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湖隨筆

芙蓉湖隨筆

本書是知名作家鄭啟五副教授的抒情散文隨筆集。全書分為“面朝大海”、“回味成長”、“書中日月”三部分。第一輯“面朝大海”介紹了廈大一些解放後的歷史、人物及周圍環境,寫到跑“防空洞”的經歷,寫到以前廈大周圍的農田及《陳景潤》一劇在廈大的拍攝花絮以及歷史系陳詩啟先生等等。寫了作為一位生長在廈大的“校園土著”的一些生活感觸;第二輯“回味成長”寫了一個生長在大學校園裡的男孩子快樂的童年生活;第三輯“書中歲月”寫了作者的一些閱讀經歷和體會以及上寬頻網的感觸和作為老師為評職稱再上考場的感觸。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父親和母親在廈門大學當了一輩子的教書匠,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土生土長在這個校園裡,算得上是一個正宗的“校園土著”。其實那時的廈門大校園令人很沒有校園的感受,我和小夥伴玩“打野戰”,常常趴在五老峰腰的巨石上,用大葉按的樹葉捲成的“望遠鏡”鳥瞰廈大……
我想在南國幽靜的夏夜裡,一定是那提著“小燈籠”歡快遊走的螢火蟲激靈了嘉庚先生的思緒,幾時《三字經》里朗朗有聲的“如囊螢,如映學,家貧寒,刻苦學”與大海徐緩的潮音一同起伏迴響,於是“囊螢”和“映雪”雋永的就這樣情濃望厚地勾勒出“南方之強”最初的風姿!
回眸往事,一所大學有30餘年的防空洞史,先是防躲日本侵略軍飛機的轟炸,後是面對金門軍方大炮的轟擊,這在世界大學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既然在那樣嚴酷的環境下,廈大都能像崖壁上的榕樹,櫛風沐雨,堅忍地生長,一旦遇上濕濕的沃土和風和日麗的春光,它成長的實力和活力也就當然不可估量了!

編輯推薦

這本《芙蓉湖隨筆》我足足寫了25年,生於斯,長於斯,感恩之情風起水涌,日日撞擊心門,我寫我愛,我愛我寫,這是一個“校園土著”渾身的激情;我思我想,我歌我唱,這是一個廈大之子滿腔的痴情……
——鄭啟五
白鷺翩翩藍天翔舞,廈門因為有了廈大,而大師雲集,高徒薈萃,藏龍臥虎,在五個特區大家庭的比試和競爭是顯得神閒氣定,飽有學術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蘊,發展後勁十足;廈大因為坐擁廈門大港而海闊魚躍,八面來風,氣勢如虹,嘯傲神州!啊,我那飽經滄桑的廈門大學,我那蓬勃發展的廈門大學,我那前程無量的南方之強!

目錄

芙蓉園裡寫春秋(序言)
第一輯 面朝大海
“校園土著”話滄桑
校園防空洞
夜訪大成殿
囊螢樓·囊螢齋·囊螢園
月光下的鳳凰木
“沙茶麵”與嘉庚建築的隨想
惜別“豐庭一”
雨中的景潤
海灣兩邊一校園
糧草先行好後勤
搬家記
陪台灣師友漫步校園
“魯迅家族”與廈門大學
詩啟先生二三事
汀江梅林夢難斷
聽聽那鳥語
校園鳥
課堂迎來古巴人
我的“奧斯卡”
最初的歲月
入住別墅的石菩薩
難得的緣分
萊茵河的問候
鱟與白海豚
清源山晚茶
集美的盛宴
送孩子上大學
班主任的“新花樣”
第二輯 回味成長
林校長
懷念老樹
“目針”日記
街頭的蟈蟈
男孩與槍
孵番薯
……
第三輯 書中日月

