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蕪英雄路

荒蕪英雄路

英雄的時代結束了。我只獨自一人默默收集英雄。我不乾那種事情——當年英雄帳下幾十萬戰士沒有一個人屑於乾那種事情。英雄的道路召集荒蕪了。無論是在路邊的小聚落點,還是在滿目灼傷鐵黑千里的青格勒河,哪怕在憂傷而美麗的黑泥巴草原夏夜,如今你不可能仿效,如今你找不到大時代那些驕子的蹤跡了。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荒蕪英雄路——張承志隨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心事和隨感;第二部分是一個在文匯報副刊上連載過的《大地散步》及其它一些地點的隨筆;第三部分涉及學術和宗教以及國際社會。
當你們感到憤怒的時候,當你們感到世風日下沒有正義的時候,當你們聽不見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時候,當你們仍想活得乾淨而覺得艱難的時候——請記住,世上還有張承志的文學。 當生存的大潮席捲中國而來的今天,中國更需要真誠而正義的文學,而本書,可能就是你我都想要的那一種!

作者簡介

張承志,原籍山東濟南,穆斯林。1948年秋生於北京。
高中畢業後去內蒙古烏珠穆沁草原插隊,放牧四年。這一特殊時代惠予的經歷,使我深入了遊牧生活。也是這。經歷,鼓舞我用文學的口氣發言,表達自己。
1978年以來,若干次獲得全國優秀短、中篇小說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1995年獲首屆愛文文學獎,但是途中的成績名譽,不值得誇耀。
1975年畢業手北京大學考古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歷史語言系,但是真正畢業的“學校”,也許是曾住進的蒙古家庭和西海固的貧瘠山地。在那裡,我潛入了農村的底層,觸摸了中國的深沉。
曾就職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海軍政治部文藝創作室、日本愛知大學,但是均以退職為結束;因為生命的本質,不能玷污和束縛,哪怕放棄公職,意味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一介自由作家的視野,自由而遼闊:我有意識地使自己的觀察,擴大為多角度的參照體系。三十年中,雖只是淺嘗輒止,我學習過蒙古語、哈薩克語和滿洲語;並在蒙古草原、新疆南北的維吾爾綠洲和哈薩克牧區以及甘肅、寧夏、青海的回族聚集地區,年復一年,住入農家,濡染和融入。不僅如此,生活還惠顧我遠去西班牙、摩洛哥、日本甚至堅忍的拉丁美洲,鍛打我的見識,豐滿我的思想,幫助我尋找一介知識人的道路。
我的微渺文學,不過是三片大陸的一抔沙土石礫。我用一生履歷,否定了寄生強權和屈從金錢的方式。如今回顧當初,三十年彈指而逝,其間鍛鍊了的,也許只是立場。
——讀者作證:在我至今出版的六十餘冊書籍中,並無附庸體制的文字。

目錄

荒蕪英雄路
芳草野草
杭蓋懷李陵
放浪於幻路
語言憧憬
狗的雕像
聽人讀書
彼岸的故事
靜夜功課
《神示的詩篇》跋
致先生書
天道立秋
暮春時節
渡夜海記
路上更覺故鄉遙遠
午夜的鞍子
