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天橋

華聲天橋

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以老北京明清兩代古都文化積澱而形成的老北京文化為依託,文化立區;旅遊興區。以獨特的文化演出,博物館等內容,為園區特色。以老北京小吃、風味餐飲、中式婚慶等為服務項目。以民間傳說等趣味娛樂性項目為手段為遊客提供全方位的全新感受。從而形成集文化旅遊、娛樂休閒於一體的,主題文化園區。

基本信息

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概況

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坐落在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鄉高碑店村東,離天安門僅有八公里路程。

華聲天橋 華聲天橋

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占地73000平方米,建築風格為明清建築群落,宏大的規模、嚴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飾、優美的彩繪、別致的景觀飽含了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今人作,明清神”的造園準則。整個園區藝術構思巧妙,暢遊期間宛若身臨皇家園林之感。

園區擁有兩個廣場,小廣場可容納觀眾200人,大廣場可容納觀眾1000人,具有老北京濃郁風情的活動在此展演。

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商戶300多家。園中商業用房34000平方米。園區分為:演出區、喜慶區、特色項目區、水族區、工藝品區、鳴蟲區、觀賞鳥區、名犬及寵物用品區、餐飲小吃區等,演出區包括:劇院設備齊全能容納800多人的大劇院、能容納400多人的小劇場、民俗絕活演出棚。喜慶區包括:喜慶城有集聲、光、電於一體,設定齊全京味十足能容納400多人的喜慶樓、儀式場等。建築周邊劃設地攤1000餘處、花車700餘輛,經營項目涉及上百種......。

匯集了老北京撂地、天橋老玩藝、特色店鋪、老北京特色小吃,通過獨具特色的商業活動和民俗表演,再現老北京天橋的真實場景,展現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民俗文化。

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的創辦

華聲天橋 華聲天橋

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是北京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市場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樹聲先生於1999年在潘家園創辦而成。當時園占地面積35畝,主要經營古玩玉器、花鳥魚蟲、文化用品。同時,打造了北京的書畫城、舊書交易市場和老北京絕活演藝市場。

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的創辦人

華聲天橋 華聲天橋

王樹聲先生是朝陽區政協常委、朝陽區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副會長、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國內知名的畫家,以畫葡萄聞名畫界,素有“葡萄王”的雅譽。其作品先後被美國、英國、日本等多國博物館收藏,曾多次榮獲國內外書畫金獎。

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的創辦目的

華聲天橋 華聲天橋

創建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王樹聲先生並不是要完全恢復起老北京天橋,而是因為700多年來天橋不僅在歷史上留下了豐富多彩的老北京民俗文化,更培養了一大批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和馳名中外的藝術家。向我們熟知的新鳳霞、侯寶林、劉寶瑞、關學曾、郭寶全等都曾在天橋“撂地”演出。他們創作出了無數的流芳百世的作品。天橋文化不在僅僅是區域文化她匯集了無數百姓智慧,更飽含著老北京文化精髓。她是屬於中華民族的,屬於華夏子孫的。

生在北京長在胡同里的王樹聲先生創建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其實就是一個心愿:為老百姓,為北京做點實事。要搶救老北京即將逝去的那些絕技絕活。這些非物質的民俗文化,隨著掌握這門技藝的人的消失,也極有可能消逝。如果我們這一代不去努力,那么可能我們的下一代就束手無策了。這不光是可惜的事,而堪悲哀了。搶救、繼承和弘揚民俗文化才是創建華聲天橋的真正目的。

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名稱的意義

天橋已不僅僅是個地名,更是一張名片。她不僅凝聚了幾百年來老北京民俗文化,更是多少華夏子孫永遠抹不去的思念。讓老北京天橋再放異彩,使之發揚光大,是海內外華人的一個共同心聲。所以定名為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

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的二次搬遷

華聲天橋 華聲天橋

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於2005年搬遷到十里河,經過兩年多的建設,一個占地面積61畝,以花鳥魚蟲、奇石工藝品、古玩玉器為主,同時延續潘家園老北京絕活演出,經過苦心的經營,經營商戶達到1000多家,商賈雲集,市場繁榮 。2007年,因政府統一規劃,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又一次面臨搬遷。在朝陽區政府、高碑店地區政府的支持下,遷址於高碑店文化產業園區。

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周邊環境

華聲天橋 華聲天橋

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園:北有高碑店鄉古典家具文玩市場,明清家具市場,西有中藥港,東臨三十萬老北京居民聚集區,南鄰廣渠路城市快車路;園區周邊有愛家收藏市場、中國書畫院、中國雕塑院、佛教博物館、鼻煙壺博物館、紫砂壺博物館、科舉匾額博物館、奇石博物館、文化部民族藝術大廈、現代文化創意園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學書畫基地以及聚仙堂書畫藝術園區等,園區周邊文化單位聚集,高端文化人才匯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市場基礎。也是文化娛樂的好去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