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法幢

頤和園法幢

頤和園是我國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古代園林。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境內,距天安門20餘公里,占地290公頃。

概述

頤和園頤和園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郊,距城12公里。它是中國現存古代最大的一座園林。園內除有亭、台、樓、閣、宮殿、水榭、遊廊、長堤、石橋、石舫等一百多處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築,以及展出的無數藝術珍品外,還有許多與佛教文化相關的寺宇、佛塔、雕像、經藏、法器等建築文物。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昆明湖兩大風景區組成,面積290公頃,其中水面約占四分之三。頤和園歷史要回到八百多年前金朝第一個皇帝“海陵王”完顏亮,他把都城遷到燕京後,在這兒設立“金山行宮”。金山就是現在的萬壽山。後來金章宗完顏璟又把玉泉山泉水引到金山底下,並命名河為“金水河”,湖為“金湖”。元朝時金山改名“瓮山”。

歷史發展

1292年元代管水利的官員郭守政建議在這一帶開鑿河道,疏浚瓮山諸泉。他把昌平一帶的泉水引到瓮山腳下,擴大湖面,並改名為“瓮山泊”,即昆明湖。這個人工湖曾多次改名,有時叫“西海”或“西湖”......“西湖”這一名稱,遠獲得過“十景”美譽。至明朝先是助聖夫人羅氏在萬壽山之南修建圓靜寺,隨後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取名為“好山圓”,把“瓮山”改回叫“金山”,把“瓮山泊”改名“金海”。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一度曾把這個圓林占為己有。清兵占領北京,“好山圓”改稱“瓮山行宮”。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為了慶祝母親孝聖皇太后六十壽辰,改“瓮山”為“萬壽山”,並修建“大報恩延壽寺”,又“疏導玉泉諸脈,把山下湖泊改建為“巨浸”。從此,湖名改為“昆明湖”。萬壽山和昆明湖通稱為“清漪園”。乾隆還在山上、湖濱大事修建宮殿、亭台。至此,造片湖山經過歷代人工裝飾美化,已達到很高的園林藝術水平。

這座歷史悠久的名園,曾經遭到兩次慘重破壞。l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清漪園僅餘不能燃燒建築物銅亭多寶佛塔等倖存。1888年,慈禧挪用南洋海軍軍費三千萬兩,擴大舊址,增建宮殿、樓閣。她慕蘇、杭園林之名,在修建時前山仿杭州西湖,後山仿蘇州臨湖建屋,並改“清漪園”為“頤和園”,意為“頤養中和”。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頤和園又遭嚴重破壞。後山一帶廟宇蕩然無存,各種珍貴文物被搶劫一空。1902年,慈禧從西安“回京後大修頤和園,窮極奢麗,日費四萬兩,歌舞無休曰”。

辛亥革命後,頤和園一度成為遜帝溥儀私產,他於l914年將園對外開放,但門票售價很貴,只有少數人前往遊覽。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皇宮,頤和園才由“北平特別市政府”接管,改為公園,門票仍貴。此後,在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先後25年,頤和園飽受摧殘,閣圮廊傾,湖淤水淺,花木凋零,文物散失。至今,北京居民仍常懷念以前園裡的翡翠觀音、翡翠西瓜、連城璧玉、夜明珠、珍珠鞋等稀世瑰寶。1949年以前,園內已是一片荒涼景象。1948年12月北京和平解放,頤和園自此開始新篇章。三十多年來,政府有步驟有重點地大充修復這座名園。北宮門和後山古典建築,有的整修恢復舊貌,有的重建。現在,多寶琉璃塔風鈴隨風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樂農軒修復如故。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的寺廟按原貌再現。現在從東宮門到前山、半山以至西堤,所有建築物都油漆一新。從嬌小的“畫中游”到高達41米的“佛香閣”,都已煥然一新。頤和園內的主要佛教建築和文物有:

萬壽山

萬壽山萬壽山

在頤和園內。燕山餘脈,海拔108.94米。傳說曾有老人在山上鑿得石瓮,因名“瓮山”。前臨瓮山泊,又稱“西湖”,即今昆明湖。建築群依山而築,現存者是英法聯軍燒毀後慈禧重造的。萬壽山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從山腳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銅鑄寶雲閣。後山有宏麗的藏傳佛教建築四大部洲和屹立於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還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樓台亭閣,登臨時,可俯瞰昆明湖景色。


