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浮來山風景區

莒縣浮來山風景區

浮來山又名浮丘,位於莒縣城西9公里,海拔298.9米,處莒西平原盡頭,扼莒縣、沂南兩界。在莒城登高西眺浮來,呈平地崛起之勢,有水上浮來之感。此山三峰鼎立,拱圍相連,構成藏風聚氣幽境。

莒縣浮來山風景區莒縣浮來山風景區

浮來山又名浮丘,位於莒縣城西9公里,海拔298.9米,處莒西平原盡頭,扼莒縣、沂南兩界。在莒城登高西眺浮來,呈平地崛起之勢,有水上浮來之感。此山三峰鼎立,拱圍相連,構成藏風聚氣幽境。

概況

莒縣浮來山風景區莒縣浮來山風景區

位於山東省東南部,隸屬美麗的海濱城市——日照市,是國家AAA級旅遊區、省級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距日照市60公里、莒國故城6公里,千年古剎定林寺、千年古觀朝陽觀、天下銀杏第一樹、世界之最檀根王等景點吸引著中外遊客紛至沓來,曾接待過宋平吳官正遲浩田呂正操王丙乾錢偉長張思卿胡啟立胡繩彭佩雲丁肇中趙忠祥沈力等2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及中外名人。

浮來山風景區內,有八觀、十二景、三泉與四園。修竹奇木,居谷繁茂,怪石嶙峋,溪流潺潺。千年古剎定林寺,始建於晉代,全寺分前、中、後三進院落,有五殿二堂,兩廡一宮三院。主體建築,飛檐螭首,雕樑畫棟,既軒敞典雅,又古樸大方,是典型的北國古建築風韻。寺中的“校經樓”,系郭沫若先生於1962年親筆所題。此樓乃當年劉勰校經之處,現闢為劉勰生平陳列館。館內塑劉勰像,陳列各種版本的《文心雕龍》及歷代研究文獻。豐厚的資料珍藏,曾令史學泰斗發出“絕仰千古”的讚嘆!

定林寺前院中央,巍然屹立著一棵枝葉參天古木,這便是“天下銀杏第一樹”,樹高24.7米,徑圍15.7米。早在春秋時期,魯隱公莒子曾在樹下會盟,算來,樹齡當在3000餘年。這株古銀杏樹,雖歷經滄桑,但至今枝榮葉茂,生機盎然,實為舉世無雙的一大奇觀。

神奇的浮來山,地處沂沭河斷裂帶中部。大約在四五億年前,這裡還是汪洋大海,後來隨著地殼抬升,海水退去,形成陸地。再後來,在地殼的不斷變動中,幾經沉浮,形成獨特的地質遺蹟奇觀,科學家譽為“地質教學天然課堂”。2001年4月被山東省政府定名全省第四處地質公園,成為浮來山一道頗具科研價值的風景線。

浮來晚照,是歷史上莒州外八景之一,這裡不僅有迷人的風光,更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寺廟內外,亭閣之間,有讀不完的證史碑文;清泉峽俗、雲龍崖畔,留下了看不完的摩崖石刻;華人尋根館內,陳列著堪稱世界之最的古檀根藝精品;峰火台上,晨曦暮靄中依稀可見縷縷青煙;定林寺古剎,歷來是名聞遐邇的佛教聖地,法汰講《禪定》、慧地講《華嚴》、曇觀送舍利、三豐鍊金丹、佛成受衣缽、法鏡苦承傳······每一位名僧、每一處景點,無不留傳著一段段動人故事和優美傳說,耐人尋味,百讀不厭。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上述名僧、高道何亞於仙?為此而稱名山。

景區特色

莒縣浮來山風景區莒縣浮來山風景區

浮來山地質構造獨特,被山東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是山東省四大地質公園之一,也是日照市第一個地質遺蹟保護區。
千年古剎定林寺是山東省現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我國古代文學評論家劉勰故居所在地,始建於東晉,興起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寺內“天下銀杏第一樹”樹齡近四千年,至今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堪稱生物界中的“活化石”。寺內三教堂為山東唯一一座三教寺。

