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五中學

莆田第五中學

莆田第五中學,其前身是創辦於1924年、民國13年秋,莆田涵江區人田春霖、游觀瀾等人創辦的莆田國小,校址設在涵江區古驛前福廈公路邊。福建省一級達標高級中學。校區位於莆田市城廂區棠霞街215號,校區布局合理,規劃清晰,各樓結構完整,功能齊全;硬體設施先進,教學等設施設施居全省一流水平。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莆田第五中學莆田第五中學
莆田五中是福建省普通中學一級達標學校。其前身是民國13年秋(西元1924年),涵江區人田春霖、游觀瀾等人創辦的莆田國小,校址原來在涵江區古驛前邊鰲峰田宅,後搬遷至興化府節孝祠內---莆田興化府城隍廟(福建莆田學院附屬醫院醫療集團舊區)附近內。同年10月,增設國中部,改稱私立莆田中學(俗稱公學),國中部主任田春霖, 國小部稱莆田公學附屬國小,國小部主任游毓英,校址遷到城隍廟左邊的四賢祠(福建莆田學院附屬醫院醫療集團舊區附近)內,二忠祠右邊上課。二忠祠,四賢祠前,清乾隆《興化府莆田縣誌》載,明朝正德年間壬申(西元1510年)建祠祭祀保衛莆田的莆仙籍賢人陳文龍,陳瓚叔侄,今所專祀二公,有司每春秋致祭。四賢祠,在城隍廟左。明朝成化(西元1465-1487)年間巡按尹仁,祀莆仙籍賢人陳俊卿、蔡襄,名二賢祠,後增艾軒林光朝,改匾為三賢。嘉靖庚申,又增加參政龔茂良,匾改為四賢,有司春秋致祭。萬曆年間,陳布政瑛同明朝陳尚書經邦重修。民國20年,西元1931年,改名莆田私立初級中學。民國25年,私立莆田中學(俗稱公學)的國中部自動停辦,附屬國小由國民政府莆田縣政府接收,改稱莆田縣立興賢國小,民國28年春季,遷往常太鄉洋坑村上課。莆田國小堂,創辦於1924年,1936年撤銷,1942年復校並改名為私立莆田中山中學,1956年莆田縣接管改校名為莆田第五中學,1966年因文革停校,1973年復校,1988年又更名為莆田中山中學。1999年秋季高、國中分離分設,高中部喬遷位於城廂區梅山路的前福建高級婦幼衛生學校的地方(福建高級婦幼衛生學校後改制為福建醫科大學莆田分校、福建莆田學院醫學部)新址,校名沿用莆田第五中學,國中部改為私立中山中學,2005年3月學校被確認為福建省普通中學一級達標學校。建校以來,學校的教育教學成績顯著,英才輩出,在社會上贏得了讚譽。學校的事業不斷發展,學校的規模不斷擴大。

校園環境

莆田第五中學莆田第五中學
2011年8月,莆田第五中學再搬。莆田五中目前校區位於荔城大道和福廈公路旁的棠坡村蔡垞自然村棠霞街215號,毗鄰廣化寺、萬達廣場和南湖公園,位置優越,占地200多畝,建築面積82490.3㎡,綠化率43.1%,總投資1.78億元,項目包括運動場(含看台)、體育館、綜合樓、教學樓、科技樓、藝術樓、報告廳、學生食堂、公寓樓等。

師資規模

莆田第五中學莆田第五中學
學校現有教職工282人,專任教師249人,本科學歷達99.5%,其中有研究生學歷15人,特級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優秀教師、省級骨幹教師、省級學科帶頭人、省優秀班主任13人,市級骨幹教師、市優秀班主任35人,高、中級教師50%。這支教師隊伍業務精、責任心強,他們團結協作,積極進取,有較高的教學水平,深受學生和教育同行的好評。
莆田五中包括莆田五中和莆田五中分校,學校總面積達240畝。學校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梅山山麓,位於學園路東側,與莆田學院毗鄰。校園環境幽雅,綠草如茵,樹木成行;建築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文化氛圍濃郁,教學秩序井然,藝術異彩紛呈。學校連續兩次被評為莆田市“素質教育優秀學校”,連續四屆被評為市級文明學校。還先後獲市“綠色學校”、市“安全工作先進單位”、莆田市“市級花園式單位”、省“綠色學校”、省“省級花園式單位”、省“先進教工之家”、省“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示範學校”以及福建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校”等榮譽稱號。是一所適宜莘莘學子學習成長的花園式學校。

