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容河

華容河

華容河,又名調弦河。有資料稱又叫沱江、沱水。起於湖北省石首市調弦口(長江流入洞庭湖的“四口”之一),過焦山河後入華容縣境,經萬庾、華容縣城、潘家渡,於錢糧湖農場旗桿嘴(今稱六門閘,現屬岳陽市君山區)注入東洞庭湖,河長55公里(一說60.5千米)。湖南省內流域面積1128.8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地理

華容縣位於湖南省北陲,岳陽市西境,北倚長江,南濱洞庭。全縣集雨面積1642平方公里,人口71萬,耕地面積81萬畝。華容位於揚子灘地台江南地軸上,屬具有強烈擠壓褶皺升降的江南右陸。縣境地處洞庭湖凹陷背緣,地勢北高南低,中部丘崗隆起,東西低平開闊,微向東洞庭湖傾斜。

形成

華容河華容河

《水經注》:“夏水入華容經范西戎之墓南。” 這裡的“夏水”就指華容河,曾由麻里泗經花子墳、縣河口入洞庭湖。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駐襄陽大將軍杜預為平吳定江南,麾北方軍隊欲進入洞庭湖,只有岳州洞庭湖口一條水路。而洞庭湖口風大浪急,險象環生,且自荊州而下路途遙遠,於是襄南大將軍杜預不得不思考另闢一條路徑。

通過深入民間調查,他們發現洞庭湖北岸有一條小河流(“夏水”)與長江幹流十分接近(但不連通)。如果將它與長江貫通,則可大大縮短自荊州入洞庭湖的路徑,並且相對安全隱蔽且利於航行。經過權衡,杜預毅然下決心開鑿運河---調弦河,同時疏浚夏水,這樣, 洞庭湖經夏水、調弦河與長江貫通,成為長江支流,遂名“沱江” “沱水”。

變遷

華容河華容河

歷史上的華容河與調弦河經歷了相同的命運,屢塞屢通。唐宋以前,荊江之水浩浩蕩蕩經調弦河進入洞庭湖,不僅緩解了水患,而且還給兩岸百姓帶來了航運灌溉之利。至南宋年間,偏居一隅的宋寧宗趙擴欲以江南之力抗禦金兵中原之師,下令在荊楚之地挽湖建垸,並將湖區民田收歸官府。為抑制水患,調弦穴口奉命堵塞。不料幾年之後,被堵塞的調弦河、華容河不僅沒有為民眾帶來幸福安寧,反而因為長江流水不暢,導致江水衝垮堤壩,席捲村莊,原來辛辛苦苦挽築的民垸毀於一旦。

明洪武元年,調弦穴口完全被泥沙所湮塞,兩岸的堤防也百孔千瘡。至明隆慶年間,官府召集民眾再一次疏通調弦河、華容河。由於水流通暢,此後多年江流安瀾,兩岸百姓無水患之災。在鹹豐十年(1860年)前,華容河是從縣城經花子墳、縣河口,於九斤麻入洞庭湖。1852年藕池決口後,華容河故道為藕池河所奪,被迫東流改道為現狀。1958年,湘鄂兩省人民政府因當時形勢需要,修錢糧湖農場,下令將調弦河堵塞(堵口建閘)。是年冬,湖南方面在調弦河口堵口建閘的同時,還在下端出口旗桿咀堵口修建了相同結構的6孔總寬為18米的排水閘,因其有6個閘門,故稱六門閘(現屬岳陽市君山區)進入東洞庭湖。至1959年冬調弦河、華容河實際上變成了兩頭可以封死的內河、成了平原水庫。自此,南下的長江水被調弦口閘封住,華容河成為內河,河段嚴重淤塞,幾乎失去了調水蓄水功能,昔日百舸爭流的情景日漸消失。華容被描述為“頭頂長江水,腳踩洞庭波”的典型的水鄉澤國也一去不返。

現狀

華容河華容河

河床極度萎縮,泥沙淤積相當嚴重。調弦口閘已完全淤塞,自調弦口閘以下河段幾乎沒有河床形態,河底現僅存一條流水小溝,即使在汛期,調弦河也很難有過境水流,調弦口閘實則已成為死閘。因此,華容河有些河灘也已淤積成高高的土堆。加劇了其斷流狀態的形成。

濕地生態環境變壞。 東洞庭生態惡化,華容河,這條在洞庭湖區已默無聲息流淌了1700多年的河流,突然,使長江水日漸不入洞庭湖,候鳥大幅減少,洞庭湖區濕地的水鳥2002年30萬隻,2004年13.4萬隻,2005年11.01萬隻,2006年更糟。華容境內東洞庭湖原來是漁民最集中的區域,捕撈魚蝦的船有300條,而近年連50條都不到。也給沿岸水產業致命打擊。河的乾涸和消失,原有“魚米之鄉”美譽的兩岸,如今早就沒有了漁船和漁民,昔日的興旺魚市都不見了。水面及周邊環境極度污染。華容河支流護城港橫貫縣城長5公里,硬化、綠化好。但一份來自岳陽市第13號《常委會議公報》資料稱,護城港“容納(華容)城關以西約10萬人的生活污水和部分企業污水,接納城關地區47個排污口的污水,水質為劣V類,發黑髮臭,民眾戲稱是華容最大的‘化糞池’”,且護城港污水全部排入華容河,“其污

華容河華容河

染現狀愈演愈烈,難以收拾”。 嚴重影響華容縣人民飲水。銹跡斑斑的河水首先影響的是華容縣71萬人的飲水問題。因為地下水缺乏,穿城而過的華容河是華容縣的主要水源。據《華容縣農村飲水現狀調查評估》報告,華容縣71萬人,其中“142833人飲水不安全,466293人飲用嚴重污染的含氟、含鐵、含錳等不合格水,或嚴重缺水”。一到冬天,華容縣城實行定時供水,每天3次,早晨、上午、下午各一小時。華容縣城所在地約10萬居民,日供水缺口達0.5萬-1萬噸,而且每年還在以0.3萬噸/日速度遞增。

航運業遭到滅頂之災。原來華容至調關常年有機帆船來往,一些較大的船舶通江(長江)入湖(洞庭湖)也不受阻礙,然堵口建閘後不到20年功夫就由於水淺停航了。萬庾、華容城等集鎮原是河畔的航運重鎮,因水路而興起,盛極一時。但由於堵口建閘,古老的萬庾集鎮變成了一個死港,華容城也因此而蕭條冷落。

兩省常常引發水利糾紛。華容河是華容發展養殖業之地,堤防標準低,一遇汛期,石首泵站一旦排漬,則會遭到華容方面的嚴厲阻止,從而常常引發兩省水利糾紛。但到了抗旱時節,沿河民垸急需引水灌溉,而華容河又無水可供。無論汛期和非汛期,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河華容都未給當地老百姓帶來應有的益處。

傳說

世傳春秋越國大夫范蠡死於華容、葬於華容,是否真有其事,沒有人去作深入的研究和考證。華容縣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華容縣城以西的田家湖邊,原有范蠡墓、墓碑和石雕翁仲靈獸,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被紅衛兵“破四舊”搗毀。

2004年,華容縣城修建商業步行街,在街頭豎起了范蠡的漢白玉塑像,將這條街命名為“華容縣范蠡商業步行街”。建設者認為,范蠡是中國古代商聖,是儒商鼻祖,范蠡是在華容去世的,在華容縣商業步行街樹立範蠡塑像,是為了紀念范蠡,寓意商業的興旺發達。這樣做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