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容[現代]

基本情況

華容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期遺址4處,公元280年始設縣治,迄今已有1700多年。幾千年來,華容人民在這塊肥沃土地上耕耘生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大禹曾在這裡登山治水,杜甫曾在這裡把酒賦詩,岳飛曾在這裡插旗操軍,明朝誕生了劉大廈、孫瑴等歷史人物;在現代更是誕生了革命家何長工、史學家劉大年等一批革命先驅和仁人志士。

華容農業獨具風采。是歷史上有名的“魚米之鄉”、“棉麻之鄉”,是全國的糧、棉、油、魚商品生產基地縣。棉花、油料、水產品及農業生產總值均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糧、棉、油、水產品、蔬菜、苧麻、茶葉、柑桔、湘蓮、辣椒、生豬、家禽等產品產量均居全省前列。

全縣工業初具規模。目前已形成紡織、服裝、化工、建材、食品、輕工、機械、礦產等八大支柱產業,先 後有牛皮箱板紙、多用童床、花崗石圓弧板等30多種產品評為省優產品,花崗岩系列產品、羽絨製品、棉麻紗、糧油食品等產品遠銷日本、歐美和東南亞地區。縣內礦產資源品種較多,花崗岩儲量64億立方米,優質天然礦泉水、高嶺土、獨居石等礦產正在逐步開發。

華容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八五”以來,全縣共投入城市建設資金30多億元,新建、改造街道50多條,縣城面積擴大了1倍,被評為省文明衛生縣城。鄉村集鎮建設步伐加快,近兩年啟動村鎮建設項目120多個,集鎮功能日漸凸現。

華容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縣有22萬伏變電站1座,11萬伏變電站3座,3.5萬伏變電站8座,工農業生產、生活用電可充分滿足。縣城建設自來水廠2座,日供水能力6萬噸。全縣開通程控電話10萬門,行動電話8萬門,電話傳真可直達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華容交通便利,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省道S306、1869幹線橫貫全境,縣城至岳陽、常德、益陽及湖北荊州僅需1小時左右,特別是通過S306線可直通京廣鐵路、107國道和京珠高速公路,至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只需3小時。緊靠華容的長江、洞庭湖黃金水道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東至東海。

華容招商引資力度加大,政策優惠。近年來,華容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突破口,先後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合作關係,全縣累計批准引進外資項目23個,總投資3220萬美元,引進外資1983萬美元,累計引進內資項目800多個,總投資10億元,引進內資6億元。引進國內外資金建立華威棉產品、華建石材、同興石材、加盛實業、金慶染織、華奧紡織、華陽綜合批發城、光華木製品、樂華液化汽、興華啤酒等一批重點項目。外來投資企業已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了重點扶持保護外商投資企業,縣政府成立了保護外商投資企業特別委員會,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發證、掛牌,予以特別保護,並制定了對外招商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特別是對來華容開發高新技術項目的投資者,實行"廠區用地全送,申辦與建廠規費全免,所有申辦手續由縣政府全部代辦"的特優政策。按現代化城區標準建設的馬鞍山新區已具規模。2000年,縣委、縣政府高起點、高標準規劃並開始建設馬鞍山新區,該區占地6.1平方公里,將高新技術工業區和高效農業示範區(含農副產品加工)建設納入新區建設總體規劃。目前,新區“八路”已完成路面硬化和管道安裝,電力和通訊主幹線路已鋪設到位。到該區投資辦廠將享受新區建設的特別優惠。此外,縣城內所有工業企業通過推行"兩個買斷,兩個置換",已全部完成改制工作。改制後,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生機煥發,然而也有原造紙廠、針織廠等十來個企業約7000多萬元的資產、9萬m2的廠房及30m2廠區占地面積閒置未用,這些閒置資產均可優惠租賃或轉讓使用。目前,華容急需招商的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紡織印染、礦產建材、食品加工及林產品深加工等產業。

華容科技事業蓬勃發展。20世紀70年代,華容創建的“四級農科網”曾聞名全國,1974年,國務院曾在這裡召開了“全國四級農業科學實驗網經驗交流大會”,1978年,華容縣榮獲全國科學技術工作先進集體獎。改革開放以來,華容全面實施“科技興縣”戰略,科技事業得到全面發展。1996年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並被列為湖南省首批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001年,縣人民政府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農業科技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2年2月,華容縣在岳陽市科技大會上受到市委、市政府授予的“科技興市先進單位”的表彰。

