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維澄

范維澄

范維澄,1943年1月28日出生於貴州省福泉市,火災安全科學與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 。 1965年范維澄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熱物理專業畢業後留校工作,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1979年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擔任訪問學者;1991年擔任中國科技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93年擔任中國科技大學熱科學與能源工程系主任;1996年出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擔任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被推選擔任亞太公共安全科學技術學會首屆主席;2012年獲得首屆亞澳火災科學技術學會終身成就獎 ;2013年被授予英國拉夫堡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2014年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正式揭牌,范維澄擔任院長 。 范維澄主要研究方向為火災動力學演化與防治技術;包括公共安全科技中的監測監控、預測預警、人員疏散、應急救援的理論與技術及其綜合集成 。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范維澄 范維澄

1943年1月28日,范維澄出生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原籍湖北鄂州。

1960年8月,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就讀於工程熱物理專業。

196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本科畢業;8月開始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副教授(1965年8月至1987年11月)、教授(1990年1月-)。

1979年11月,前往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擔任訪問學者(至1982年4月)。曾先後短期在美國馬里蘭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城市大學任訪問教授。

范維澄 范維澄

1991年1月,擔任中國科技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至1993年1月)。

1993年1月,擔任中國科技大學熱科學與能源工程系主任(至1997年1月)。

1996年8月,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至2003年7月)。

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熱能動力工程) 。同年被聘為科技部973火災項目首席科學家(至2006年)。

2002年2月18日,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舉行成立儀式,擔任中心主任 。

2006年3月27日,范維澄應邀前往中南海,為中央政治局第30次學習會議做了題為“國外安全生產的制度措施和加強我國安全生產的制度建設”的講座 。

2008年8月,應邀在加拿大舉辦的第32屆國際燃燒學術會議上擔任“火災研究”主題的共同主席,屬於中國燃燒分會的學者首次擔任該會議的主題共同主席 。10月20日,在清華大學舉行的第七屆亞洲城市安全技術國際會議上,范維澄與50多位代表共同倡議發起建立“亞太公共安全科學技術學會”,並被推選擔任學會首屆主席 。12月,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非常規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

2011年,范維澄主持完成的“應急平台體系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項目獲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2012年10月,獲得首屆亞澳火災科學技術學會終身成就獎 。

2013年8月,在英國拉夫堡大學接受了拉夫堡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 。

2014年5月,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正式揭牌,范維澄擔任院長 。

2016年12月27日,被聘為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為深圳的城市公共安全提供決策諮詢與智庫支撐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范維澄 演講 范維澄 演講

范維澄針對中國火災形勢嚴峻和火災研究薄弱的現狀,倡導工程熱物理與安全工程的交叉,開創了火災安全科學與工程的研究和教育這一重要工程科技領域。提出了創建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整體構思和設計方案,並主持建設,使之成為國際知名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國家級優秀研究基地。

范維澄主持了一大批火災安全領域國家級重大和重點項目,在火災動力學演化基礎研究、火災探測、阻燃、滅火和風險評估等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套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統性的重大貢獻,在國際火災科學界為中國爭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

范維澄擔任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報告起草組成員、“公共安全科技問題”專題執筆組成員和“火災安全科技問題”課題組長、科技部“十一五”公共安全領域科技發展規劃專家組組長。參與或主持了相關研究報告、發展規劃和重大項目建議的起草,參與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制定工作,是中國火災科學和公共安全領域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學術帶頭人。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委員,參與對科學基金資助工作重大決策的諮詢、審議和監督。在為安徽省火災防治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提升知名度、為合肥市成為科技部“十五”二期全國唯一的“城市公共安全綜合試點市”等方面,均做出了卓著的工作。

2001年,美國世界貿易中心倒塌事件後,范維澄作為唯一來自中國的特邀代表,參加了由聯合國國際建築與創新委員會主持召開的全球高層建築峰會;作為中方負責人接受美國建築與火災實驗室正式邀請,參與了“911”事件後高層建築火災安全研究國際合作計畫。

截至2011年,范維澄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特邀報告13次,作為組委會主席或副主席參與發起和主持了12次國際學術會議;共同發起和組建了亞澳火災科學技術學會;成功為中國爭辦第八屆國際火災科學大會 。

•科研成果獎勵&項目承擔

截至2010年,范維澄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省部級科技成果一、二、三等獎共9次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1997年火災安全學科建設及研究生培養的探索和實踐國家級 二等獎
2001年大空間早期火災智慧型監測與電氣火災隱患檢測系統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2001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產學研與火災安全交叉學科建設相結合,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國家級 一等獎
2006年火災風險評估與性能化防火設計關鍵技術及工程套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一等獎
2010年應急平台體系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論文著作&專利發明

截至2017年,范維澄發表論文和報告256篇,其中SCI、EI收錄107篇,著作8部,由Pergamon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英文版專著在美、日、英、法、加、澳和巴西等國發行 ,申請發明專利20項,獲中國專利金獎1次。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1987.03《計算燃燒學》范維澄等著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0.08《流體流動、傳熱傳質和燃燒過程的計算機模擬》范維澄主編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08《流動及燃燒的模型與計算》范維澄,萬躍鵬編著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1992《火災科學導論》范維澄主編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5.10《火災學簡明教程》范維澄等編著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1999《1999城市火災安全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范維澄主編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2002.03《能源化工行業安全生產形勢分析和關鍵技術》范維澄,餘明高主編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2004.06《火災風險評估方法學》范維澄等著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12《火災科學進展 英文版》范維澄,楊立中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3.05《公共安全科學導論》范維澄,劉奕,等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7.11《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范維澄著北京:科學出版社

人才培養

范維澄創建以火災機理與防治技術為主幹和特色的安全工程本科專業、碩士點、博士點,主持制訂了相應的課程設定和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學生髮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創新能力,走多學科交叉融合之路,摸索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產學研與火災安全交叉學科建設相結合,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新途徑 。

截至2011年,范維澄已培養出碩士20多人、博士20多人、出站和在站博士後20多人。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1次;省部級優秀教師獎4次 。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參考資料
1994年國家重點實驗室計畫先進工作者金牛獎(十周年)
1996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2004年國家重點實驗室計畫先進工作者金牛獎(二十周年)
2012年10月首屆亞澳火災科學技術學會終身成就獎
2013年英國拉夫堡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參考資料
1995年01月至2000年01月 亞澳火災科學技術學會名譽主席
2002年01月至2008年01月國際火災科學學會常務理事
2006年01月至2008年01月國際火災研究機構首腦論壇副主席
2008年-2013年第33屆國際燃燒學會編委會成員
2008年10月亞太公共安全科學技術學會主席
2009年01月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國家減災委專家委成員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工程與材料學部諮詢委員
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建築消防組組長
教育部安全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住建部城市建設防災減災專家委員會主任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專家組成員
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副會長
中國消防協會副會長
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顧問
安徽省科協主席
中國科學院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個人生活

范維澄的父親范治綸教授為中國早期水利教育家,他的哥哥范維唐教授為採礦專家,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

人物評價

范維澄是中國火災科學與安全工程的專家,在長期的研究中,致力於把高科技引入火災科學的研究和火災防治,為火災防治提供新的思想、理論和方法,成為中國火災科學研究的開拓者 。 (中國消防線上評)

范維澄在公共安全的風險評估、監測監控、預測預警、決策支持、應急管理的理論與技術及其綜合集成;火災動力學演化與防治技術等領域作出了創新成果和重大貢獻 。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評)

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