起輦谷祭
夏台小憶
汗烏拉
美女與厲鬼的風景
危險的生命
走向船廠
不刺城
大河家
飲虎池
北莊的雪景
枯水孟達峽
感激沙溝
漢家寨
心靈模式 ——序《熱什哈爾
學科的黃土與科學的金子
沙裡淘金再當兒童
馬的顏色
江山不幸詩人幸
關於成古思汗陵的思考
歷史與心史——讀《元朝秘史》隨記
火焰山小考
神不在異國
藝術即規避
寧肯湮滅
回民的黃土高原
離別西海固
新《荒蕪英雄路》編後記

書摘插圖

荒蕪英雄路
傳奇的阿勒泰山脈終於擺在我兩眼之前了。比起天山也許確實多少有一些舒緩,但依然是雨坡松林黑郁,陽坡綠草明媚。
對於新疆來說,這是偏僻的死角,然而我卻清楚它應當是通路。幸虧蛀書的研究所生涯沒能泯盡我的想像,我一直在心中揣摸那路在哪裡。
看了阿勒泰郊外的白樺林,沒有想像的雪白。小城當心也有一座樹林,清澈的白浪翻卷的河上,有一座圓木橋。背後是閉塞的丘陵大山,積雪還斑駁可辨,但已經劃不出雪線了。然而從蒙古高原到中亞細亞,我偏執地相信該有一條路線。你不該閉塞著遮住小城,只顯給我一些白樺林清河水。我說的是路,是具體的“路”,而不僅是路線——那時我頑固地想。
路應當就埋在阿勒泰的這重重山間。
石堆墓如鏈在左面隱現。 草地荒漠化後,5月的芨芨草已經快啃光了。廣闊的視野中有褐色的和鐵色的禿山,使人難以想像這裡居然就是阿勒泰的著名領土。
過北屯時,有一蠢肥的女人上車,活像西陲蝴蝶迷。粗俗無恥至極,對司機怒吼“坐你大腿上”。小屯、小聚落,中國人才造得出來的呆若木雞的紅磚平房不時推出,刺人眼膜的紅色長條中走出幾個流氓相的小伙,楞楞地盯著汽車看。這種戈壁荒地的住民居然活得健壯,在乾旱得連岩石都龜裂的荒裸山腳迎送無聊人生,每天最大的事情是——看幾輛過往的汽車。
然而那條道路應該在此。
我懷著的,是非常不合歷史學者習慣的一種偏執。為什麼呢?
就應當在這裡。既然英雄時代的蒙古人以這裡為通道,走向了廣闊的中西亞,那么路就一定應當埋藏在這裡。而且,我還判定這裡應當有大量蒙古後裔。儘管我初次走向阿勒泰邊緣,但我相信主觀的感覺,我相信我只要見到蒙古人就能挖掘出那條道路。
到了青河縣。如我判斷,“青河”二字是蒙語“青格勒”的音譯和意譯。我興奮地打斷介紹,要求找幾個當地蒙古人座談。第一個見到的是縣武裝部長Dika,土爾扈特部蒙族軍人,我開門見山動員他說:咱們要找到成吉思汗走過的那條路,不能讓那條路埋在這裡!
Dika激動了。
他取出萬分之一的軍用地圖, 用一根粗指頭指著上面的等高線: “這裡,在hara-balaqik-tu,有路。”他說的是蒙語。
接連幾天我同本地全部老輩蒙古人談著,唱著,喝著。青河縣境的蒙古後裔是烏梁海人,講一種遠不如伊犁的厄魯特方言那么和諧有致的難懂方言。但我們堅持不用漢語。那時用漢語會出現泄密和玷污的語感。有一個老太婆反覆問道:能唱么?能唱阿睦爾撒納么?真的唱了阿睦爾撒納也沒關係么?
於是,反叛的英雄頌就唱起來了。
阿睦爾撤納是北京的蒙古史界再三表態與之劃清界限的叛亂首領。
正在忙著蒙古史碩士生論文的我,當時聽著瘦骨嶙峋的老太婆醉酒高歌,傾訴著對阿睦爾撒納的崇拜時,渾身每個毛孔都流動著“入伙”的快感。不知為什麼快活得鼻子嗆酸,覺得自己體內的邪惡在古怪地排泄。而那歌聲比內蒙撕扯得更凶急,我心中學來不久的史學諸原則在醺醉中嘩嘩響著崩垮塌落。聽著阿睦爾撒納的讚歌,手足舞蹈在一夥陌生的烏梁海人中間,有一剎我覺得昏昏然放鬆了。算了,為什麼非要考古尋覓,那條古代通路比起這首叛歌又有多大意義呢?