自然地理

華容縣境內東西最大橫距6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80公里。其特定的地理位置是長江溝通沿海與內地、聯結洞庭湖平原與江漢平原的中心交匯點,經濟組合、輻射效力大,具有得天獨厚、得水獨優的綜合區域優勢。

地質、地貌:華容位於揚子灘地台江南地軸上,屬具有強烈擠壓褶皺升降的江南右陸。縣境地處洞庭湖凹陷背緣,地勢北高南低,中部丘崗隆起,東西低平開闊,微向東洞庭湖傾斜。地貌分區特徵明顯:工北部為低山丘陵區,間有溪谷平原,中南部為丘崗區,其餘為平原。平均海拔在35米以上,海拔最高點為382.9米,最低點為東湖湖底21米,高差為361.9米。全境山地總面積328.2平方公里,占17.8%,平原1028.66平方公里,占56%。

歷史

古華容縣縣治在今天湖北省監利縣境內,是春秋時的容邑,以“華麗的容城”得名,後世復設華容縣,只有南半部了。春秋時為楚國境域,戰國時屬楚黔中地。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置黔中郡,縣境為秦黔中郡地。 西漢高帝六年(前201),改黔中郡為武陵郡,並置孱陵縣,縣境歸武陵郡孱陵縣管轄。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武陵郡為建平郡,改孱陵縣為孱陵縣,縣境隨之屬建平郡孱陸縣。東漢建武年間(25—56),復西漢舊地名,縣境仍屬武陵郡孱陵縣。三國時期,吳大將呂蒙於建安二十四年(219)鄰南郡太守,徒治公安城,孱陵縣改屬南郡,縣境為吳南郡孱陵縣地。西晉太康元年(280),杜預定荊州,改南郡江南部分為南平郡,分孱陵縣置南安縣(見<<水經注>>、<<舊唐書·地理志>>;<<宋書·州郡志>>則謂分江安立),屬南平郡,此為華容建縣之始。東晉,仍為南平郡屬縣。

華容古道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改南安縣為安南縣,隸南平內史。齊承宋制,仍名安南,屬南平郡。梁武帝天監二年(503),立南安郡,不久,廢郡,仍為安南縣,屬南平郡。梁敬帝時(555—557)又立南安湘鄂,鄰安南和今湖北石首2縣。南朝陳廢南安湘鄂,安南縣仍屬南平郡(見<<隋書·地理志>>及<<東晉南北朝輿地表>>)。

隋代初沿用陳名。開皇十八年(598)改安南縣為華容縣,移屬巴陵郡,煬帝大業初,巴陵郡改稱羅州,縣境屬羅州。大業三年(607)廢州為郡,改羅州為巴陵郡,華容縣復屬巴陵郡。 唐垂拱二年(686),改華容縣為容城縣,中宗神龍二年(706),復名華容縣。武德四年(621)廢巴陵郡置巴州,武德六年改巴州為岳州,天寶元年(742)又改岳州為巴陵郡,朝元元年(758)復稱岳州。或州、或郡,華容均為其屬縣。 五代期間,華容縣屬岳州。宋乾德元年(963),岳州歸於宋,稱岳州巴陵郡。宣和元年(1119),以岳州為岳陽軍。紹興二十五年(1155)改岳州為純州,岳陽軍為華容軍。紹興三十一年(1161)復改純州為岳州。此間,華容縣均屬其統轄。元到元十四年(1277),改岳州為岳州路總管府,華容縣屬岳州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置湖廣布政使司,改岳州路為岳州府,華容縣屬岳州府。清康熙三年(1664),設湖南承宣布政使司,縣境屬湖南布政使司岳常澧道岳州府。 中華民國2年(1913),華容縣屬湖南省岳常澧道,3年,廢府存道、縣,岳常澧道改名為武陵道,華容屬之。5年,裁撤武陵道,華容劃歸湘江道。11年,廢道,縣境直隸湖南省。26年,全省設立9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置,華容屬第2督察區。29年4月,全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華容屬第4區。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全省分設10個專員公置(專區),華容劃屬常德專區。1962年12月,恢復益陽專員公置,華容改屬益陽專區。1964年9月,設立岳陽專員公置,華容劃歸岳陽地區。1986年1月,撤銷岳陽地區行政公置,實行市管縣新體制,華容屬岳陽市。

