由此至明,環湖先後建有多座頗具影響的寺觀,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護聖寺”規模最大。萬壽山樓宇恢弘,漢白玉釣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魚垂釣。

主要景點

香岩宗印之閣、嘉蔭軒

萬壽山萬壽山
香岩宗印之閣:始建於乾隆時期,為四大部洲之中心建築,原為三層高閣。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時改建為現狀,閣內供奉三世佛與十八羅漢於內。
萬壽山香岩宗印之閣
嘉蔭軒:始建於乾隆年間,因建於兩棵古槐的綠蔭之間而得名,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燒毀,一九八九年重建。
諧趣園、四大部洲、澹寧堂
諧趣園: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園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取名惠山園。嘉慶十六年(1811)重修,改名諧趣園。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八年(1892)重建。方塘數畝,沿池建有樓、亭、堂、齋、橋、榭等園林建築,並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間遊廊相連線,錯落相間,步步有景,是中國最負盛名的“園中之園”。
萬壽山諧趣園
四大部洲:乾隆年間興建的藏式宗教建築群,分別為“南瞻部洲”、“北俱盧洲”、“東勝神洲”和“西牛賀洲”。一八六〇年遭英法聯軍焚毀,整改後的格局是1980年按原樣修建的。
萬壽山四大部洲
澹寧堂:始建於乾隆年間,是後湖重要的點景建築,依山傍水,寧靜清幽。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間重建頤和園時未予恢復。一九九六年經多方論證,國家批准,在原址上照原樣復建,用以陳列頤和園藏明清宮廷家具珍品。
萬壽山
寅輝城關
城關是頤和園內六大城關之一,始建於乾隆年間,東邊石額刻“寅輝”,西邊刻“挹爽”,與西部的“通雲”城關遙相呼應,皆是蘇州街的陸上關口。
眺遠齋、妙覺寺、蘇州街
眺遠齋:俗稱“看會樓”,光緒年間興建。整個建築置於高台之上,北望視野開闊,是專為慈禧觀看頤和園北牆外一年一度的廟會場面而建。
妙覺寺:始建於乾隆年間,是頤和園中最小的寺廟,由山門、圍牆、旗桿和正房組成,寺中原供奉“誠救佛”。
蘇州街:原稱買賣街,乾隆時仿江南水鄉而建,是專供清代帝後逛市遊覽的的一條水街,一八六〇被英法聯軍焚毀,一九九〇年在遺址上復建。街全長三百餘米,以水當街,以岸作市,沿岸設有茶館、酒樓、藥房、錢莊、帽店、手飾鋪、點心鋪等六十多個鋪面,集中展現了十八世紀中國江南的商業文化氛圍。
畫中游、寫秋軒、紫氣東來城關
畫中游:始建於乾隆年間,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間重建,是萬壽山西部重要的點景建築,中為八角兩層樓閣,東西配置兩亭兩樓,後有白石牌坊和一座三間小殿,各有爬山廊溝通。由於建築倚山而築,視野開闊,循廊觀景,仿佛置身畫中,故名“畫中游”。
寫秋軒:建成於乾隆二十年(1755),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間重建,是萬壽山前山東側的一組建築。正殿三楹,建於高台之上,兩側以爬山廊連線“觀生意”與“尋雲”兩配亭。此軒隱於山間,幽雅清淨,是觀賞秋色的極佳之處。
紫氣東來城關:始建於乾隆年間。南邊石額刻“紫氣東來”,源自老子出關的典故,北邊石額刻“赤城霞起”,源自晉代文學家孫綽《天台山賦》中的名句。城關既是點景建築,又是當年園內分區防衛的關口。
圓朗齋
圓朗齋:始建於乾隆年間,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年間重修。“圓朗”為聖仁明智之意萬壽山點景區---樂農軒、草亭、益壽堂
樂農軒:相傳是慈禧太后為了體驗“田園樂趣”而命人修建。青磚砌牆,石片蓋頂,建築雖追求農家院落的情調,但仍不失皇家園林里建築的風韻。
草亭:建於光緒年間,是樂農軒景區的點景建築,結構簡單,頂部覆以茅草和雲片石,既無油飾,又無壁畫,有古拙質樸之美。
益壽堂:建於光緒年間,正堂五楹,名松春齋。此處原為皇家藥房。一九四九年三月,毛澤東來園時曾在此休息。
重翠亭、意遲雲在、湖山真意
重翠亭:始建於乾隆年間,為卷棚式敞廳,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間重建。既是點景建築,又為觀景佳處。
意遲雲在:始建於乾隆年間,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間重建,為卷棚式敞廳。“意遲雲在”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江亭》詩中“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的句子。
善現寺、雲會寺、薈亭
善現寺:始建於乾隆年間,原為萬壽山後山東部的一座寺廟建築,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焚毀,現僅存山門和一座配樓,其餘殿堂皆剩殘基。“善現”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
雲會寺:始建於乾隆年間,主殿為方亭式建築,名為“香海真源”,是遭英法聯軍火焚後園殘存的木構建築之一,內中供的毗盧佛銅像為清漪園原物。
薈亭:建於光緒年間,俗稱“雙亭”,由兩個六角亭套合而成,既是點景建築,又是觀景亭。
景福閣、花丞閣、多寶琉璃塔
景福閣:原為清漪園時期名叫曇花閣的佛殿,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焚毀。一八九二年改建為現在的景福閣。閣前部為寬大敞廳,慈禧太后曾在此賞月、觀雨和接見外國使節。一九四九年四月,中共中央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和平談判曾在這裡舉行。
花丞閣、多寶琉璃塔:花承閣是乾隆年間興建的一組建築群,一八六〇年遭英法聯軍焚毀,現僅存多寶琉璃塔、石雕和其它建築基址。多寶琉璃塔,高十六米,八面七級,塔身用七色琉璃磚瓦鑲砌,下承漢白玉須彌座。塔前立有用漢、蒙、滿、藏四種文字鐫刻的乾隆《御製萬壽山多寶塔頌》石碑。
