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表塔

華表塔

華表塔位於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彭寨鎮墩頭村,是一處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傳統建築,由當地村民集資建造,清乾隆6年重修,民國26年續修。華表塔原名叫黃猄社塔,因坐落在華表墩頭村,世人為了方便稱呼,故更名為華表塔。華表塔是和平縣最古老的建築之一。1955年被列入和平縣第一個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華表塔華表塔
華表塔華表塔
華表塔是典型的佛塔,坐東南向西北,平面呈六角柱形,五層仿樓閣式結構,塔內空心,塔門向北。地表到塔頂高度17米,塔基周長21.3米,每邊長3.5米,內徑5米,首層壁厚0.94米。
華表塔有對聯不下20副。正面一至五層塔門分別有對聯和門額,門額依次題“祖師殿”、“文武、帝閣”、“奎星樓”、“仰之爾高”、“參天”字樣,對聯依次題“聖德風行,道脈源流歸一貫;神恩露渥,威靈顯赫著千秋”、“步月梯雲,俯仰水天一色;呼風喚雨,縱橫山嶽齊飛”、“文峰特地靈霄漢;筆氣沖天射水牛”、“惟效古時三座塔;培成今日五層樓”、“紫門高登觀月窗;雲梯捷步到蟾宮”。
華表塔建築主體材料為三合土、磚石,牆體用石多採用鄰近“園東寨”的鐵礦石。塔身各層用菱角牙磚與挑檐磚相間疊澀挑出腰檐與假平座;各種彩繪花卉、紋飾圖案、彩塑、佛像畫、經幡布滿塔身;其間有木雕、泥雕、琉金、彩繪、寫意、重彩、兼工帶寫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題材涉及佛經故事、山水花卉、珍鳥異獸、歷史典故、吉祥圖案花紋等。塔頂六面坡瓦壟形,塔剎為寶珠和寶蓋,葫蘆形。塔內原有木結構樓板與階梯已殘。塔內逐層供奉大小菩薩千尊,至今尚有善信供養。
華表塔歷朝各代當地政吏鄉紳都曾大力修繕。但由於 “破四舊”、“大練鋼鐵”等運動,幾百年的藝術精華基本已毀,現僅見依稀古韻。華表塔上長有一棵據說是愈百年的榕樹,四季常綠。

歷史記錄

清後期塔身書寫、繪畫,修繕、裝潢由當時廣東府知名書畫家曾夢辰(曾鏡如:廣東府知名文人書畫家、肖像、人物畫家)執行完成。
民國26年塔身修復由文人書畫家曾玉輝主筆。

傳說

華表塔有300多年的歷史了,關於塔的興建,當地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200多戶人家在彭寨這裡休養生息。可是天不照應,這裡連年遭狂風暴雨襲擊,好端端的山鎮,變成了一片廢墟。人們在廢墟上嘆息著,只好打起背包,準備到外地去討飯過日子。這時,一位自稱“華表”的老和尚路過此地,他察看了地形,就對鄉親們說:“鄉親們甭怕,彭寨的地形是個船形,如果在寨里建座寶塔,就像在船上豎根(桅桿),那么這船是可以穩住的。”說完,就飄然而去。鄉親們撐起腰桿,勒緊褲頭,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按老和尚指定的位置,建起了一座塔,緊接著開溝挖渠,興修水利,重建家園。自此,寶塔這根“桅”鎮住了洪水,,也穩住了這艘“巨輪”。為了紀念這位老和尚,後來人們給這座塔取名為“華表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