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溝化石洞

1977年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主要分布在豫中一帶,豫北和豫南也有發現。約為前5500~前4900年的石洞。

裴李崗文化

1977年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主要分布在豫中一帶,豫北和豫南也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未校正)約為前5500~前4900年。經過發掘的重要遺址除裴李崗外,還有密縣莪溝北崗和新鄭沙窩李等。裴李崗遺址在新鄭縣城西北約7.5公里處,位於雙洎(ji)河拐彎處北岸的一個崗上,高出現代河床約25米。發現有窖穴、陶窯和墓葬等遺蹟。莪溝北崗遺址在密縣城南綏水和洧水交匯的三角地帶,高出現代河床約70米,發現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蹟。
村落遺蹟以莪溝北崗的較重要。似有一定布局,居住建築集中在遺址的中部,窖穴主要在南部,墓地在西部和西北部。發現6座半地穴居址,有圓形和方形兩種,面積都較小。保存較好的圓形房基直徑2.2~3.8米,屋內有灶址,硬土居住面邊緣緊靠坑壁處均勻地分布著幾個柱洞,一般在南壁或西南壁設斜坡形或台階形的門道以供出入。窖穴有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3種,其中少數為圓形小口袋狀穴,說明這種窖穴早在仰韶文化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裴李崗文化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作物有粟。

農業生產工具以磨製帶鋸齒的石鐮、長條形兩端弧刃或舌形一端刃的扁平石鏟、琢制近似鞋底形下帶4個柱狀足的石磨盤(附磨棒)等最具特徵(見彩圖裴李崗文化鋸齒刃石鐮、裴李崗文化的石磨盤石磨棒)。還飼養豬、狗等家畜,兼營漁獵和採集,並發現有燧石打制的刮削器和骨鏃等工具。

制陶業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在裴李崗發現1座陶窯,窯室圓形,前面有火道。結構屬於橫穴窯,可能是仰韶文化橫穴窯的前身。陶器均為手制,多採用泥條盤築法,陶質比較疏鬆,表皮容易剝落,據紅陶樣品的測定,其燒成溫度達900~960℃。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泥質灰陶罕見。泥質陶多素麵,有的略為磨光。夾砂陶則摻以細砂或蚌殼末。部分的飾有篦點紋、弧線篦紋、劃紋、指甲紋和乳釘紋等,個別遺址還發現過很淺的細繩紋。器形有杯、碗、盤、缽、三足缽、雙耳壺、三足壺、深腹罐、鼎、豆、勺和器蓋等,其中以三足缽和肩部帶半月形雙耳的壺最有代表性。還發現有陶塑人頭、豬頭和羊頭等藝術品。

裴李崗文化的陶器

氏族墓地以裴李崗的保存較好,共發現墓葬114座。分布比較密集,墓坑均為長方形的淺豎穴,基本上都是南北向。除1座為兩人合葬外,其餘均為單人葬,葬式仰身直肢,頭向南。一般都有隨葬品,少者1件,多的14件。主要是陶器,最常見的有雙耳壺和三足缽。隨葬石器的較少,一般是石磨盤、磨棒與石斧、鐮、鏟兩類工具分別隨葬。這種現象是否與男女性別分工有關,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掘和人骨鑑定。莪溝北崗的墓葬情況與裴李崗基本相同,但少數墓挖有放置隨葬品的壁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