精彩書摘

抗戰八年,在長汀的廈門大學是中國粵漢線以東唯一的國立大學,幾乎沒有離開過防空洞。據洪永宏所著《廈門大學校史1921~1949》記載,1939年9月蔣介石在重慶召見薩本棟校長,指出廈大“現為東南唯一國立學府,政府屬望甚厚”,時任教育部長的陳立夫對這所最逼近日軍占領區的廈大“困處長汀,辛苦奮鬥”,“尤深嘉慰”。“多難興邦”亦興校,這所出入於防空洞的大學,形成了“愛國、勤奮、樸實、活躍”的校風,在咆哮的天空下和燃燒的大地上,艱難復興,奮力拓展。1945年在校生的人數是1938年初遷長汀的5倍,這真是一個令後人難以置信的奇蹟!解放之後,父母親先後回到廈大任教,走進了鷺島這片依山傍海的秀美校園,我也隨之出生在這個校園裡,然而童年的記憶還是離不開防空洞!現在一時分不清腦海里關於飛機悽厲的呼嘯聲和炸彈的爆炸究竟是來自兒時最初的記憶還是後來熒幕上的電影鏡頭。不過50年代頭7年,福建的制空權是掌握在台灣軍方的手裡,伴隨著“反攻大陸”的叫囂,海峽對岸的轟炸機、戰鬥機和偵察機襲擾廈門是常有的事兒,我隔著廈大託兒所的鐵柵欄可以時常看到解放軍和大學生民兵架設高射機槍對空演練的鏡頭!廈大校園裡有縱橫交叉的防空壕,從教室到食堂,從宿舍到信箱……簡易的防空壕沒有排水能力,壕內常常泥水淤滯,蚊蟲與雜草衍生。莊鍾慶教授回憶到,大約在1953年,廈大中文系1952級的同學在南普陀後山的岩洞裡上課,突遭台灣軍機的俯衝掃射,機槍子彈打在岩石上反彈到洞裡,削掉了一位叫蔡榮明的同學的頭皮,鮮血直流,蔡同學經包紮後繼續上課。不久後,國家花了很多的財力和人力,在校園後山的花崗岩山體中鑿出了防空洞,儘可能保證師生們的安全,左、中、右三個大洞口隨時吞吐著全校的男女老少。有時半夜防空指揮部悽厲的警報一拉響,父母即刻把我推醒,父親拎著熱水瓶,母親拉著我,我手裡抓著自己的小板凳,一家人深一腳淺一腳地隨著左鄰右舍黑壓壓的人流向國光三樓後面的防空洞轉移,不能有燈光,細微的星光下依稀晃動著尖尖的槍刺,學生民兵站在路旁低聲吆喝著:“快點,跟上!”防空洞內是一個潮濕的世界,冬暖夏涼,但空氣怪怪的,昏黃的燈光默默照射著洞壁上淌不盡的水滴,還有嗡嗡作響的鼓風機聲。有的地方鑿出了一個很大的空地,可以當教室的。我默默地昏昏沉沉地坐在小板凳上,不時地有人從面前走過,踩得鋪著粗砂的地面沙沙作響……當期盼中的第二次警報聲響起來的時候,人們都急不可待地站了起來,長松一氣,第二次響起的警報叫“解除警報”,通知人們可以出洞了。走出洞口,第一感覺是久違的陽光照得頭腦微微發暈,第二感覺是洞外的空氣真好!
1958年8月23日下午17時30分,廈大的師生推窗可見遠處南太武山至小金門的上空一片紅光,仿佛大面積燃燒的晚霞一般,千萬顆越海的彈道化成海天一色的天然大銀幕上壯麗的奇觀。由於彈落點都在金門島上,一水相隔明顯淡化了爆炸的震撼。師生們為這樣的景觀興奮而驚訝,那場面與銀幕上《攻克柏林》的炮火差不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廈大幼稚園的小朋友正排路隊回家,人們大大小小一時間都駐足遠眺,小朋友們還齊聲高唱童謠“蔣介石在台灣兩眼望晴天,咕呱咕呱沒有辦法……”五分鐘之後,廈大防空指揮部響起警報聲(而以往大多是先有警報聲,過了好久才有爆炸聲的),幼稚園的阿姨如夢初醒,連忙趕鴨子似地把小朋友們趕向附近的防空洞。師生和家屬開始有條不紊地躲進各處的防炮洞。又過了一刻鐘左右,廈大防空洞裡的人們開始感到有頭頂和附近有沉悶的爆炸聲,那是金門大炮還擊時零零星星的彈落。
這就是轟動世界的“八·二三”炮戰,史稱“第二次台海危機”。密集的炮火前後持續了85分鐘,據統計解放軍廈門前線部隊共發射炮彈3萬餘發。金門軍方20分鐘之後有弱勢的還擊,發射炮彈2000餘發。我們在廈大防空洞內隱約可以感受到彈落時的震響。控制料羅灣出口的解放軍海軍岸炮部隊遭到金門方面的重點還擊,位於圍頭的解放軍海軍岸炮第150連的一號炮被金門的炮火擊中起火,戰士安業民在烈火中堅持戰鬥40分鐘,周身大面積燒傷,搶救無效,在護士哼唱的《海岸之歌》里悄然閉上了眼睛。廈門的烈士陵園為這位普通而剛強的士兵辟出了專門的墓園,我是後來在廈大防空洞裡聽老師講述《安業民的故事》才知道的。半個月後的9月9日,金門的數發炮彈落在了位於海岸的廈門大學建南大禮堂附近,圖書館、物理館和生物館等幾幢建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損,化學系的謝甘沛同學受傷。訊息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乃至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的高校舉行了各種各樣聲援廈大的活動,莫斯科大學的學生幾經周折,艱難地撥通了從莫斯科到廈門大學的長途電話,用俄語和生硬的漢語說:“我們和你們在一起!”田漢和梅蘭芳率領文藝界慰問團親臨廈大建南大禮堂慰問廈大師生員工,著名電影演員馮朗誦了田漢寫的詩歌《廈大誦》,“溫室不能育大才,大才必須經得起暴雨和驚雷!”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到廈大拍攝了紀錄片《戰鬥的廈門大學》,全中國都通過銀幕看見了廈門大學堅實的防空洞和威武的廈門大學民兵師!這部電影的拷貝存放在廈門大學的建南大禮堂里,1959年之後常常要免費放映給新生看,作為校方給新生上的革命傳統教育的第一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