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波教

苯波教

苯教又稱“苯波教”,因教徒頭裹黑巾,故俗稱“黑教”,它是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流行於藏區的原始宗教。在古藏文的記載中,苯教的苯(Bon)是“頌咒”“祈禱”“詠贊”之義,這在原始信仰的各種儀式中是個極其重要的部分。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苯教是流行於西藏的巫教,崇拜的對象包括天地日月、雷電冰雹、山石草獸等各種自然物以及自然界的神靈和鬼魂。

苯波教

苯教最初是在今阿里地區南部、古代稱作象雄的地區發展起來的,後沿雅魯藏布江自西向東廣泛地傳播到整個藏族地區。它的祖師叫“興繞”,意思是最高的巫師。從內容上看,苯教是一種萬物有靈的信仰,所崇拜的對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電、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獸等自然物。苯教可以說是泛靈信仰在西藏的地方形式。

原始的苯教把世界分為3個部分,即天、地、地下。天上的神名字叫作“贊”,地上的神稱為“年”,地下的神稱為“魯”,即常說的龍。

天神在苯教中占重要地位,傳說吐蕃王朝的第一位王聶赤贊普就是天神之子,順著天梯降到人間的。聶赤贊普和他以後的6位贊普在完成人間的事業後,都順著這人天梯回到天上。第八位止貢贊普在和大臣羅昂比武時被殺,這個天梯就被割斷了,從此以後的贊普就再也不能上天了。止貢贊普是第一位把屍體留在人世間的吐蕃王朝的贊普,從此吐蕃王朝的贊普有了陵墓。在苯教的經典和傳說中曾提出,地從裡到外有九層,而天也有九重。有關九重天的說法以後又發展為十三重。與西方基督教文化觀念相反,“十三”在苯教中被認為是一個吉祥的數字。

苯教的活動主要通過巫師來進行,巫師作法時離不開的法器是鼓,這一直影響到後來的藏傳佛教也將鼓列為重要的法器之一。巫師在社會上很有威望和地位,從婚喪娶嫁、農耕放牧,到交兵會盟、贊普的安葬建陵、新贊普的繼位主政,都由苯教巫師來決定。

隨著苯教巫師權力的膨脹,贊普的權力逐步被削弱。左右國政的巫師照例都是大貴族的子弟世襲擔任。而巫師總是在關鍵問題上,假借神的意志支持貴族勢力,打擊王室。因此,吐蕃王室與苯教的矛盾日益尖銳。

公元5世紀初,佛教傳入藏區。從松贊乾布時期,佛教受到王室的扶植。公元755年,赤松德贊即位後,提出讓佛教和苯教的代表人物互相辯論兩種宗教的優劣。當辯論結束時,早已明顯地傾向於佛教的赤松德贊宣布,他認為佛教是有道理的,他自己是信奉佛教道理的;苯教是沒有道理的,緊接著,他把信奉苯教的人集中起來,給他們指出3條出路:一、改信佛教;二、放棄宗教職業,做吐蕃王朝的納稅百姓;三、如果不願意改教,又不願意當平民,就流放到邊地。苯教從此受到很大的壓制。

公元9世紀,朗達瑪即位贊普後實行禁佛運動,一度被壓制下去的苯教又開始復興。但是苯教也感到自身的弱點,故向仿照佛教的方向演變。苯教最初沒有教主,在改革中發現佛教有教主釋迦牟尼,於是就創造了“興繞”這個傳說中的苯教教主;另外苯教還把佛教經典翻改成苯教經典。但是,苯教也採取了一些和佛教相反的作法。如佛教對聖地是以順時針方向轉為功德,而苯教則以逆時針方向轉為功德,轉動經筒時也是如此。

隨著佛教在藏區取得統治地位,苯教的勢力逐漸被削弱。現在,藏北地區仍有其信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