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管制雷達

航空管制雷達

航管使用的雷達分為兩個系統,一類是我們前面所講過的用於探測空中物體的反射式主雷達,我們稱為一次雷達;另一類稱為二次雷達,二次雷達實際上不是單一的雷達,而是包括雷達信標及數據處理在內的一套系統,它的正式名稱是空中管制雷達信標系統(ATCRBS)。

系統結構

一次雷達

一次雷達可以分成三類:

機場監視雷達(ASR:Airport Surveillance Radar),它的作用距離為100海里,主要是塔台管制員或進近管制員使用。

航路監視雷達(ARSR:Air Route Surveillance Radar),設定在航管控制中心或相應的航路點上。它的探測範圍在250海里以上,高度可達13000米。它的功率比機場監視雷達大,在航路上的各部雷達把整個航路覆蓋,這樣管制員就可以對航路飛行的飛機實施雷達間隔。

機場地面探測設備(ASD),它的功率小,作用距離一般為1英里,主要用於特別繁忙機場的地面監控,它可以監控在機場地面上運動的飛機和各種車輛,塔台管制員用來控制地面車輛和起降飛機的地面運行,保證安全。它主要的作用是在能見度低的時候提供飛機和車輛的位置信息,由於它的價格較高,機場通常沒有這種設備。

二次雷達

二次雷達(Secondary Surveillance Radar--SSR)

也叫做空管雷達信標系統(ATCRBS:Air Traffic Control Radar Beacon System)。它最初是在空戰中為了使雷達分辨出敵我雙方的飛機而發展的敵我識別系統,當把這個系統的基本原理和部件經過發展後用於民航的空中交通管制後,就成了二次雷達系統。

管制員從二次雷達上很容易知道飛機的編號、高度、方向等參數,使雷達由監視的工具變為空中管制的手段,二次雷達的出現是空中交通管制的最重大的技術進展,二次雷達要和一次雷達一起工作,它的主天線安裝在一次雷達的上方,和一次雷達同步旋轉。

二次雷達發射的脈衝是成對的,它的頻率是1030MHz,每一對脈衝之間的時間間隔是固定的,這個間隔決定了二次雷達的模式。民航使用的是兩種模式,一種間隔為8微秒,稱為A模式;另一種間隔21微秒,稱為C模式。

二次雷達系統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飛機上裝的應答機,應答機是一個在接受到相應的信號後能發出不同形式編碼信號的無線電收發機,應答機在接收到地面二次雷達發出的詢問信號後,進行相應回答。這些信號被地面的二次雷達天線接收,經過解碼,就在一次雷達螢幕出現的顯示這架飛機的亮點旁邊顯示出飛機的識別號碼和高度,管制員就會很容易地了解飛機的位置和代號。為了使管制員在詢問飛機的初期就能很快地把螢幕上的光點和所對應的飛機聯繫起來,機上應答機還具有識別功能,駕駛員在管制員要求時可以按下“識別”鍵,這時應答機發出一個特別位置識別脈衝(SPI),這個脈衝使地面站螢幕上的亮點變寬,以區別於螢幕上的其他亮點。

歷史沿革

20世紀70年代初計算機技術和雷達結合實現了航管雷達的全自動化。這種系統把一次雷達和二次雷達的數據都輸人數據處理系統,高速運轉的計算機接收三個方面來的數據,第一是一次雷達的雷達信息,第二是二次雷達來的信標信息,並把它轉換成數字碼,第三是由航管中心輸入的飛行進程數據,即飛行計畫的各種數據。這個系統跟蹤一架飛機時,如果它的飛行計畫已經報告給航管中心,這時計算機中已經存儲了有關數據,在顯示螢幕上就會把這架飛機的下一步預計的位置和高度顯示出來,管制員就可以完全脫離進程單,直接在雷達螢幕上得到飛機的全部有關數據。這個系統極大改善了空中管制環境,提高了管制效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