但是,蒙古人對成吉思汗的感情可不像漢族人對他們領袖那樣實用主義。蒙古人對成吉思汗的愛是絕對的。所以,既然我斷言這裡應該有一條讓成吉思汗40匹挽馬抱著的宮帳大車(ordo teregen)走過的古路,那么烏梁海部就一定要把它找出來。事情一定要成功;我是否有鬥志已經無關緊要。
方向是青河縣東風公社,中蒙邊界。但是沒有車。枯坐在招待所里,乾等。
我們住一個套間。後來來了一些當今最有權勢的財政局或物資局的人,背信棄義的招待所就把他們安排進了我們裡間,使我們當夜就變成了他們的值夜護兵。氣憤得我每天往他們屋裡吐痰,扔髒紙(當然趁他們外出時)。一直到Bata來的那個下午才結束兒童抗議戰爭,繼續正業。
Bata是博州出身的察哈爾蒙古人,武裝部幹事,天天盼調到博州溫泉縣去。他揚言若到了溫泉,就是“他媽的一等幹事”;若不讓他調,他就怠工。Bata闖進屋子,嚇得我停住了對裡屋的騷擾戰。他大吼道:出發!有車了!出發!
走向大名鼎鼎的東風公社邊界,途中依然滿目瘡痍。走向哈爾嘎特山溝的兩岸,處處是一種青紅色的灼燙砂塊。不見畜群,不知夏營地在哪裡。沿途星點不均地看見一些烏孫時代的鏈式墓,還有一處突厥石人墓——這也暗示著古代蒙古高原與中亞的交流。邊境線靜悄悄,連風都壓低嗓音似吹似聽。古怪地突然想到北京的長安大街,若是那條路也變成這般荒涼,該是多有意思呢。
在亂石叢生的山坡上顛簸著,吉普車像坦克在鬥勇爭狠。石頭在枯柴篷篷中倔
強地擋著,地勢在蠻荒之中升高了。
車猛地剎住了。
Bata回頭對我說:“喏,就是這兒。”
我揉揉眼睛,茫然不知所措。我在死寂的石頭堆里走了幾步,疲懶得想躺下睡一會兒。青白的燙人陽光高高充斥,那些石堆上的苔蘚都是焦枯的。
我揉著酸痛的眼睛,費勁地踩著怪石走了幾步。地勢升高,右手出現了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我突然看見了一條痕跡,有一個形狀突然出現了:崢嶸的怪石整齊地排成十米寬的一條寬頻,朝著哈爾嘎特左手的山頂伸去。青草枯乾地刺出石縫,荊棘刺網般纏繞著這條尖石帶。路,清清楚楚地靜悄悄停在山坡上。
我不能理解。我驚慌地環顧四野,天地之間一片死寂。
靜得像是一切都被抽空了。沒有氣流,沒有地熱,荊棘般的芨芨草像插在石縫裡的銹箭。頂著凝住的陽光登高一些,巨石壘築的大道像一條死去萬年的死蛇,白白地反射著一種青綠的白光。我的腦子在一瞬間便計算了、歸納了、整理了、判斷了,我在寂靜中只用了一瞬就判斷完畢。只是我古怪地被施了妖術,我覺得死亡般的荒蕪正疾疾地蔓延上我的心,我覺得恐怖的白晝緘默正悄悄地封死著我的喉嚨。
“Bata, tele jam muna”,我艱難地對那個察哈爾軍人說。說出口我就覺得嗓子被重重地堵塞了,心頭也猛然沉沉地墜下來。
Bata向其他人轉譯說:是那條路。他還亢奮地補充:是成吉思汗本人的路,已經肯定了!已經決定了!成吉思汗本人的路!嘿,幹得好哇兄弟!
