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斑駁毒病

病原花生斑駁毒病的毒原還沒最後定論。 發病規律:花生斑駁毒病主要以種子帶毒。 花生斑駁毒病發病輕重與種子帶毒率的高低有密切關係。

症狀特點

苗期心葉即可表現症狀,以後發展成系統性的斑駁花葉。典型症狀是葉片上產生許多輪廓清晰的不規則雲紋狀的黃綠色或綠色斑塊,與周圍綠色組織相間呈現為斑駁狀花葉。發病輕的病株有時葉緣微向上卷,入夏後高溫時症狀常隱退而不易識別。重病株則明顯矮化,開花結莢減少。

病原

花生斑駁毒病的毒原還沒最後定論。初步認為是馬鈴薯Y病毒組的輕斑駁病毒Peanat mila mettle viris,簡稱PMMV,電鏡觀察病毒粒體呈線狀,740-775×15-19毫微米。
發病規律:花生斑駁毒病主要以種子帶毒。發病地塊收取的花生種子帶毒率為2-28%。播種病種子後,條件適宜發病,形成的病苗為田間病毒的來源。病毒在田間主要由蚜蟲傳播。傳毒蚜蟲主要是花生蚜、桃蚜,為非持久性傳毒。
花生斑駁毒病發病輕重與種子帶毒率的高低有密切關係。蚜蟲發生量的大小和遷飛高峰期的早晚與病勢的發展直接相關。氣溫21-25度有利於發病。

防治措施

防治花生斑駁毒病應以農業措施為主。
選育抗病品種:生產中套用的花生品種抗病性均不強,如徐州68-4、錦交4號、白沙1016等均發病重。中2-13、花17、群選7號等抗病性稍強。
選用無病種子:應從無病田或無病株留種。一般種子播前應選種,清除成熟度不好、種皮帶有黑斑、褐斑或紫斑及小粒種子,可以明顯降低田間苗期發病率。
早期防治蚜蟲:儘早防治蚜蟲,可以較好地控制中、後期田間病株率的增加。防蚜可以使用化學農藥,也可以使用銀灰色反光薄膜避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