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褐樟蛺蝶

茶褐樟蛺蝶

2.人工防治。 3.生物防治。 4.化學防治。

別名:

白帶螯蛺蝶
所屬分類:
食葉害蟲
分布:
西盟、屏邊、金平、景洪、勐臘;我國南部和西南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北部。
病原菌形態與生物特徵:
成蟲體長34~36mm,翅展65~70mm,體背、翅紅褐色,腹面淺褐色。觸角黑色。後胸、腹部背面,前、後翅緣近基部密生紅褐色長毛。前翅外緣及前緣外半部帶黑色,中室外方飾有白色大斑,後翅有尾突2個。 卵半球形,高約2mm,深黃色,散生紅褐色斑點。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55mm左右,綠色,頭部後緣有骨質突起的淺紫褐色四齒形鋤枝刺,第3腹節背中央鑲1個圓形淡黃色斑。 蛹體長25mm,粉綠色,懸掛葉或枝下。稍有光澤。 在蘇州1年3代,以老熟幼蟲在背風,向陽、枝葉茂密的樹冠中部的葉面主脈處越冬。翌年3月活動取食,4月中旬化蛹,5月上旬前後羽化成蟲;5月中旬產卵,5月下旬幼蟲孵化,各代幼蟲分別於6月、8~9月及11月取食為害。7月下旬第1代成蟲羽化,成蟲常飛至櫟樹傷口,以傷口流汁為補充營養。隨後交尾、產卵,卵多產於樟樹老葉上,嫩葉上很少。卵散產,一般1葉1卵,初孵化幼蟲先取食卵殼,後爬至翠綠中等老葉上取食,老熟幼蟲吐絲纏在樹枝或小葉柄上化蛹;10月上旬第2代成蟲羽化。第3代幼蟲於10月下旬出現,12月上旬前後末齡幼蟲陸續越冬。
治理措施:
1.加強檢疫。加強對南方引進的鐵樹的檢查,防治曲紋紫灰蝶的傳入。 2.人工防治。人工捕殺幼蟲和越冬蛹,在養護管理中摘除有蟲葉和蛹。及時清除花壇綠地上的羽衣甘藍老茬,以減少菜粉蝶蟲源。成蟲羽化期可用捕蟲網捕捉成蟲。 3.生物防治。在幼蟲期,噴施每毫升含孢子100╳108以上的青蟲菌粉或濃縮液400~600倍液,加0.1%茶餅粉以增加藥效;或噴施每亳升含孢子100X108以上的Bt乳劑300~400倍液。收集患質型多角體病毒病的蟲屍,經搗碎稀釋後,進行噴霧,使其感染病毒病,也有良好效果。將捕捉到的老熟幼蟲和蛹放入孔眼稍大的紗籠內,使寄生蜂羽化後飛出繼續繁殖寄生,對害蟲起克製作用。 4.化學防治。可於低齡幼蟲期噴1000倍的20%滅幼脲1號膠懸劑。如被害植物面積較大,蟲口密度較高時,40%敵·馬乳油或40%菊·殺乳油或 80%敵敵畏或50%殺螟松或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90%敵百蟲晶體800~1000倍液、10%溴·馬乳油20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