獨自一條嗓子在空曠里倏然逝去了。
其實我沒有多少依據。唯一依據是路寬10餘米,以石方墊起了凹陷。在青河迤邐的草原上,這種道路無疑是為了車。而恰巧成吉思汗的宮帳大車又見於史料,所以——我解釋著。愈講朋友們越興奮,而我自己卻愈講愈茫然。
全部洞悉一切的是阿勒泰。它沉默不給我一言相助。但我知道它支持我的感覺。
是這樣。完全是因為感覺,使我嗅到了這條湮滅的英雄路。
哈薩克司機Toral把吉普開成了坦克。車在尖牙怪石上蹦著,我們吵嚷著追著,把石頭搬著填給車輪。吉普車奇蹟般在陡坡上蠕動了,離開荒涼的哈爾嘎特,向對面的夏牧場攀登。
我告訴Toral, 從成吉思汗以後,這是第一輛上了這條路的車。大家鬨笑著,馬上叫他Toral汗。
黃昏時分,降到了美麗的夏牧場,地名也是蒙語:
Hara-Barqiktu, 黑泥巴。肥美的綠草無聲地涌著,五畜歸牧,氈房上的炊煙濃濃。遠方有些騎手的影子在疾忽地閃著,像在捕一匹馬子。浴著最後一抹金暉的山坡上,兩條狗終於舒服得禁不住伸伸懶腰,然後打著滾滑下坡來。女人們悄然游來游去,孩子們默默地盯著凝視。沉甸甸的藍黑降下來,溶進蒼茫的夕照。一位哈薩克老者恭敬地把手撫住胸,好像朝我們問了好。他背後有一道藍醉的溪水,靜靜地碎成斑斕的紫緞色。
同樣的寧寂啊,我想。
就這么靜靜地, 我仿佛眼睜睜看見一切都在沉入暮色。無論是7個世紀以前那壯舉般的行軍,無論是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或阿睦爾撒納,無論是石砌的草原大道還是幾千年星星點點遺下的各式古墓:一切在這片黑泥巴上都黯淡地沉滅了。山影灰了,樹林淡了,氈包模糊了,炊煙終於和天地溶成一色,輕輕擁推著這異界般的夏牧場吐出一個久久的喘息。
野望消沉了,墮入仿佛情慾般的夏夜草原的遊魂般的呼吸之中。
Bata從氈帳里出來,喚我快些進去。哈薩克人迎賓的禮性,還有煮熟的羊肉已經準備就緒了。
那條古道應當備忘如下:
經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一座叫做烏蘭大坂(uLan Daban)的山口,自34號界碑進入阿勒泰。 于克勒乾敖包東側南下,繞邊、中、花3個海子;與自35號界碑入境的另一條古路於卡增大坂(Kazen Daban) 以東匯合。匯合後的大道遇灘消失,遇山修起,陡谷石築,通向山外的哈爾嘎特大通道。
然後, 再匯合(或並行) 自中蒙國界67號界碑處BAKA-EBI至鹽湖、再至Ikeebi的大道,南下準噶爾將軍戈壁,直指木壘或吉木薩爾一線的古路。
《長春真人西遊記》載:“二紅山當路。又三十里成鹵地。前至白骨甸地皆黑石。”
問了牧人們,Baka和Ike(小、大)兩座山都是紅色。中有Dabsu,蒙語鹽池。醉酒高歌的老婦人念念不絕地叨叨著烏蘭大坂,顯然那是自蒙古高原進入中亞的最大咽喉,可惜我不可能越境去查人家的領土。
寫上這幾行文牘是為了備忘么?也許只有我知道它的“史學”價值。在日本時談到這次調查,見到過許多羨慕和慫恿的眼光。好像我也曾經打算過再深鑽一下,搞一篇海內外揚名的論文。從青河武裝部Dika部長那兒我已經抄了萬分之一圖的圖號,難道我不曾準備讓這條死路在學術上再活躍一番么?
