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節

苦節是漢語詞語, 拼音:kǔ jié 是指過分節儉;堅守節操。

詞目

苦節

拼音

kǔ jié

注音

ㄎㄨˇ ㄐㄧㄝ ˊ

出處與詳解

意謂儉約過甚。後以堅守節操,矢志不渝

《易·節》:“節,亨。苦節,不可貞。” 孔穎達 疏:“節須得中。為節過苦,傷於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復正。故曰‘苦節,不可貞’也。”

《漢書·蘇武傳》:“以 武 苦節老臣,令朝朔望,號稱祭酒,甚優寵之。”

唐 劉長卿 《題冤句宋少府廳留別》詩:“從宦聞苦節,應物推高誼,薄俸不自資 ,傾家共人費。”

宋 陸游 《漣漪亭賞梅》詩:“苦節雪中逢 漢 使,高標澤畔見 湘纍 。”

明 孫仁孺 《東郭記·殆不可復》:“想 於陵仲子 真清潔,處塵世甘心苦節。”

魯迅 《華蓋集·“碰壁”之後》:“就如 中國 歷來的大多數媳婦兒在苦節的婆婆腳下似的,都決定了暗淡的運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