信息化建設

莆田第五中學莆田第五中學
學校信息化工程建設走在全市的前列,已經建成的學校校園網已具規模,現有計算機教室3間,有桌上型電腦200台,多媒體進入每一間普通教室,現有多媒體教室53間,所有教師配齊筆記本電腦,語音室3間,音像閱覽室1間,音樂、美術專用教室各一間,勞技課專用教室4間,配備齊全,完全能夠滿足教學需要。四是提高了辦學質量。首先,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堅持“德育為先”,突出德育的重要地位,注重全員抓德育,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教師作用,堅持管理育人,教書育人和服務育人。注意養成教育,加大建章立制力度,用校紀來規範和約束學生日常行為。並積極開展文明個人和集體等爭創活動,充分發揮共青團的作用,堅持德育“三全”工作體系(全員、全方位、全程),從觀念、行為、心理加強學生的政治觀點、思想境界、道德品質、行為規範、民族情感、公民意識和責任感、理想與人生、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以學校教育為核心,把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充分套用德育資源、整體育人。全體同學文明守紀,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形成了“文明、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良好校風。
其次,教學碩果纍纍。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以教研為先導,以課題實驗為牽動,加強教學思想、內容、方法、技術、制度多方面的改革,最佳化教學過程。以學科教學為主、以活動課為輔、選修課結合的多元課程結構,以最佳化課程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最佳化教學模式。套用多媒體教學,進行電子課件輔助教學。現代化教學技術的運用,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了學生智力潛能,提高他們汲取、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校聯考成績屢創新高,上線率均達95%以上,我校考生囊括了1999至2005年,每年美術類許阿瓊獎學金,特別是近二年13名學生被中國美術學院錄取,位居全市之首,名列全省前茅。
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學校合理規劃課程設定,充分發掘校本課程。構建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和微型課的課程結構形式,大力開展研究性學習。使學生獲得了更多的選擇和發展機會,培養了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提高了學生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促進了學生全面地又富有個性地發展。美術音樂、體育特長生得到很好的發展,有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由於學校辦學成績卓著,學校被命名為“福建省重點體育傳統校”、“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2005年2月被評為福建省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
乘風破浪勇立潮頭,革故鼎新敢為人先。意氣風發、年輕有為的學校現任領導,繼承並發揚了莆田五中的優良傳統,審時度勢,進一步謀劃了學校的發展藍圖。提出爭創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戰略目標;明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辦學思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創造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的辦學思想,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辦學方向,秉承“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辦學策略,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辦出特色。建立適應時代發展的學校教育管理保障系統:堅持“以情感凝聚人心,以目標激勵人氣,以制度規範人行”的治校方略,實施管理“三結合”即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競爭與協作相結合,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實現學校管理科學化、民主化,增強學校內部活力,最大限度地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形成精簡、務實、高效的管理體系和管理作風。確立“教改興校”的發展戰略:以學校發展為本,以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大興教研教改之風,狠抓教研教改,“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做為學校的母課題,以2個國家級教改課題、3個省級教改課題為龍頭的各級教改課題77個,以及開展的選修課、活動課和研究性學習,構建良好的教改氛圍,加上教學手段現代化步伐,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辦學特點

莆田第五中學莆田第五中學
學校藝術英語體育教育特色明顯。我校在堅持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同時,十分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培養特長。開展興趣特長培養活動,每年定期舉辦大型校園藝術節,營造了濃厚的校園藝術文化氛圍,藝術教育堅持按省頒計畫開放必修課外,另設了聲樂、舞蹈素描寫生色等選修課程,充分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能,藝術教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校已形成了藝術教育的辦學特色,美術教學成績居全市領先地位,學校為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共輸送了26名優秀畢業生,連續六年包攬美術類許亞瓊獎學金,為學校贏得了榮譽。音樂教育成績也頗為驕人,受到社會充分肯定。
我校英語教學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學校突破傳統的語言教學模式,用最自然的方式使學生在不經意中學習語言,並給學生創造了一種輕鬆、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文化活動,開辦英語角、舉辦英語周系列活動。承擔國家級課題“英語課堂報刊閱讀教學模式研究”,是華南地區唯一一所最佳示範學校。承辦2005年福建省中學英語報刊閱讀研討會,有多名學生在全國中學生英語競賽中獲獎。充分凸顯了學校英語教學的特色與優勢。

課程設定

莆田第五中學莆田第五中學
近年來,學校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堅持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辦學方針,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堅持面向全體學生,貫徹“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的原則。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素質特點,在嘗試分層次教學,努力創造條件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長。主要措施有五條:一是嚴格按照《大綱》要求授課,不隨意拔高要求;二是面向多數學生,不趕進度;三是實施單元過關,試行質量跟蹤。認真做好考後質量分析,及時反饋,對後進生進行個別輔導和補缺補漏;四是建立後進生檔案,成立幫教小組,開展“一幫一”助學活動;五是對素質較好、學有餘力的學生,通過按學科組織興趣小組開設專題講座,參加學科競賽等課外活動,進行提高性輔導,使他們充分發揮個性特長,增強創新意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