黑泥巴(用蒙語寫成“哈拉·巴勒其嘎特”就優雅了)草原皓月當空。腳旁蒙古的山和境內這邊的山都蒼茫無依。說不清為什麼草地漾動般悄悄在動,山影林影都在忍受著高海拔的清冷。我披衣出外,肩肘間涌著清白的霧。心中被凍了一怔,接著就充滿了冰冽的涼意。
老主人也披衣出來了,我猜他是擔心狗會咬我。我在月光下望著他,只覺得他漆黑得像一個陰界的魂。我想問候或搭訕幾句,但是我沒有幾句哈語。我沉默著,他也默默等著我。我想出了一句:
“Jakse Jaylaw,”好夏牧場;我聽見自己的嗓音像一聲塑膠人的響聲。
“Jaylaw Jakse,”他贊同地答。夏牧場好,接著他突然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我們都陷入了無言。
不,我永遠也不會去搞那篇什麼論文了。僅僅在這篇散文中留一條線索,讓哪位偶然翻翻文學作品的學者去青河考察吧。或者去巴音烏里蓋——蒙古人民共和國擁有著那座烏蘭大坂的省份去考察吧,他們會發現整整一條成吉思汗的石築大道。
英雄的時代結束了。
我只獨自一人默默悼念英雄。我不乾那種事情——當年英雄帳下幾十萬戰士沒有一個人屑於於那種事情,
英雄的道路如今荒蕪了。無論是在散發著惡臭的蝴蝶迷們的路邊小聚落點,還是在滿目灼傷鐵黑千里的青格勒河,哪怕在憂傷而美麗的黑泥巴草原的夏夜裡,如今你不可能仿效,如今你我不到大時代的那些驕子的蹤跡了。
老人探詢地望著我,欠著身軀。
我抱歉地道著謝,邁回了氈房木門。
真的,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重訪阿勒泰。我也沒有搞那個“科學研究”;因為我一翻開資料就覺得有一種嚼英雄糞便的感覺。我只是永遠地懷念著阿勒泰大山,我清晰地看見有一條雄壯的大河般的道路,山間谷底奔騰蜿蜒。沒有人知道它,只有我和那些牧人想著它。
芳草野草
北京的夏季是如此恐怖,以前雖然一直熬煎般體味咀嚼著,卻一直沒有總結出這種恐怖之意來。不僅是酷暑苛烈,漫漫無期,不僅是蒸悶揪心,日下如灼——我最感到恐懼的,是人已經厭惡而躲避一地綠油油的野草了。
溽暑京城的蔭下,野草是粘膩的。
綠叢茂盛粗野地等著,想把人渾身濕透再刺癢,然後纏住在曝日下蒸。
我是從什麼時候起,就總是慌慌地逃避碧綠、逃避野草了呢?
其實我清楚,我甚至在骨肉中都是一個真正的草地人。
我曾經那么喜愛烈日烤燒下的夏季烏珠穆沁。我那時把被紫外線燙傷了的頰貼在枯乾的青草波浪里,在羊群臥定時酣沉地在牧場山坡上獨自大睡。
有時還大膽地把馬籠頭拴在腳上。
後來,我一連20年記憶著那時嗅到的野草的濃烈苦味兒。因為記憶的偏執和牢固,我幾近重複地、大量地寫過這種夏天野草和它的氣味。
北京年復一年苦熱著的夏天,也許它使得野草都異化了。不用說奢望伏在大海般的野草坡上獨自和大自然默訴衷曲,就連對刷刷走過草地的想像都很困難:我總覺得那粘粘的飽水的綠叢里藏滿了蛇蠍,或是一些不兇殘但更噁心的蟲。