千年古觀朝陽觀始建於唐朝,因傍依常年不竭的龍泉,佛家初建稱龍泉寺,由於此處風水極佳成為佛道兩家相爭的寶地,為觀為寺曾三易其名,四易僧道。在清末道家強盛,更名為朝陽觀至今。相傳高道張三豐曾在此傳功、煉丹,朝陽觀香火盛極一時。
華人尋根館內展出了以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具有八千年樹齡的檀根王為代表50餘件根雕藝術品,與天下銀杏第一樹交相輝映。依託長壽樹和古檀根,每年10月份舉辦福壽文化節,推出尋福祈壽遊園活動,打造浮來山福山壽地旅遊品牌。倘徉於浮來山風景區,不僅會感嘆大自然造化之功是多么奇妙,而且在賞世界之最之餘,還會真切地感受到天地之靈氣。
中共莒縣浮來山支部遺址就位於浮來山景區內,是中共莒縣第一個黨支部。1929年5、6月間,中共沂水縣南鄉區委書記、縣農民協會負責人徐湘南到莒、沂兩縣交界地區宣傳教育農民、組織農民協會,並發展了趙亮昆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6月的一天,在浮來山定林寺校經樓內成立了中共浮來山支部。趙亮昆被選為支部書記,接著召開了第一次支部會議,從此奠定了莒縣黨組織發展壯大的基礎。

景區管理者不斷豐富完善愛國主義內涵,建立起規範科學的管理體系,為參觀者創造優美、整潔、舒適的遊覽環境,為參觀者提供熱情、周到、滿意、高效的服務。
遊覽整個景區大約需要2個小時。

景區景點

莒縣浮來山風景區莒縣浮來山風景區

千年銀杏

進入定林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株“天下第一銀杏樹”。它巋然屹立,枝葉參天,幾千年來,雖經歷風風雨雨,但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枝葉扶疏,生意盎然,冠如華蓋,繁蔭數畝,陽春開花,金秋獻實,年復一年,生生不已。在炎夏之日,汗流淶背的遊人,來到樹下,頓感暑氣盡消.最近幾年,在樹的主幹上,仍常見生葉結果.蔚為古樹奇觀。

古老的銀杏樹,從古到今倍受推崇,經國家林業部專家鑑定,此樹實為“天下第一銀杏樹”。《十萬個為什麼》一書講到了它;印度尼西亞的刊物,對它進行了描述,並刊登了照片;1982年,聯合國科教組織還向全世界播放了它的近影。巍巍銀杏樹,可謂身歷古今,譽滿中外。

《左傳》記載:“魯隱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可見,該樹當時已成濃蔭,成為名樹。專家考證,此樹至少已有3500年歷史。樹現高26.3米,樹冠遮地20餘畝,樹幹周長15.7米,須八人伸展雙臂方能合圍。此古樹乃冰川時代留下來的樹種,有“活化石”之稱。經國家林業部專家鑑定,為“天下第一銀杏樹”。此古銀杏歷盡滄桑,有詩曰:

莒縣浮來山風景區定林寺

定林寺

從山東坡踏上蜿蜒起伏的入山大道,兩旁蒼松翠柏,參天蔽日,密密匝匝,幽深蓊鬱。順道而上,便進入一個三峰環抱、幽密深邃的山坳。在峰迴路轉、樹林蔭翳中,千年古剎定林寺依山傍水,雄居於佛來峰下。順石階仰望,高高的山門上懸著一塊黑色匾額,上書“定林寺”三個色大字,蒼勁雄渾,莊嚴肅穆。寺的右側立著一通石碑,上刻“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鐫“劉勰故居”四個大字。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晚年循跡之地。

定林寺始建於南北朝時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全寺南北長95米,寬52米,總面積為4940平方米。整個建築分前、中、後三進院落,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向前後左右展開。
大雄寶殿建築雄偉,飛檐螭首,殿內原有如來佛和十八羅漢塑像,或立或坐,或仰或臥,各具姿態,栩栩如生。

校經樓

從銀杏樹下,進月洞門,有一所清雅小院,便是定林寺的中院。院內垂槐罩地,青桐參天。桐槐深處,有一幢二層小樓,玲瓏有致,造型古樸。門匾上鐫刻“校經樓”三字,為郭沫若1962年題;據《南史》載,定林寺經藏,勰所也”。此樓乃為當年劉勰校經藏書之處。劉勰於此,晨鐘暮鼓之餘,埋頭校經,直至圓寂,埋骨塔林。浮丘塔林,不只代代相傳,且有資料可證。

據《高僧傳》:“隋仁壽中歲,曇觀奉敕送舍利於本州(莒州)定林寺。”明嘉靖《青州府志》、清嘉慶《莒州

莒縣浮來山風景區校經樓

志》均有此類論述。可惜塔林為清康熙七年(公元l668年)大地震毀壞。後人哀悼,題詠崖壁:“鐵佛憫莒歸地府,彥和碑碎遺荒墳”。當年定林寺最後一位住持僧佛成(卒於1942年前後),在世時曾多次指點他的墓塔遺址就在寺西。每年清明節,和“浴佛節”(農曆四月初八),佛成總要至遺址前做佛事,以示紀念。

