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托夫

范托夫於1852年8月30日出生,荷蘭化學家,於1911年3月1日去世。

基本資料

范托夫(1852~1911)
van’t Hoff,Jacobus Henricus
荷蘭化學家。1852年8月30日生於鹿特丹,1911年3月 1 日卒於柏林。1874年於荷蘭首都烏德勒支大學獲博士學位 。1878~1896年,任阿姆斯特丹大學化學教授,隨後去柏林大學任教授,並任普魯士科學院教授。

生平介紹

1874年范托夫在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三維空間結構(立體化學)時,與J. - A.勒貝爾各自獨立地發表了一個碳原子具有四面體結構的概念,碳原子的四個價鍵指向四面體的四個頂端。在這個概念的基礎上開闢了立體化學的新篇章,在整個化學領域內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他解開了某些有機化合物具有光學活性的奧秘,提出了分子內部存在不對稱因素 ,從而解釋了這類化合物能使平面偏振光鏇轉的道理(見鏇光異構)。
范托夫還研究了滲透壓現象。他發現溶解在溶液中的物質的滲透壓與理想氣體的壓力相似,遵守同樣的定律。1884年他發表了《化學動力學研究》論文,其中包含化學熱力學的原理。他推導出反應速率的公式,從而可以測定反應的級數。他還將熱力學套用於化學平衡,並提出了近代化學中親和力的概念。1886年他發表了稀溶液理論,說明在稀溶液中分子的行為與氣體之間的相似性。
范托夫因發現化學動力學和滲透壓某些定律而於1901年獲得第一個諾貝爾化學獎。1887年和W.奧斯特瓦爾德共同創辦了有影響的雜誌《物理化學》,促進了這門新學科的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