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仙山絕壁長廊

萬仙山絕壁長廊

萬仙山絕壁長廊位於太行山腹地萬仙山風景區,這裡秀峰突兀,石徑崎嶇,紅、白龍溶洞深邃、喊泉銀瀑、懸壁。絕壁長廊長1250多米,完全由人工開鑿,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基本概述

萬仙山絕壁長廊位於太行山腹地萬仙山風景區,距河南輝縣70公里,有一個海拔1752米的原始村莊——郭亮村,它地處山西和河南兩省交界處的密林山中。這裡秀峰突兀,石徑崎嶇,紅、白龍溶洞深邃、喊泉銀瀑、懸壁。有著泰山的巍峨、華山的險要、嵩山的挺拔、黃山的秀麗、原始荒古、真實而自然。

萬仙山絕壁長廊(郭亮洞)
萬仙山絕壁長廊又稱為“郭亮洞”,於1972年3月9日開工,1977年5月1日通車。郭亮洞寬6米、高4米,長1300米,是在110米高、1250米長的絕壁橫面上,以25度斜面鑿出的人工隧道。建設過程中,共投工6萬個,清理石渣2.4萬立方米,消耗鋼釺12噸,鐵錘2000個。當時,郭亮村投資8萬元,2001年又投資40萬元進行了擴修。

開鑿過程

萬仙山絕壁長廊(郭亮洞)作為南太行第一個橫穿絕壁的隧道,萬仙山絕壁長廊號稱“太行隧道之父”。郭亮人世世代代繞天梯出山,祖祖輩輩盼著修一條出山路,他們決心開鑿郭亮隧道,是對命運的抗爭,是對自然環境的挑戰。1972年3月9日,郭亮洞正值開工之初,村內挑選了13名硬漢組成施工隊,號稱“十三壯士”,腰系大繩,凌空舉錘,鋼釺鑿赤岩、鐵錘破石壁。“十三壯士”掄錘、打釺、放炮,炸出的石渣由全村的男女老幼清理,沒有用任何機械,上至70歲的老人,

萬仙山絕壁長廊入口處
下至戴紅領巾的娃娃,輪流上工地,將石塊用力推到崖下。超負荷的勞動讓他們的肩頭磨出了繭子,十指磨出了血。開鑿隧道,最苦的是糧食短缺。郭亮村海拔高,無霜期短,一年種一季,糧食總收成不過3.5萬多公斤,人均口糧100多公斤。13個壯漢每人每天1公斤玉米,一角二分錢一伙食費,一日三餐玉米粥、玉米餅、窩窩頭,春天吃野菜,冬天配鹹菜。
1975年年底,工程進入了最艱苦的階段,當時的郭亮人已經賣光了山羊,砍光了樹木,吃光了糧食,再也摳不出一分錢。這時候,山西省陵川縣林場來聯繫勞務,在蓮花山上挖栽樹的魚鱗坑,一畝山坡挖150個,每個坑長寬各60公分,深30公分,挖一畝3元錢。一個壯勞力4天才能挖一畝,就是這樣的價格,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動了,早上5點鐘起床,爬5公里山路去挖魚鱗坑,挖了一冬一春,掙到工錢3100多元。支部書記把錢拿到村里後,100多口人圍著他,讓他趕快到城裡去買鋼材、雷管、導火線、炸藥。

萬仙山絕壁長廊穿腹而過
郭亮絕壁屬沉積砂岩,硬度達到8.2級,屬最硬的一種石頭,一根最好的鋼釺只能鑿10公分,就得淬火,打10公分深的炮眼,8磅重的鐵錘,要輪打4000次。
郭亮絕壁平均高度105米,從絕壁中間炸開工作面,需要繫繩子凌空作業,沒有錢買繩子,就解下牛拉犁的繩套,一段段接起來,從崖頭把人放下來。就是這樣,參加打隧道的壯士把生死置之度外,用生命和熱血讓天塹變成了通途。沒有用任何機械,全憑人力一錘一釺鑿成,可以說郭亮洞是郭亮人發揚愚公挖山不止精神的產物。

相關景點

崖上人家

萬仙山“崖上人家”,海拔1297米,有一孤峰與絕壁游離十餘米,名為另山。明末清初時有人家在此居住,門外數尺便是130多米高的絕壁,被稱為“崖上人家”。這裡有現存最完整的太行古民居。
喊泉

萬仙山“喊泉”,泉眼高懸於萬仙山山崖百米之上,似龍頭在噴雲吐霧,滴水細泉從絕壁頂上一空心圓洞中垂直落下,遠看恰似“龍鬚”。遊人站在其下,一聲高喊,泉水流量便有所增加,似乎在歡迎遊人的到來,甚是微妙。

萬仙山風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