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霄塔[福建省]

雲霄塔[福建省]
雲霄塔[福建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福建雲霄塔,又名福建雲霄石礬塔,系福建省境內唯一建於礁石島上的海中之塔。位於漳州故郡地雲霄縣城以東20公里的漳江入海處,孤懸於萬頃波濤中的小島礁中。

福建雲霄塔,又名福建雲霄石礬塔,系福建省境內唯一建於礁石島上的海中之塔。位於漳州故郡地雲霄縣城以東20公里的漳江入海處,孤懸於萬頃波濤中的小島礁中。此處“扶輿磅礴,名山環映”,地當東廈鎮烏丘村與漳浦下寨石蛇尾之間的海面上。流貫雲霄全境的漳江,經縣城至佳州匯合成南、北港,闖過石仔關逶迤入海。兩岸南北岐山束腰對峙,俗名“牛相牴”。江心有小蕞島礁兀立,狀若筍尖,形同健筆,高達數丈,砥柱中流,名曰“石礬”。後人建塔於筍石原址,乃名石礬塔。1970年,雲霄縣旅台同鄉於基隆市郊南榮墓區建雲霄公塔一座;1985年以故鄉的雲霄塔為造型重新擴建靈塔。這兩座相隔海峽的雲霄塔,成為雲台兩地聯結鄉土情緣的文化勝跡。

基本概述

塔高24.81米,通體為樓閣式空心造,以花崗岩條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塔基周長22.2米,為簡易須彌式塔座。通高7層,逐層收分。1層塔壁厚2.19米,至7層塔壁厚0.9米,亦逐層減薄。塔壁條石為一順一丁砌法,每層分隔處以條石橫鋪疊澀出檐,八角各設飛檐。塔內以條石作螺鏇梯,可通頂層,梯寬0.39至0.49米不等。塔剎為葫蘆頂,塔頂屋麵條石浮雕覆蓮紋。每層均開設拱門,底層設1門朝南,門高3.3米,寬1.5米;第2層開3門;3至5層各開4門;第6層2門1窗;頂層1門北向。第2層朝西的門額,鑲嵌一方長1.27、寬0.54米的青石橫匾,上鐫“斯文永昌”4大字,字徑24厘米,右鐫“嘉慶十九年八月榖旦”,字徑4厘米;左鐫“賜進士出身、前內閣協講侍讀、時授雲霄同知薛凝度書”,字徑3厘米,下鈐篆印2方;朝南門額刻“天乙”,朝北刻“太乙”。

歷史記載

雲霄塔創建於清康熙九年(1670年),後傾圮。嘉慶十九年(1814年)重建。康熙九年(1670年),雲霄進士陳天達(字可行,溪美人)募款在島上建設一座小石塔。雖然塔身“高不盈丈、低小不稱”,起不了補缺作用,但卻發揮了航標的功能。即便如此,將文風鼎盛當作第一要務的文人士紳,更注重建塔興文的功能。乾四十三年(1778年)底至次年初,雲霄邑丞李維瀛(樂陵貢生)相視地形,同雲城諸生議增其制,準備擴建石塔,但因募款困難而中止。此後的百餘年間,島上小塔“傾頹缺陷。客過是間,輒流連嘆息!”

有關石礬塔的肇建,《雲霄廳志》及上述碑刻對此載述甚詳,緣於堪輿補缺之議。即在建塔礁石島上,原有一面天然筍石,高達數丈,猶如“華表捍門”,守護著雲霄廳的東南門戶,“足以鍾靈毓秀”。是故明代人才輩出,科甲極盛。迨清初海氛時,鄭成功占據海上,以福建東南沿海為抗清基地,同清軍反覆爭戰,這面石礬便成為“巨寇”繫船避風的天然石錠。在風急浪高的一天,颶風狂濤致使筍石被巨船曳倒而“震撼粉碎”。自此堪輿者認為,筍石的消失致使漳江之水直瀉入海、毫無迴旋餘地,不僅直接導致雲霄地理受到破壞,靈氣散而不聚,雲邑文風不振;而且過往船隻容易在漲潮時,被江心的島礁撞沉。只有在海上建塔,才能彌補這一缺憾。

(圖)雲霄塔石礬塔

重建整砌

嘉慶十九年(1814年)閏二月,王蘭(崑山人)就任漳州府雲霄撫民廳同知。當年夏,經振衣和尚倡議,監生方文郁高文杰吳文煜、高應榜及“輔國將軍”湯氏5位諸生聚集於紫陽書院議事,倡議用移建文祠募款之例捐建石塔,以壯雲霄輿圖,促進人文蔚起、人才迭出。此議呈請王蘭題序勸捐,諸生帶頭捐銀為倡。其中方文郁捐銀400大圓,高文杰、吳文煜、高應榜、輔國將軍湯氏各捐200大圓,共募集資金4700多圓。同年八月,江蘇無錫進士薛凝度接任雲霄廳同知。他一方面重視雲霄義學和紫陽書院的建設,帶動了尊儒重教、大興文風的社會風尚;另一方面接手籌劃鳩工伐石,親自董建雲霄塔。工程選定於初秋之月開工,延請石匠曾月川、謝琯,由僧人振衣監工,役請工匠百人,歷時4個月建成。竣工之日,“雲之士庶買舟往視者,日以百計,鹹稱巨觀雲。”石礬塔建成後,用餘款在漳江北岸石蛇尾渡頭興建碼頭,砌石級10餘丈,立《新建石礬寶塔捐金牌記》一通;在漳江南岸烏丘渡頭建津亭一座,薛凝度欣然為其命名“蒼生待濟”。

發展現狀

為養護石塔,經諸董事合議,決定變賣用於造塔的杉木及運石的船隻,以所得300餘金,修繕位於漳浦白衣保一座近塔的廢廟,由振衣和尚主持巡視養護寶塔,“禁止魚工水師,塵穢相輪”。每年中元日,僧人必需於塔下作盂蘭之會,超度百靈蜿蛇。閱3年,為解決僧人募化之苦,薛凝度飭令武生陳廷魁補納乃父與叔尚未交清的捐銀100兩,交諸董事贖買田段以守祠護塔,並親撰《祀田紀略》載入《雲霄廳志》。

“石礬砥柱”被評為雲霄八景之一,“龜蛇把水口” 也就成為漳江入海口兩岸遊人來往於石礬塔的對渡渡口。薛凝度感於民眾登塔覽勝的熱忱,隨即賦詩《登石礬塔望京華》云:“日月京華遠,風濤海國秋。昨宵尋舊夢,猶繞午門樓。”此塔建成後,清光緒二十一年、二十四年,福田社人林鎮荊(字崇楚,號湘帆)、三房社人張綱(字領三,號蓴舫)連中進士,被為建塔興文之果應和科甲興盛之前兆。薛公建塔興文的善舉為民眾所稱道,光緒八年,民眾刻制“郡侯薛、雷公(雷其達)功德碑”一方,嵌於“蒼生待濟亭”壁中,以志紀念。

1981年8月,雲霄塔獲省文化廳撥款,曾進行搶救性加固維修,修復了石塔北緣、南緣基座與第5層以上塔身錯裂處,保持著清嘉慶十九年擴建時的原貌。1985年元月15日,雲霄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雲霄縣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收入《中國名勝詞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