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城

菰城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在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在其封地內築菰城縣,由地多菰草,城西溪澤菰草彌望而得名。乃湖州城的濫殤。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改菰城縣為烏程縣。從此,菰城僅作為湖州的代稱之一存在。 春申君所築城址,經現在考古發現,應為位於湖州南郊道場鄉窯頭村,金蓋山下之下菰城遺址,是戰國時楚國菰城縣和秦置烏程縣的縣治,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外城20萬平方米,內城8萬平方米。位於浙江湖州市南郊金蓋山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菰城東南臨東苕溪,北依金蓋山,是戰國時楚國菰城縣和秦置烏程縣的縣治,下菰城因“城面溪澤,菰草彌望”故名,建於戰國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下菰城遺址是我國東南各省古城遺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下菰城內城外城兩圈,外城(重城)面積約20萬平方米;內城(子城)位於外城的東南隅,面積約8萬平方米。下菰城城牆均用黃土夯築,下菰城城牆高6-9米不等,上部寬3-5米,底部寬20-30米,斷面呈梯形。

楚國春申君所築城址,經現在考古發現,應為位於湖州南郊金蓋山下之下菰城遺址,是戰國時楚國菰城縣和秦置烏程縣的縣治,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外城20萬平方米,內城8萬平方米。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在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在其封地內築菰城縣,由地多菰草,城西溪澤菰草彌望而得名。乃湖州城的濫殤。秦代,公元前223年,改菰城縣為烏程縣。從此,菰城僅作為湖州的代稱之一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