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梨嶺天主教堂

花梨嶺天主教堂

花梨嶺天主教堂,位於涼霧區花梨鄉李子槽。距利川城16km,分為男教堂和女教堂。

基本信息

簡介

花梨嶺天主教堂花梨嶺天主教堂

花梨嶺天主教堂為利川風景景區之一。始於1865年,先後修建了四座教堂。其中以花梨嶺的耶穌聖心堂為總堂,系比利時籍顧學德主教及賦明新修士於1897年至1900年修建而成,整個花梨嶺天主教堂於1906年俊工。

建築特色

花梨嶺教堂:位於湖北省利川市涼霧鄉花梨村,南距涼霧鄉集鎮約5公里。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皇帝敕建。分男堂和女堂。男堂建於一小山包上,典型的西式教堂,磚石結構,坐西向東。女堂建於男堂對面的山坡上,與男堂相對,兩堂相距約130米,占地5000餘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天主教堂宜昌教區的主要活動場所之一。

教堂內曾設“育嬰堂”,名為收養貧嬰,實為醫學,“常有刳腹剖心之慘”。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花梨人民不忍教堂活焚育嬰院病嬰,怒而圍攻教堂,趕走神甫,焚燒教堂,發生了震驚一時的“花梨嶺教案”,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大府迫於西人之挾,不得不重懲吾民,以彌釁而修睦”,光緒皇帝親筆題匾敕建天主教堂。解放後 ,教堂一直為花梨國小校址。1987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復為天主教堂,恢復天主教活動,仍屬宜昌教區。

地理位置

花梨嶺天主教堂,位於涼霧區花梨鄉花梨村10組,東距李子槽譚家寨子3公里。距利川城16km。

景區概況

花梨嶺天主教堂花梨嶺天主教堂

教堂正前方十字架和耶穌像上面,多了兩件東西,一是一幅《最後的晚餐》畫;另外就是一塊“萬王之王”的黑匾,據說原來是皇帝御賜的石匾,破“四舊”的時候被毀了,現在是用水泥複製的。在左邊的展覽室,陳列了不少的宗教物品。左邊角上是一個八角樓式的塔樓,據說是用來做瞭望台的,四周還有射擊的槍洞分為男教堂女教堂和育嬰堂

教堂分男堂和女堂,兩堂相距約130米。男堂建築坐西向東,修建在一園形山包上,地方高出女堂約25米,四周有石砌圍牆,最低5米,最高7米,厚0.8米左右,圍牆四角切角,略呈現八邊形,圈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四合院式,磚石結構。登山進男堂有兩道大門,第一道為山門,開在圍牆上,門前有石梯九十九級至山下與女堂的石鋪相連。第二道為院門,青石門框上刻“欽主愛人真福本,除私遏欲陟天梯”的楹聯,橫批篇“正道惟一”,門洞頂上樹十字架。門內天井東西長21米,南北寬11.5米。三面建築規整排列,左右為三間一樓一底的樓房,懸山瓦頂,檐口與正屋二樓窗台平齊,白灰粉牆,原為“聚星國小”校舍,考後面閩南語正屋連線處開側門一棟,中間一間正面牆壁向前突出,頂上提尖,使屋面呈“八”字形,當中大門拱形門框,青石雕砌,門框內側枯端各雕蝙蝠一隻,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廳堂後側有梯間上西北碉樓。右邊廂房為經堂、穹窿頂、檐口與正屋檐口齊,14根方形磚柱對稱排列,直衝瓦頂,柱間拱形窗戶周飾白灰線條,樸素大方、高大明亮。堂內面積180平方米,堂內設祭台、置桌椅、掛聖像,整個經堂寬敞氣派、莊嚴肅穆,每逢做功課禮拜之時,善男信女齊集堂內,誦經祈禱一派虔誠。經堂的正面開大門一棟。門洞頂上牆壁提有“敕建天主堂“匾額,白底黑字,格外醒目。教堂的西北和東南附有碉堡,碉堡的四周均有用青石鑿成的內大外小的望孔,西北碉樓上還存有院教堂內銅鐘一口,鍾通高0.6米,口徑0.53米,外壁有“1904”及一段外文銘文,整個建築結構嚴謹,保存較好。

女堂位於男堂正面東南130米,橫廠木構四合院,東西寬24米,南北長77米,院內天井長40米,寬8米,中有一個樓梯間將建築分為兩大部分,左邊為”育嬰堂“,右邊為修道院,除修道院內的經堂為磚石結構的教堂建築外,其餘全部為一樓一底的磚木結構樓房,樓上彩樓迥環,樓下有樓道連結。檐下柱礎精雕細刻,圖案豐富多彩。建築總面積1800餘平方米。女堂的正面有一條長60米的石鋪走道直通垣門,四周垣門總長500米。垣內有果園竹林,垣角兩株百年銀杏,軀幹挺拔,枝葉繁茂,向人們訴說著花梨嶺的滄桑歷史。

人文歷史

花梨嶺天主教堂花梨嶺天主教堂

花梨嶺天主教堂地處群山環抱中,林木蔥籠,環境雅靜。始建年代不詳,曾先後有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荷蘭等外國傳教士來此傳教。因外國傳教士和不法教民相勾結,欺田霸產,圖財害命,利川人民不堪屈辱,於光緒24年掀起震驚清廷“利川教案”,燒毀了花梨嶺教堂。清政府派重兵將反洋教鬥爭鎮壓下去,並給教會賠償白銀,於光緒26年重修教堂,光緒帝親筆題匾:“敕建天主教堂”。

交通信息

每天有專線公汽到達景區,大概40分鐘車程。但班次較少,可選著乘坐汪營,涼霧,馬前等方向的城鄉公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