它們茁壯而茂密;我不理解它們怎么有這樣健康的神經。應該是只有世襲的豪門子弟才能這樣喧囂著生長的,我覺得望著它們的時候兩耳被尖銳得意的銳聲撕得疼痛欲裂。它們無恥而洋洋萬言;我不知自己還能當著它們講一講二加一的道理么。偽作、偽學之上,如今已經有了偽草——人還能和世界交流嗎?它們再不講野草的本份,我尋不見樸實、羞澀、文雅、窘迫、勤苦、士之憤怒和布衣之節,如今已經不是分期中的上一段;如今是人民墮落的新時代了。這就是都會的野草,都會壓力和威逼、利誘和煽惑之下的野草。難道昔日伴我從東烏珠穆沁大片野草中來到都會的那一夥年輕人,他們能忍受這樣的草環境么,我不信。
在這一派草環境草風景中,我知道我們全驚呆了。
讀過的、經過的、聽說的世界上,好像沒有一個參考。不敢置信的忍受,正由每一個野草般質地樸素的夥伴們忍著。
我也一樣。每天我都數著生計送往迎來,每天我都寧心腸氣盡力而為,然而我清楚地感覺著自己心上繃緊的一根硬弦,而且每天都感到這弦在惡草湖腥中層層銹著。漸漸地,我覺得自己游泳蹣跚在這綠污的腐草之中,我只能一天天擁著它、隨著它。我的事情總是被隔得很遠,而讀它接受它或排斥它,卻仿佛已成了我的正業了。
我想不承認它。可是我只能承認它也是野草。魯迅先生寫過散文並束以野草為名,他在深夜想到的是像這樣的野草么?
奇旱惡熱的北方,如今快換遍了這種植被了。那革濕淋淋伸展糾扭著,蒸泡著瘴氣綠得發黑。它長遍了樓群陰角,又爬遍了路旁街心,如今它快要淹沒人心了。
翻回這幾頁,我心裡難過了。我是從來不讓粘膩污髒沾上自己的筆尖的,我是從來兩眼一閉就看見了一方淨土、一種感動、一個遙遠但價值深刻的新事物的。不僅在下一個字,其實我可以開路不久就筆鋒一轉開托出那些烏珠穆沁、伊犁河谷、隴東黃土的。但是,難道主觀唯心論就是唯一殘存的一手么?難道搜尋枯腸妙筆生花寫盡三片北方陸地的淳樸野草的風采,就算獲得了野草的真實和意義了么?
有時靜靜地盼著,想像同道人正在奮起,剷除它們。
然而,連自己心中那根弦也在腐著銹著。我得到了結論:不會有一個人與你同行的。
翻開魯迅先生的野草,他寫盡了蒼涼心境,但是他沒有寫他對這草的好惡。他說自己的生命化成泥土後,不生喬木只生野草。他還說自己這草吸取人的血和肉。我讀了才覺得震驚:何止一根弓弦銹著朽著,原來在中國,人心是一定要變成一叢野草的。我第一次不是讀者,而是將心比心地感到了他的深痛。
竭力閉目,從而看見一派北國大陸,再用愛心描摹那裡的野草(看來那些只是芳草)——唯心主義的辦法比起先生來,究竟差在哪裡呢?我想承認自己招差一籌,但是在哲學上我不想退步。
我想它存在、我希望它存在,所以它存在了——寫多了芳草是其實中我得到的一種正道。
我若寫起野草——算了,我還是不寫的好吧。就讓它們淫生暴長,就讓它們蝕斷弓弦滋蔓心田,我等著我生命的腐朽之日,等著我也化成一蓬骯髒的野草。
這樣的恐怖在清醒中會純潔,會漸漸堅硬起來。一個伊斯蘭的男子,其實他心中的潔癖就是他的宿命:在野草最終無法和野草區別,就像于闐的璞玉無法和石頭區別一樣,在那一天——當先生反覆盼望的地火奔突,燒盡一切野草喬木的時候,伊斯蘭的男子留下的只是幾個字:
只承認不在的芳草
會有少數幾個同類苦苦戀著我的文字,我該給他們一句忠告。如果你們的內心還沒有達到這樣,如果你們還用不著一個假的幻象來麻醉自己安慰自己,那么就扔了我的書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