經濟

一、綜 合

縣域經濟全面進步,綜合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全縣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大關,達到114.35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96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49.34億元,同比增長26.1%;第三產業增加值30.05億元,增長12.4%。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16700元,比上年增加3689元,增長15.3%。 主導產業最佳化壯大。工業生產保持了平穩增長,實現了速度、效益、結構的協調發展。第二產業得到進一步提升。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30.6:43.1:26.3,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上升了3.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下降2.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主動力。 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2008年,全縣財政總收入30018萬元,增長24.0%;一般預算收入21514萬元,增長20.0%,其中稅收收入11775萬元,增長22.5%,非稅收入9739萬元,增長17%;財政總支出100233萬元,增長34.9%,一般預算支出93943萬元,增長31.0%。

二、農 業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做強優勢農業,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縣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2008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5.32億元,比上年增長5.3%。農業優勢更加明顯,農業總產值24.80億元,增長0.5%;養殖(畜牧漁業)總產值29.41億元,增長10.6%。糧、棉、油、菜面積分別達到127.7萬畝、48萬畝、68萬畝和30萬畝,繼續穩居全國或全省前列。全年糧食總產量54.2萬噸,增長14.9%;油料總產量6.14萬噸,增長18.3%。棉花總產量2.78萬噸,比上年降低13.4%。蔬菜總產43.31萬噸,增長12.7%,水果總產9.13萬噸,增長53.7%。

畜牧業生產繼續實現了快速穩定發展。年內牲豬出欄82.2萬頭,增長7.3%;發展能繁母豬5萬頭,同比增22.2%;家禽出籠455.9萬羽,同比增17.2%;發展牛7萬頭,同比略增,其中出欄2.2萬頭,同比增10%;發展羊12萬隻,同比增31.7%,其中出欄8萬隻,同比增33.3%。全年按現行價總計創造畜牧業產值16.53億元,約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29.9%,實現純利潤5.83億元。

漁業經濟形勢來勢喜人,水產業板塊建設更加鞏固和細化。全年實現漁業總產值12.88億元,增長10.2%。水產品總產量10.72萬噸,增長9.3%,圓滿完成民本岳陽經濟指標考核任務。

全年實現林業總產值0.53億元,下降0.6%。全縣植樹造林3.1萬畝,項目造林1.8萬畝;項目造林實行規模治理、生態優先。良種率、管護率達100%,苗木成活率達到90%以上。全縣完成渠道疏洗316公里,山塘升級改造73處,新建小型機埠28處。共完成各類水利工程7100處,投入水利建設資金8800多萬元,移動土石方820萬立米,是我縣近年來自籌投入最大、工程質量最優、建設效果最好的一年。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產持續、穩定、高速增長。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522978萬元,比上年增長29.3%;工業增加值448149萬元,比上年增長28.7%;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16916萬元,增長34.5%,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

工業產銷銜接水平不斷提高。全年規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產值1380716萬元,工業產品銷售率達100.02%。實現利潤總額13323萬元,增長20.4%;實現利稅總額28886萬元,增長20.7%。規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全年大米產量18.4萬噸,增長40.1%;精製食用植物油20.84萬噸,增長83.5%;冬粉、粉條0.33萬噸,增長143.1%;啤酒11693萬升,增長44.1%;瓶(罐)裝飲用水766噸,增長17.8%;棉紗5.2萬噸,增長33.4%;毛巾34017萬條,增長19.3%;人造板2.87萬立方米,增長87.0%;本冊4222萬本,增長386.4%;塑膠製品664噸,增長65.6%;商品混凝土3.12萬立方米,增長57.6%;純化纖紗1.5萬噸,增長183.8%;花崗石板材95.23萬平方米,增長97.6%;風機3349台,增長34.5%;大理石板材3.43萬平方米,下降1.8%;液體泵2300台,下降32.4%。配混飼料8.76萬噸,下降46.8%;白酒368千升,下降4.4%;氮肥(折純)5.51萬噸,下降14%;合成氨3.9萬噸,下降4.3%。

