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哈邁德·亞薩維

艾哈邁德·亞薩維(Ahmad Jesevi,?~1167) 中亞伊斯蘭教蘇菲派學者、詩人,亞薩維教團創立者。

簡介

艾哈邁德·亞薩維又譯作“牙撒吾沙赫”。著名謝赫易卜拉欣之子。出生於中亞地區的賽蘭(伊斯弗賈勃)。早年在布哈拉求學,曾師從突厥語族蘇菲主義學者阿爾斯蘭·巴巴。他一生大部分歲月在哈薩克斯坦南部的亞薩(錫爾河右岸突厥斯坦城)度過。他是最早在操突厥語諸族中傳播蘇菲派的波斯傳教師優素福·哈姆達尼之後的第三任哈里發(代理人),一生致力於傳播蘇菲主義學說,用通俗易懂的突厥語寫詩宣教,受到中亞遊牧民的歡迎,被奉為中亞突厥語族最著名的賢人之一,有“阿塔,亞薩維”(即父親亞薩維)的尊稱。他所創立的蘇菲派教團以其名命名為亞薩維教團,是12世紀廣泛流傳於中亞各地(包括中國新疆地區)的遜尼派蘇菲教團之一,後采其分支比克特西教團還傳播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阿爾巴尼亞。他一生著述甚豐,有數十種著作傳世,其代表作為《智慧集))(Diwin Hikmah),是一部著名的宗教箴言詩集。由於他在蘇菲主義理論上的建樹和貢獻,在中亞地區伊斯蘭教史上被視為是繼安薩里(1058~1111)之後又一偉大蘇菲派學者。他把蘇菲神秘主義和伊斯蘭遜尼派教義結合起來,加以協調、折衷。他認為,今世及大自然相對於永恆的真主和來世來說,是暫時的,即逝的,毫無價值的,人們應當對今世的豪華棄之而掉頭不顧;人生的主要目標是接近真主,成為“無我”者,以求純潔的靈魂與真主合一,為達此目的,穆斯林必須履行伊斯蘭教教義和教法,在蘇菲導師引導下,通過“教”(Shari‘ah)、“道”(Tariqah)、“識”(Ma‘rifah)、“理”(Haqiqah)等階段,捨棄今世與自我,使靈魂得到純淨和升華;這一道路也就是離群索居,冥想苦修,藉助於直覺的內感認識真主。他在《箴言》中寫道:“行事要嚴守‘教乘’,處世·要經歷‘道乘’,心魄要聚於‘認’,方能夠找到‘理’”。“事事要遵從真主之命,長老之指引,堅韌不拔,時時要抑制自己的慾念,然後才能把真主追尋”。“如是則靈魂方能清醒,以清醒靈魂與主合攏”。亞薩維自詡為“曼蘇爾·哈拉智第二”,宣稱自己的功修已達到與真主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其學說曾是12~14世紀中亞伊斯蘭教占主導地位的思想,後傳播到伊朗、阿富汗和印度等地。1167年歿後葬於亞薩城。14世紀末,帖木兒王朝奠基者帖木兒曾在其陵墓修建清真寺,後經歷代統治者重建,該地已成為中亞伊斯蘭教重要聖地。其門弟子蘇萊曼·巴克爾哈尼(1192年卒)與賽義德·阿塔繼承了他的學說,在各地傳經講道,信徒大增。在中國新疆地區伊斯蘭教史上,亞薩維的蘇菲主義學說曾在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等穆斯林中有深刻影響。 (陳國光)

相關條目

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