萬壽山、佛香閣、排雲殿
萬壽山:為燕山余脈,高58.59米。傳說曾有老人在山上鑿得石瓮,因名瓮山。前臨瓮山泊,又稱西湖,即今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曾在山前建圓靜寺。清乾隆十五年(1750)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壽辰,於圓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次年將山改名萬壽山,並將開拓昆明湖的土方按造園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東西兩坡舒緩對稱,成為全園的主體。乾隆時期依山而建的建築群絕大部分在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燒毀,現存建築大多為光緒年間重新建造的。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從山腳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雲閣。後山有宏麗的藏式佛教建築四大部洲和聳立於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還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各式樓台亭閣,堪稱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之集中展現。佛香閣: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時按原樣重建。閣結構為八面三層四重檐,通高36.44米,聳立於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氣勢雄偉,是頤和園全園的構圖中心。閣內供奉有銅鑄金裹千手觀世音菩薩站像。像高五米,重萬斤,為明代萬曆年間所造,在八根貫通全閣上下的承重鐵梨木擎天柱的襯托下,美妙莊嚴,熠熠生輝,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
排雲殿:原為清漪園大報恩延壽寺大雄寶殿,鹹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在其廢墟上建成排雲殿,是為慈禧祝壽的場所。現殿內陳列的展品為當年王公大臣進獻的壽禮。
排雲殿佛香閣景區
排雲殿佛香閣景區是頤和園內建築布局最完整、建築形式最豐富的中軸建築群體,殿、閣、廊、亭、橋、坊、碑等建築約兩萬平方米。從臨水的雲輝玉宇牌坊至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眾香界、智慧海、層層升高,排列有序,氣勢宏偉,金碧輝煌,將園林、寺廟和宮殿融為一體。此景區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以大報恩延壽寺為主體,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間改建成現在的規模。萬壽山前山景區---五方閣、轉輪藏、萬壽山昆明湖石碑
五方閣:為宗教建築,“五方”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佛教中有“五方五佛”之說。閣下石壁凹槽處是喇嘛誦經時懸掛佛像的地方。
轉輪藏:建於乾隆年間,整組建築由正殿,配亭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組成,是清朝帝、後貯藏經書、佛像和念經祈禱的地方。配亭為上、下兩層,有木製彩油四層木塔貫穿其中,木塔貯經文、佛像,可以轉動,以象徵誦讀經文。
萬壽山昆明湖石碑:乾隆十六年(1751)立,用整塊巨石雕造,通高9.8米,造型宏偉,比例勻稱,雕刻精美。碑正面刻乾隆御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個大字,背面刻御製《萬壽山昆明湖記》全文,記述了當年展拓昆明湖的目的和過程。
寶雲閣銅殿、智慧海、眾香界
寶雲閣銅殿:為清朝帝後祈福頌經之所,乾隆二十年(1755)建成,通高7.55米,重207噸。銅殿樑柱、斗拱、椽瓦、匾聯等全部構件採用中國傳統的“撥蠟法”和“掰沙法”工藝鑄造並將表面處理成蟹青冷古銅色,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一八六〇年英法聯軍火燒清漪園時,寶雲閣銅殿是園內極少數倖存建築之一,但內部陳設被劫掠一空,一九〇〇年又遭到八國聯軍破壞,並有十扇銅窗流失國外。一九九三年美國國際集團公司出資購得並捐贈予頤和園。
智慧海:清乾隆時期(1736-1795)建,結構用磚石發券砌成,不用樑柱承重,俗稱無梁殿。建築屋頂、壁畫均用五色琉璃裝飾,並嵌有無量壽佛一千一百一十尊,和殿內佛像均為乾隆時文物。一九〇〇年,壁面琉璃佛像遭到八國聯軍的野蠻破壞。智慧海和殿前牌樓正面和背面的石額題字組成“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一首佛教的偈語。
眾香界宗教牌坊:磚石結構,表面用五色琉璃瓦件裝飾。在牌坊的正、反面石額和智慧海的前後石額上分別刻著:“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將這裡比作佛門聖地。
清晏舫:原稱石舫,建成於乾隆二十年(1755),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長三十六米,原有中式艙樓,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九年(1893)重建時改為洋式艙樓,並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為“清宴舫”。
宿雲檐城關:始建於乾隆年間,又稱貝闕。城上原有樓,內供關羽銀鑄塑像,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掠走。光緒年間重修頤和園時改為亭式建築,內供關帝牌位。
荇橋:始建於乾隆年間。橋亭毀於一八六〇被英法聯軍之劫,光緒年間重建。橋名出自《詩經》“參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