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提尕大清真寺

艾提尕大清真寺始建於1442年,是全疆乃至全國最大的一座伊斯蘭教禮拜寺,在國內外宗教界均具有一定影響,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25.22畝,坐落在喀什市中心艾提尕廣場西側。這是一個有著濃郁民族風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蘭教古建築群,坐西朝東,由寺門塔樓、庭園、經堂和禮拜殿四大部分組成。

艾提尕大清真寺

寺門塔樓正對艾提尕廣場,天藍色寺門寬4.3米,高4.7米,門兩側各有短牆相接;外兩側各有一高12.5米的磚砌圓柱,底粗頂細,往頂又各有一塔樓(邦克樓,為寺內教職人員召喚穆斯林析禱禮拜之用)。寺門上方的牆頂是一條長8米、距地面10.5米的巨大平台。每逢盛大節日,平台上就會傳來通宵達旦響徹雲霄的羊皮鼓和鎖吶樂聲,為雲集於艾提尕廣場的數萬穆斯林製造節日的歡樂氣氛,大規模的“撒滿”群舞盛況空前,為全疆各地所罕有。這裡既是宗教聖地,又是節日喜慶的場所,“艾提尕”——“節日禮拜與集會之所”,因此得名。作為大清真寺入口的寺門塔樓,在造型藝術上位列整個建築之首,堪稱維吾爾族古建築藝術的典範,早已成為喀什噶爾古城的地方象徵而名揚中外。
進入寺門是一個八角形穿廳,內有一20畝大庭園,南北兩側各有一排18間的經堂,為伊瑪目講經和宗教學生習經之所。園內設有兩個水池,四周白楊參天,桑榆繁茂,雖居鬧市中心,內中卻格外清靜幽雅。
禮拜殿設在寺院西端一個用柵牆隔開的大院落內。禮拜殿又分為內、外殿和殿堂入口3部分,均在高出地面一米多的台基之上;南北總長140米,東西進深19米。如此面闊的大型禮拜殿,“不但國內所無,即在國際上也極為少見。”(《中國伊斯蘭教建築》,第164頁)。外殿有140根高達7米的綠色雕花木柱成格線狀排列,支撐著白色的密肋天棚;宏敞齊整、氣勢雄渾。寺內平時有二、三千人做禮拜,“居瑪日”(星期五)有六七千人;逢節日時在寺內外跪拜的穆斯林可達二三萬人之多。

注釋

艾提尕清真寺建於東察合台汗國的杜格拉特家族賽亦德·阿里在喀什統治的時期(1435—1457)。當時該寺所在地尚屬城外一片葦灘,由賽亦德、阿里長子桑尼斯·米爾扎<即“喀什噶爾汗國”蘇丹阿巴拜克日生父)首先在今禮拜殿內殿址上起建一小清真寺。1538年葉爾羌汗國的喀什噶爾總督吾布里哈德爾伯克將小寺擴修為能在居瑪日做禮拜的中型清真寺。1787年今疏勒縣罕南力克鄉女地主祖魯裴葉海尼姆再度擴建該寺,並在喀什城南郊的帕合太克里村購置上千畝土地捐給寺院作“瓦合甫”地產。1798年一個名叫古麗拉米娜的外地婦女前往巴基斯坦,途經喀什病故,臨終前將其所帶財物捐出;拓展舊寺與門樓前空場,並正式定名為“艾提尕大清真寺”。1809年,清朝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郡王伊斯坎德爾在寺中庭園內開掘水池,栽植樹木,並將舊房翻新擴建。1872年,阿古柏在寺前正式建起寺門塔樓,又增加了許多新設施,才形成今日所見規模。
艾提尕大清真寺不僅是新疆地區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在古代還是傳播伊斯蘭文化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學府,天山南北以致中亞地區許多教階較高的伊斯蘭教神職人員和學者都從這裡畢業,其他還有更多的有影響的詩人、文學家、史學家和翻譯家早年也在此受過嚴格的學業培訓。建國後,寺內一些德高望重的愛國守法宗教人士,還被各界人士推舉為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同時又埋頭著書立說,為新疆的歷史與宗教研究貢獻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