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麻

菽麻

菽麻(學名:Crotalaria juncea)又名印度麻(廣州常見經濟植物)、太陽麻(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台灣植物志),自消容(亨利氏植物漢名集),是豆科豬屎豆屬下的一個種,為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菽麻的根。主要分布於陝西、山東、安徽、廣東和四川等地。

基本信息

【藥 名】:菽麻
【拼 音】:JIAOMA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菽麻的根。
【功 效】: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止痛。
【主 治】:治濁淋、尿頻、尿急、尿痛、石淋、癬疥、跌打損傷、尿結石、膀胱炎、癬疥。
【性味歸經】:苦,寒。肝、膀胱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10克,亦外用。
【別 名】:太陽麻(廣西)、大狗響鈴、大響鈴(雲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
【拉丁名】:菽麻 Crotalaria jumcea L
【考 證】: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中藥化學成分】:含有毛束草鹼、千里光鹼、千里光葉鹼、瑞德靈鹼。
中文名(拉丁名)
菽麻(CrotalariajunceaL.)
種別名
太陽麻,檉麻,印度麻
科中文名(科拉丁名)
豆科(Leguminosae)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主根壯,入土深達lm左右,側根多,有根瘤。莖直立,高2—2.5m,莖、枝具小溝紋,密被絹質短柔毛。單葉,矩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5—10Cm,寬1.5—2.3cm,兩端漸狹,兩面密被絹質短柔毛,托葉狹披針形。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有花10—20朵,萼長約2Cm,萼齒長
為萼的3/4,花冠蝶形,黃色。莢果圓柱形,密被絹質短柔毛,含種子8—10粒,種子腎形或綠褐色(圖52)。細胞染色體:2n=16。

地理分布

原產地印度和巴基斯坦。我國以台灣省種植最早,20世紀40年代初期曾引入福建,至今引種成功的省區有:中南和華東區各省區,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及新疆等。其中安徽、江蘇、湖北、河南四省曾經廣泛種植。它雖為短日照植物,但在長日照地區生長也較良好,其早熟品種在山西和新疆中部都能收穫種子,國外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種植較廣,東南亞諸國及非洲的烏干達,羅德西亞和美洲的巴西等也有種植。

生態特徵

菽麻的品種有早、中、晚熟3種生態型,生育期分別為120—140天,150—160天,170—190天。出苗和生長都很快,在25℃左右播後2—3天即可出苗,7一8月生長最快時,可日增長2—4cm,中熟型品種在出苗後40—60天現蕾,現蕾後10天左右開花,此後5—6天形成幼莢。在南京共可收割3次。適應性廣,自平原至海拔1500m的山地均可種植,耐旱、耐瘠性強,除苗期外,生長期也能耐短期的水漬,但不能受淹,在土壤pH值4.5—9.0之間均可種植,能耐鹽分0.3%以下的鹽土,耐炎熱不耐霜凍。主要的蟲害,苗期為地老虎、蚜蟲,結莢期為豆莢螟,常造成種子減產甚至無收穫,主要的病害是枯萎病,種子和土壤均可帶菌傳染,對留種田有著毀滅性的威脅。

飼用價值

豬、牛、兔、馬樂食其幼株,喜食其成株。通常為青飼,也可曬制乾草,一般在現蕾時先割1次,留茬20Cm,再生後至花期再割1次,畝產鮮草約3000kg,折合乾草約600kg,乾物質的養分含量如表52。乾草對牛的消化率如下:粗蛋白質59.3%,粗纖維46.8%,粗脂肪91。2%,無氮浸出物58.7%,種子含胰朊酶抑制毒素,故一般不用帶莢的部分餵牛,但國外有的地方仍用來餵馬或餵豬。菽麻的其他用途,主要用為綠肥,初花期鮮草含氮0.53%,五氧化二磷0.09%,氧化鉀0.22%,青稈可以剝麻,出麻率為3.5—5.0%。

栽培要點

主要用夏閒的農田和坡地種植,也可間種在玉米,棉花、甘薯、甘蔗及果樹的行間或在稻茬麥或麥茬稻換茬的間歇插種,割1茬的生長35—45天,2茬的60—80天。播種期收草的在長江以南地方自4月中旬至8月中旬,黃淮之間為4月下旬至7月中旬,菽麻種子千粒重30—40g,每畝播種量通常為3—4kg,留種田減半,作播種的需5kg。對整地要求不嚴,覆土深度3—4Cm.,對磷肥極敏感,缺磷的土壤及瘠地均需施磷為基肥。行距,收草的為50cm,留種的為70Cm。播種的一般可用撒播,條播時需在苗期除草1—2次。收草田病蟲害少,但如地老虎或蚜蟲猖獗時應防治。留種田需防豆
莢螟和枯萎病,首先是選擇適宜的播種期,如南京為6月上旬,鄭州為5月下旬,使花莢期相對集中,然後於豆英螟產卵盛期噴施殺螟松或殺蟲醚進行防治。晚播也可減少枯萎病菌從土壤擴散的機會;防治的辦法除選用抗病品種外,在播種時可將種子浸於0.3%的多菌靈膠懸劑中14—16小時(種液比1:1.5),防治效果在90%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