智慧海

在頤和園萬壽山巔。是一座無梁佛殿,由縱橫相間的拱券結構組成。通體用五色琉璃磚瓦裝飾,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尤以嵌於殿外壁面的千餘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殿內所供高大觀音座像,為清乾隆(1736-1795年)造。殿前有琉璃牌坊一座。牌坊和無梁殿前後石額依次題寫為“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構成佛家的一首三言偈語。

寶雲閣

寶雲閣寶雲閣

在頤和圓萬壽山佛香閣西坡。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是用銅鑄造的佛殿,號稱“金殿”。高7.55米,重207噸。重檐歇山項,四面菱花隔扇,造型仿木結構,通體呈蟹青色,坐落在漢白玉須彌座上。殿內佛像供器經帝國主義搶掠破壞,已蕩然無存,門亦散失不全,使寶雲閣狀如亭子,故俗稱“銅亭”。銅亭結構與木製亭子相同,但它的梁、柱、斗、洪、椽、瓦、隔扇、對聯等都是用銅鑄的。銅亭共重四十一萬多斤,用了207噸銅。銅亭閣上的花紋,採用傳統的鑄造工藝——撥媳法製作。它的獨特的鑄造技術和建築藝術是世界稀有的。在銅亭閣壁內面,刻著參加工程全部工匠36人的姓名,為我們提供了可貴的史料。

轉輪藏

轉輪藏轉輪藏

在頤和園萬壽山前山。是一座佛教建築,為帝後禮佛誦經處。正殿為二重三層檐樓閣,兩側各有雙層八角配亭。亭內有木塔貫穿,貯存經書佛像塔中有軸,可以轉動,是佛教法器演化來的建築物。“轉輪藏”由一塊石碑和三間樓房組成。石碑正面刻有乾隆皇帝手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個字,背面刻的是他撰寫的記,主要內容是敘述修竣昆明湖始末。這塊石碑通高9.87米,碑座、碑身、碑帽都用巨石雕刻而成。造型雄偉,雕刻精美,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石碑左右有兩座亭子,亭子各有一個八面形木塔,塔中有,推之就轉動,是仿照杭州法雲寺藏經閣建造的。


佛香閣

在頤和園萬壽山前山。八面三層四重檐,高41米,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氣勢宏偉,是全園的中心建築,為頤和園標誌。佛香閣建築在六十多米高的山坡上,閣中有四根高達三十多米的擎天柱,是用堅硬的鐵力木做的。佛香閣外形是按照武昌黃鶴樓設計的。清乾隆時(1736-1795年)在此築九層延壽塔,至第八層“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閣。鹹豐十年(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光緒詩(1875-1908年)在原址依樣重建,供奉佛像。1953年政府開始修繕,工程浩大,僅油畫一項就費工一萬六千多個。工程用料數量也相當驚人,洋油用了1300磅,大赤金用了五斤,桐油用了六千七百多斤。全部修繕工程歷時近兩年。

四大部洲

四大部洲四大部洲

在頤和園萬壽山後山。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l795年),系仿西藏桑鳶寺形式而築。由東勝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紅、綠、黑、白四座梵塔共18座建築組成。中心為象徵須彌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閣。四大部洲的建築平面分別為正方、三角、圓、半圓形,以對應地、火、水、風。該建築群融合漢藏兩地建築特點,依山而築,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宏偉的氣勢。鹹豐十年(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光緒時(l875-1908年)曾經局部修整,近年大加修復,再現乾隆時的規模

多寶琉璃塔

在頤和園萬壽山後山。清乾隆時(1736-1795年)建,磚結構,平面八角形,七層,高16米,系樓閣式與密檐式相結合的塔。下部三層塔身較高,仿樓閣式,每層施重檐;上部為密檐三層,檐下施斗拱。塔身外表滿嵌彩色琉璃小佛,整個塔身造型優美,比例勻稱,色彩豐富,小巧玲瓏,為琉璃塔中傑作,它是清漪園的遺物。塔身用七色琉璃瓦鑲砌,下承漢白玉須彌座,四周圍以紅牆,前設沖天兩柱牌樓一座。對面立以漢、滿、蒙、藏文鐫刻的《多福琉璃塔頌》石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