建築業穩步發展。全年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5294萬元,增長13.0%。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及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3家,實現總產值605523萬元,比上年增長9.8%。房屋施工面積64.38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55.10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強勁。2008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主要是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增加,工業投入不斷加大,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房地產開發持續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70945萬元,增長60.2%。城鎮以上完成投資377691萬元、增長64.1%。其中房地產完成投資70230萬元,增長25.7%。全年施工項目145個,竣工項目50個。 投資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農業、能源、交通運輸、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行業投資得到加強。全年第一產業投資61890萬元,增長56.6%;第二產業投資140977萬元,增長61.8%;第三產業投資268078萬元,增長60.2%。在投資中,採礦業完成投資5750萬元,製造業完成投資113627萬元,電力能源等工業完成投資21600萬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基礎設施完成投資42285萬元,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完成投資12700萬元,批發和零售業完成投資3700萬元,住宿和餐飲業完成投資1600萬元,金融業投資706萬元,房地產業投資142977萬元(含農民建房),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32776萬元,居民服務業投資4587萬元,教育業投資11867萬元,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完成投資4250萬元,文體和娛樂業投資2800萬元,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完成投資7830萬元。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房地產開發增幅回落。2008年,我縣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70230萬元,增幅由上年的214.3%回落到25.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4.38萬平方米,增長2.8%;竣工面積34.67萬平方米,降低25.53%;商品住宅竣工40730套,銷售面積382268平方米,售出3012套,銷售額45063萬元,比去年略有降低。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零售市場活躍,城鄉市場協調發展。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13億元,增長21.1%。其中縣的零售總額19.87億元,增長18.9%,縣以下零售總額12.26億元,增長24.9%。按行業劃分,住宿餐飲業零售額3.1億元,增長25.6%,其中限額以上企業0.13億元,增長16.9%;限額以下企業和個體2.97億元,增長26%。批發零售業總額28.46億元,增長20.6%,其中限額以上企業0.28億元,增長15.4%;限額以下企業和個體28.18億元,增長20.7%。消費市場呈現新的特點。一是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帶動下,超市、連鎖、加盟、專賣等現代經營方式逐步延伸至農村市場,城鄉消費同步活躍。二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細分經營出現新趨勢。高檔商品專賣化、中檔商品超市化、低檔商品街區化愈來愈明顯。三是適應居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住宿餐飲出現新特點,排檔夜市特色化、酒店廚師專業化、賓館經營規範化、品茗休閒高檔化。 “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湧現了新的亮點:以岳陽新合作九龍超市連鎖有限責任公司為試點企業,華容縣好又多超市有限責任公司一併參與華容縣建設與改造日用品農家店。全年改造農家店共90家。

六、交通和郵電

全年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完成增加值50037萬元,增長14.6%;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增加值29654萬元,增長13.5%。郵政業增加值1247萬元,增長22.9%;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業增加值19136萬元,增長15.7%。 交通運輸業穩定發展。全年全縣社會客運周轉量63945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2.0%,其中公路周轉量63945萬人公里,增長12.0%;貨運周轉量175570萬噸公里,增長21.0%,其中公路周轉量175540萬噸公里,增長21.0%。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7567萬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058萬元,增長12.5%;電信業務總量15509萬元,增長2.8%。固定電話用戶77817戶,比上年減少40645戶,下降34.3%,其中居民住宅用戶72600戶,減少9987戶,下降12.1%,城鎮居民用戶23084戶,增加2081戶,增長9.9%,農村居民用戶49516戶,減少12068戶,下降19.6%。行動電話用戶183497戶,淨增8397戶,增長4.8%;網際網路寬頻用戶10426戶,增加1834戶,增長21.3%。

七、金融、保險

金融業務平穩運行。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61357萬元,新增24947萬元,增長10.6%,其中短期貸款243562萬元,新增17777萬元,增長7.9%,中長期貸款17795萬元,新增7169萬元,增長67.5%。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94974萬元,新增91823萬元,增長25.3%,其中企業存款17827萬元,新增974萬元,增長5.8%,儲蓄存款393784萬元,新增75949萬元,增長23.9%,農業存款4834萬元,降低7.4%。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66.36億元,比去年降低7.4%,現金支出169.53億元,降低6.8%。貨幣淨投放3.17億元,比上年減少1.44億元。 保險事業持續發展。全年保費收入13447萬元,增長39.6%;保險賠付支出2672萬元,降低18.4%。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3011萬元,比上年增長53.9%,財產保險賠付支出2294萬元,增長51.6%,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0436萬元,增長36%,人壽保險賠付支出378萬元,比去年降低78.5%。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奮力推進科技創新工作,科技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全年共申請獲得國家專利51件,組織實施科技計畫項目19個,其中申報列為國家級的項目3個,省級4個,市級1個,爭取國家科技補助經費86萬元。其中,科技攻關計畫項目4個,星火計畫項目2個,成果推廣計畫項目1個,社會發展計畫項目5個,高新工業計畫項目4個。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鄉鎮及農村民生科技示範基地建設強力推進;農村科技救災及農村民生科普服務並舉,科技富民強縣取得明顯成效。