校經樓現闢為“劉勰生平陳列館”。館內懸掛著黑白龍、王小古等著名畫家創作的劉勰肖像,兩邊是著名文學史教授陸侃如撰寫、蔣維崧手書的《劉勰生平》和《劉勰年表》,還陳列著《文心雕龍》的各種版本和當代研究文獻及紀念文章。古今文人墨客來山瞻仰者,面對這位世界級的文學大師莫不肅然起敬。觸景生情,追思懷古,寫詩以頌者代代有人。1978牢,中國文聯副主席陶鈍專程前來瞻仰,思古感今,揮毫成聯:“為尋古蹟留鴻跡,幾見文心向佛心。”字字凝鍊,擲地有聲,寓意深刻,耐入尋味。

這確是符合劉勰提出的“銜華佩實”、“文質相稱”的文學創作宗旨的。
出校經樓院落,沿石階北上,便來到第三進院落,即“三教堂”;三教者,儒、道、佛也。當年曾供有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人牌位,現闢為《文心雕龍》學術討論專題陳列。

浮來特產

莒縣浮來山風景區莒縣浮來山風景區

浮來山蘋果

主產地在浮來山園藝場及附近果園。目前,全縣蘋果栽培面積已達14萬畝,年產蘋果1。2億公斤,遠銷海內外,多以浮來山蘋果名之。浮來山麓,系礫質土壤,磷鉀含量高,地下水源豐富,水質好。山地晝夜溫差較大,給蘋果生產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浮來山蘋果,品種多,個頭大,質量好,光滑潔淨,果肉鬆脆多汁,深受客戶歡迎。

浮來硯

載於史籍,雍正《莒州志》轉載:“東坡守密州,取龍尾石制硯,並為之作銘”;明萬曆中,曾作為貢品,當時且深荷宸賞。其後,因開採無方,製作技藝失傳,遂淹沒不彰。

莒縣浮來山風景區浮來硯

石之特點為:質理細緻,拭之如膏,制硯著水發墨,書寫字畫,光凝如漆,蓋以石墨相親,瀲灩生輝。
硯疃產石,雕琢成硯,經打磨光滑,色現紺青、褐黃或沉綠不等,石內分嵌桔黃色大冰紋,紋與石胎色異質同,構成天然圖案,造化精奇,令人讚嘆。

洛山、山兩地之石,色現紫絳及橙黃,質膩面潤,不需精雕,自成硯形,冬月著水不冰。其地隆冬雪後,漫山皆白,唯溫石一脈,雪先消融,水汽蒸騰,洛河舉人單子坪避難吉林,隆冬賣字街頭幸有此硯。
龍尾石產於莒州東南三十五里寨里河鄉龍尾村,其石多為藏青或淺綠,石多扁平,周形各異,邊緣石紋縱橫交錯,酷似畫中龍尾文飾,因而得名。經制硯者整型,略加磨拭,即成佳硯。

浮來古話

莒縣浮來山風景區莒縣浮來山風景區

春秋至戰國初期莒國都城。位於今莒縣縣城的四周,東臨沭河,西傍柳青河。《讀史方輿紀要》“廢莒縣”條載:“舊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內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元至元中,截“東北隅為今城,周五里有奇。”明始砌以磚,即今之城垣。匝郭土阜,皆昔之故城基地。
莒國,子爵,《通志·氏族略》謂其為“贏姓,少昊之後也,周武王封茲輿其於莒,今密州莒縣是也。”據《世本》記載,莒自紀公以下為己姓,故《左傳》莒女稱戴己、聲己。

《史記·楚世家》謂:“簡王元年,北伐滅莒”,時當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漢書·地理志》謂莒傳“三十世為楚所滅”,後歸齊。至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莒城不下。漢置莒縣,又為城陽國。魏、晉、南北朝數為郡治。隋屬莒州,唐屬密州,金升為州治,元因之,明省。

故城西北角在前城子後村南50米,西牆伸到劉家菜園、韓家菜園前至南關村的消氣嶺以東。東南角湮沒已久,無從查考。東牆所經至傅家窪以西,地名為“城子”。北牆至縣化肥廠前。外城西北角“城子口”東西各有一段長200米,高3米的殘牆。東南至濰徐公路一帶有明顯的高地,特別是“消氣嶺”一帶,牆基仍高2米多圖1-4莒國故城城垣。故城的西南角至東南角有斷續殘牆700米,高約8米。在故城範圍內,時常發現大量商、周時期陶片,以周半瓦當和窯具為多,齊法化、齊明刀刀幣也時有發現。屬於西漢時期的有陶器金縷玉衣片,以及鑄五銖半兩錢的遺址和大批錢範等。故城牆基夯土內,有商周灰、黑陶豆盤、豆柄、鬲足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