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晚餐》[世界名畫]

《最後的晚餐》[世界名畫]

《最後的晚餐》是達·文西的代表作。作品題材取自聖經故事:叛徒猶大告密,基督在即將被捕和釘死在十字架前,與十二門徒共進晚餐,席間基督鎮定地說出了有人出賣他的訊息,此話引起眾弟子的騷動,每個人都對這句話做出了富有個性的反應,有的向耶穌表白自己的忠誠;有的義憤填膺要求追查;有的大惑不解詢問究竟。達·文西此作就是基督說出這一句話時的情景。

基本信息

簡介

《最後的晚餐》《最後的晚餐》
名稱:《最後的晚餐》
作者:達·芬奇
類別:油畫
年代:1495-1498
規格:420X910厘米
地點:現藏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

達·芬奇畢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在眾多同類題材的繪畫作品裡,此畫被公認為空前之作,尤其以構思巧妙,布局卓越,細部寫實和嚴格的體面關係而引人入勝。構圖時,他將畫面展現於飯廳一端的整塊牆面,廳堂的透視構圖與飯廳建築結構相聯結,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畫面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劃得精細入微,唯妙唯肖。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為補充,使此畫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典範傑作。

構成

在這幅畫上,達·芬奇是這樣來構思這一題材的,他對稱地設計了兩邊六個門徒的形體動作:
左邊一組是由巴多羅米奧、安德烈、小雅各三人組成。巴多羅米奧好象懷疑自己的耳朵聽錯了,從座位上跳起來,手按在桌上,面對耶穌,情緒激動;安德烈雙手張開,手指向上。夾在中間的小雅各緊張地由背後伸手到第四個人的肩上,形成兩組間的聯繫。這三個人都面向耶穌。
右邊一組由馬太、達太和西門組成。三個人聽了這駭人聽聞的訊息後,自發地談論起什麼來,三人的手都伸向畫面的中心。
中右一組是多馬、老雅各、腓力。多馬伸出一個指頭,好象在問老師:“有一個人要出賣你?”和他並坐的老雅各張開兩手,作驚奇的表示:“這是多么可怕呀!”年輕的腓力則用雙手掩著胸部,似乎說:“難道在懷疑我對老師有背叛行為嗎?”
中左一組的彼得、約翰和猶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畫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穌旁邊的約翰歪著身子眼睛向下,兩手手指交叉,有氣無力地放在桌上,作出憂愁狀。火性的彼得,則情緒激昂,他從座位上跳起,似乎在問約翰,叛徒是誰?他手中已握著一把剛切了麵包的刀,無意地靠近了猶大的肋部。而猶大,達·芬奇採取了特別的表現手法:聽了耶穌的話後,猶大情緒緊張,身子稍向後仰,右臂支在桌上,右手緊握錢袋,露出一種抑制不住的驚恐。這十三個人中,只有猶大的臉色是灰暗的。
坐在正中央的耶穌攤開雙手,把頭側向一邊,作無可奈何的淡漠表情,加強了兩邊四組任務的變化節奏感,使場面顯得更富有戲劇效果。而這十二個人,由於各自的年齡、性格和身份不同,他們的驚訝與疑慮表情也得到各自貼切的表現。人物之間互相呼應,彼此聯繫,感情不是孤立的,這是達·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寫因素。古代所謂“多樣統一”的美學原則,在達·芬奇的這幅畫上得到了空前有效的體現。這幅傑作的藝術成就也即在此。

保存

《最後的晚餐》《最後的晚餐》電子版
義大利米蘭市聖瑪麗亞德爾格拉齊修道院工作人員製作了壁畫《最後的晚餐》160億像素的超高清晰圖像,讓人們不出家門就可以一睹萊昂納多·達·芬奇的這幅不朽作品。

修道院院長阿爾貝托·阿爾蒂奧利說,高清晰的畫面讓觀看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並讓專家得以研究這幅壁畫的細節,包括達·芬奇為畫作上顏料之前在牆壁打稿時留下的痕跡。

“你不僅能看到達·芬奇是如何將畫中餐桌上的杯子處理的鮮明透亮,”阿爾蒂奧利說,“你還可以看出壁畫顏料的褪色程度。”

工作人員還提供了一份歷史檔案,詳細說明畫作今年重新向觀眾開放的細節,為從事畫作研究的學者提供了寶貴的歷史文獻資料。

達·芬奇當年在修道院牆壁上繪製了《最後的晚餐》。由於他使用了一種油彩蛋彩的混合顏料,而非中世紀時期普遍採用的濕壁畫顏料,因而畫面顏料更易脫落。工作人員不得不在1999年用幕布將畫作遮蓋起來,以延緩畫作“衰老”。

畫作修復後今年重新向參觀者開放。不過,修道院採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例如,每15分鐘只允許25名參觀者進入院內觀賞畫作,他們還必須經過一些過濾裝置,以減少壁畫受到的灰塵和其他污染物侵蝕。