健全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有新提高。該縣深入踐行“教育造就大華容”理念,大力推進建設教育強縣進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強隊伍建設,教育事業顯露新的發展格局。全縣學校153所,其中:普通中學36所,普通國小108所,職業中學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特、幼教學校2所;教職員工共6281人,其中專任教師5841人;在校學生77491人,新增1661人,比去年增長2.2%。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小鞏固率達100%,國中生入學率達99.6%,鞏固率98%以上。全面化解普九債務。實施中西部農村國中改造工程,完成明德項目2個。啟動了萬庾中學、鮎市中學、三封中學等10所義務教育階段省級合格學校建設,農村學校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最佳化城區學校資源配置,重點加強了實驗國中、實驗國小的維修改造。全縣中小學生思想品德評價合格率100%,違法犯罪率為零。堅持科研興教,全縣自創課題研究24個,市級課題14個。高考、中考質量穩中有升。2008年高考一、二本上線1567人,上線絕對人數名列全市前列。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全年該縣藝術團在全縣鄉、村場、社區共演出82場;送圖書下鄉4000冊;完成4800場農村公益電影的放映任務,並堅持利用電影對全縣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等傳統教育,向民眾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實現了村民1月看1場電影的目標。全縣共有文藝協會、社團14個,各類業餘文藝工作者1000多人,其中國家級會員3名,省級會員41名,市級 華容縣博物館會員近100名。2008年,先後出版詩集1部,散文集2部,紀實文學3部,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和展示各類文藝作品800多件,其中作家阮梅的長篇紀實文學《世紀之痛》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全年共開展大型廣場文體活動達20餘場次,廣場文化已成為提升城市品位、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亮點。衛生事業不斷進步。2008年末,全縣共有醫院、衛生機構54個,病床位1163張,比上年增長4.3%;衛生工作人員1536人,增長2%,衛生技術人員1261人,增長2%,其中註冊中、西醫師493人,增長1.9%,註冊護師、護士321人,增長3.9%。年內共開展6次冷鏈運轉,“五苗”針對疾病發病率控制在部頒標準之內;結核病控制覆蓋率100%,年末29989人享受了合作醫療住院補助,補助金額達2671.4萬元;門診就醫刷卡88040人次,補助金額達225.4萬元。全縣共有49.25萬人參加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0.6%。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再生產步入良性發展軌道。2008年全縣總人口72.8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8.09萬人,鄉村人口44.79萬人。年末常住人口68.47萬人。當年城鎮化率38.54%。全年全縣出生人口7449人,死亡人口3827人,自然增長率4.94‰;人口出生符合政策生育率96.09%,多孩率0.55%;出生性別比105.49。人口與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發展。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扣除價格因素,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49元,增長13.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826元,增長7.5%。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726元,增長2.1%,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767元,增長18.8%,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42.9%,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41.7%。 華容縣水上公園2008年,城鎮在崗職工人數25111人,在崗職工勞動報酬46034萬元,增長3180萬元,增長7.4%,人均勞動報酬17874元,增長3.4%。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一是社會保險擴面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年末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4423人,其中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3557人,新增4488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6200人,新增參保4842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6018人,新增參保3690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增參保70387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3020人,新增參保2160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8500人,新增參保3001人。全年發放基本養老保險金15081萬元,增長27.9%,其中企業離退人員基本養老金9238萬元,增長31.3%;失業保險金179.8萬元,下降43.6%;工傷保險金201.9萬元,增長47.0%,支付醫療費1874.8萬元,增長19.6%。

十一、環境保護

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加大。全縣工業“三廢”排放量均低於“十一五”控制指標,華容河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水質達到II類;縣城空氣環境質量達到GB3095-96《環境空氣品質標準》II級;氣化率達95%,煙塵控制區已擴大到10平方公里以上,二氧化硫、煙塵、化學需氧量等指標基本達標,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為54.3dB(A),縣城交通幹線噪聲控制在66分貝以下,居民生活區噪聲控制在53分貝以下,城鄉宜居程度有所提高華容晚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