年表

·1463年-由建築師索拉里兄弟修建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1470年代-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札,擴建修道院。公爵找來了當時28歲的畫家達·芬奇與另一位米蘭建築師布拉曼特一同設計,建築師布拉曼特將修道院後部的半圓頂穹窿改為挑高的聖壇。此外也增建了方形迴廊、餐廳等。

·1495年-1497年-在有公爵廬多維科王徽裝飾的主窗下,達·芬奇選擇了大廳北牆繪製他打稿已久的油畫“最後的晚餐”,就連顏料也是他自己的發明,是一種油彩與蛋彩的混合顏料。而非中世紀時期廣被運用的濕壁畫顏料。此顏料因混合了有機物,據知是雞蛋與牛奶,而且達·芬奇塗的很薄,導致“最後的晚餐”在五十年後就因濕氣而開始嚴重剝落,修道院費盡心力修補此畫多次。

·1652年-修道院在牆上開了一道小門,因此將畫中耶穌與三個門徒的腳給截去了。

·1796年-拿破崙占領米蘭,修道院被軍方占用,據記載該大廳被用來當做馬房。

·1943年-二次大戰期間,米蘭遭受劇烈的轟炸,所幸修道院並沒有被完全摧毀,為保護畫作,軍方與人民以沙包、鋼架、木板將整面牆做了嚴密的保護,戰後修復了頃倒的其他屋體之後,才重新公開此畫。今日去參觀此畫,仍可看到當時的照片紀錄。

·1982年-義大利成立修復小組,並在奧利外提公司的資助下,開始用科學儀器輔助清洗並修補“最後的晚餐”,主持修復計畫的是米蘭的一位藝術史女教授比寧·布拉姆比拉(Pinin Brambilla Barcilon)。此舉雖滿足世人長久以來的願望,但也引起藝術界的一些爭議,因此修復過程相當久,直到1999年3月才重新公開展示此畫。

·2000年-“最後的晚餐”並沒有停止修補,而外界的爭議卻越來越大,有些評論家認為此畫被清洗的太過明亮,而藝術史家宗教學家則在修復過的畫中發現了許多與眾不同的線索。

隱藏要素

《最後的晚餐》達·芬奇

小說《達·芬奇密碼》的暢銷在全球掀起一股“達·芬奇熱”。近日義大利音樂家的新發現又為這位藝術大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義大利音樂家焦萬尼·馬里亞·帕拉在他9日出版的新書《LaMusica  Celata》(意為“隱藏的音樂”)中宣稱,他從達·芬奇代表作《最後的晚餐》中發現了隱藏的樂譜。

發現符號:麵包和手是音符

帕拉首先在畫面上繪出一個五線譜,隨後發現如果把畫中的麵包和人物的手都看作音符的話,就可以得到這份樂譜了。

讀譜方法:從右往左讀樂譜

按照達·芬奇的書寫習慣從右向左解讀樂譜,才可以演奏出這段被達·芬奇隱藏了五個多世紀的樂譜。

演奏樂器:達文西時代的管風琴

帕拉公布的樂曲長約40秒,他表示,這首樂曲最好用達·芬奇時代演奏教堂音樂的主要樂器——管風琴來演奏。

樂曲內涵:表現人物心理的安靈曲

帕拉說:“它聽上去像一支表現耶穌受難和死亡的安靈曲。”他認為,達·芬奇是為了更好地表達畫中人物的心理而特意將樂曲隱藏在畫中。

專家評價:“似乎有些道理”

研究達·芬奇的專家亞歷山德羅·韋佐西說,帕拉的說法“似乎有些道理”,但仍有待考證。同時,韋佐西介紹說,達·芬奇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他擅長演奏七弦琴,還會設計樂器,此外他喜歡寫需要從右至左讀的樂謎。

世界末日預言

2013年8月,梵蒂岡的研究人員薩賓娜·斯福爾扎·加里特茲亞披露,世界著名畫家達·芬奇也曾預言過“世界末日”。在他看來,世界將在4006年11月1日滅亡。這個預言是在達·芬奇的名畫《最後的晚餐》中被發現的。

薩賓娜指出,有關達·芬奇“世界末日預言”的線索來源於他的畫作《最後的晚餐》。這幅畫中間有一個半月形的窗戶,或稱弦月窗,包含著一個“數學的和占星術的”謎。多年來,她一直在試圖解開這個謎。經過不懈的努力,她終於找到謎底。
薩賓娜聲稱,達·芬奇預言,自4006年3月21日起全世界將遭遇一場罕見洪災,同年11月1日,世界將滅亡。達·芬奇認為,世界的滅亡標誌著“人類的新開始”。

諾爾德《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諾爾德《最後的晚餐》
【名稱】諾爾德《最後的晚餐》

【類別】油畫 、 名畫
【年代】1909年
【作者】諾爾德
【規格】107x86厘米
【屬地】哥本哈根國立美術館藏

埃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1867—1956)是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他的藝術典型地體現出德國表現主義追求“內在衝動”渲泄的藝術傾向。他的畫注重情感表現,色彩濃重,造型簡潔,人物動態強烈。他以激越的情緒所描繪的那些極富戲劇性的宗教高潮場面,充滿了神秘感與象徵性,滲透著中世紀式的狂迷之情。
諾爾德出生於德國石勒蘇蓋格的諾爾德,原名埃米爾·漢森。1904年起他改用故鄉的名字,並以此在畫上籤名。他起先做過素描教師,1898年起專攻油畫,並對印象派畫風情有獨鍾。他以印象派的技法作畫,畫面色彩明快強烈,呈現出某種神奇的光感與張力。1906年,諾爾德應施密特的邀請加入橋社,然而孤僻的性格使其一年多之後便離開該社團,轉而沉迷在他那獨特的充滿宗教幻想的表現主義藝術天地之中。在創作上,諾爾德認為“沒有什麼固定的藝術標準。藝術家得根據各自的天性和自己的本能進行創作。”他的很多作品,都充分體現了那種表現“內在需要”的藝術追求。根據赫伯特·里德的說法,這種所謂的“內在需要”,即“無言的洞察力,不可名狀的直覺,基本的情感,以及所有組成‘精神生活’的東西。”(赫伯特·里德著,劉萍君等譯:《現代繪畫簡史》,第133頁)在諾爾德的作品中,最令人關注的是那些宗教題材的畫作,這些畫構圖強烈,筆法豪放,滲透著亢奮、狂熱的宗教情緒。而最為顯著的,是畫中的濃重、耀眼的色彩。諾爾德把色彩當著音符,用以表現畫面上那些“相和諧又相牴觸的音響和和弦”。在他看來,色彩具有獨立性價值,其本身就是“內在需要”的重要的視覺表現因素。他慣以強烈對比的色彩,在畫中表現某種奇異的視覺效果,使畫面飽含濃重而熾熱的感情色彩。
諾爾德作於1909年的《最後的晚餐》,充分反映了他的繪畫風格。該畫表現的是古老的宗教主題。畫面的正中央是基督的形象,周圍環繞的是他的門徒。所有形象都緊密地擠塞在這個虛幻的正面空間裡。這些形象被畫家進行了變形或誇張的處理。一個個仿佛骷髏和面具一般,鬼氣森森,令人不寒而粟。在這幅畫上,基督頭髮及人物衣服的紅色,有如火炬一般在背景的陰影里閃爍,而人物面部的黃綠色則與其形成對比。紅色的躁動及狂熱,與黃綠色的壓抑和低沉相互襯托,從而強化了畫面的騷動不安和不祥之感。那種災難將至的感覺,在這裡幾乎達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在這幅畫上,畫家使色彩的情緒化表現達到了某種極致。諾爾德以神秘的及象徵的表現手法,將這幅宗教畫表現得富於精神性,使早期基督徒的心醉神迷,在這裡得以復活。
畫中的原始意味,顯示出比利時畫家思索爾的某種影響。它使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思索爾畫上感恩節行列中的人物形象。事實上,諾爾德對原始藝術的興趣由來已久。而他1911年與恩索爾的謀面,則使這一興趣進一步得以加強。1913年,他應邀參加考察隊前往南太平洋,留在那裡作畫數月,並且盡心研究土著居民的生活習俗,努力追尋自然本源,感受原始的純樸魔力。1927年,他的大型回顧展在德勒斯登舉行,並且出版了紀念文集。
諾爾德是一位多產的畫家。除油畫外,其木刻作品亦相當出名。不過,其藝術道路並不一帆風順。與多數表現主義藝術家一樣,他的繪畫被納粹政權定為“頹廢”一類,而備受責難。1937年,他的千餘件作品遭到查封,他本人也被禁止作畫。1943年,其柏林的畫室被毀。直到1946年,他才得以重操畫筆,恢復其創作。1952年,他在威尼斯雙年展上榮獲版畫大獎。作為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者之一,諾爾德對眾多後來的藝術家,曾產生重要的影響。

電影

導演: 愛麗絲·蓋AliceGuy
影片類型: 短片
國家/地區: 法國
色彩: 黑白

愛麗絲·蓋愛麗絲·蓋

導演簡介:愛麗絲·蓋,女,生於1873年7月1日,法國巴黎
逝世於1968年3月24日(美國新澤西)
星座:巨蟹座
世界上第一位女性導演,畢生執導將近300部作品。

新聞事件

貝盧斯科尼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世界名畫《最後的晚餐》前合照留影。貝盧斯科尼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世界名畫《最後的晚餐》前合照留影。

2010年7月27日,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由於公然違反“禁止拍照”規定在名畫前合影而遭到藝術界的猛烈批評。在義大利度假的梅德韋傑夫近日與貝盧斯科尼共同參觀了米蘭的聖瑪麗亞感恩教堂(Santa Maria della Grazie),兩人在壁畫《最後的晚餐》前擺姿勢拍照達數分鐘,並且攝影師還使用了閃光燈,這明顯已經破壞了教堂的禁拍規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