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九星

航海九星

航海九星是指中國古代的航海家依據長期的航海經驗,確定的9顆恆星。通過觀測這些恆星,來判斷方向。航海九星是:軒轅十四,畢宿五,北河三,北落師門,婁宿三,角宿一,心宿二,河鼓二,室宿一。

資料簡介

航海九星航海九星
航海九星是指中國古代的航海家依據長期的航海經驗,確定的9顆恆星。通過觀測這些恆星,來判斷方向。航海九星是:軒轅十四,畢宿五,北河三,北落師門,婁宿三,角宿一,心宿二,牛郎星,室宿一。
《天文學概論簡明講義》(馬壯):
“這九顆星的赤緯都不超過南北30°,而且每兩顆星之間的赤經間隔都約為3小時左右,在全球除兩極附近外,各個大洋上都能觀測到這九顆星。”

軒轅十四

航海九星星座:獅子座赤經A:10h08min22.3sBC:10h08min12.8/14s赤緯A: 11°58'02"BC: 11°59'48"視星等(V)1.35/8.14/13.5
軒轅十四(Regulus)亦稱獅子座α星,是獅子座最明亮的恆星(主星),也是全天空二十顆最明亮的恆星之一。軒轅十四是一顆白色主序星,距離地球約77.5光年。在地球上看它位於獅子座的“心臟”位置。軒轅十四被認為是最黯淡的1等星,因為排在它之後的弧矢七的視星等為 1.5等,被天文學界視為是一顆2等星。在全天空最明亮的恆星中,軒轅十四的位置最接近黃道,故經常被月球所遮掩。水星金星也可能遮掩它,但這現象非常罕見。軒轅十四對上一次被行星所遮掩發生在1959年6月9日(金星掩軒轅十四),而下一次將發生在2044年10月1日(金星掩軒轅十四)。其他的行星則因為相對位置的緣故,在2000年內將不會與軒轅十四發生掩星現象。而太陽則在每年8月23日最接近軒轅十四。對地球上大部份的觀測者而言,軒轅十四偕日升發生在9月的第一個星期。金星每8年會通過軒轅十四的偕日升附近,最近一次是在2006年。

特徵

航海九星軒轅十四在星空中的位置,它位於星圖中的右下角
軒轅十四的質量約太陽的3.5倍,是一顆年齡只有數億年的年輕恆星。它的自轉非常的快速,只需15.9小時就可以自轉一周,這也造成軒轅十四呈現一個扁率非常高的形狀[1]。這也導致重力減光(gravitydarkening)效應:軒轅十四極區的溫度比赤道地區還要高,亮度(表面地區每單位亮度)也是赤道地區的5倍。只要軒轅十四的自轉速度再快16%,將會造成離心力大於向內的向心力,使得整顆恆星被撕裂。

軒轅十四有一對比較小且昏暗的伴星,共同組成一個多重星系統。這對伴星彼此相距約100天文單位,並以2,000年的周期相互環繞。伴星距離較大的軒轅十四A為4,200天文單位,而且以超過130,000年的周期來繞著這顆主星來公轉。

占星學

軒轅十四是大約前3000年的波斯占星學家所認定的4顆皇家星(Royalstars)之一。它也是中古時代占星學家的15顆Behenian星之一,與花崗岩、艾草有關,卡巴拉(Kabbalah)的符號則類似一頭野獸[1]。

在中世紀威卡教(Stregheria)的信仰中,軒轅十四是墮落天使(Fallenangel)的化身,也是南方通道的地區看守者。

畢宿五

航海九星畢宿五,每年5月31日均會接近太陽星座:金牛座赤經04h35m55.2s 赤緯+16°30'33"視星等(V)+0.87/13.50
畢宿五又名Aldebaran,是金牛座的主星,距離地球68光年。其光譜與光度分類屬於K5III型,呈橙色,在地球上的視星等為0.86,是夜空中的亮星之一。

畢宿五的直徑約為5300萬公里,是太陽直徑的38倍。由於其內里的已經耗盡,畢宿五已由主序星演變為紅巨星,靠燃燒氦來繼續發光發熱。

畢宿五有一個伴星,是一個視星等達11等的白矮星,肉眼不能看見,只能夠用望遠鏡來觀測。

1997年,人們透過觀測,認為畢宿五可能有一個行星(也可能是棕矮星)存在,其質量約為木星的十一倍,距離畢宿五隻有1.3天文單位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無人太空船先鋒10號,離開太陽系後朝著金牛座方向前進,如無意外,這艘太空船將在200萬年後接近畢宿五。

白矮星-內部結構模型圖白矮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北河三

航海九星星座:雙子座赤經07h45m19.4s赤緯+28°01'35"

北河三,又稱“雙子座β星”,是一顆位於雙子座的恆星,也是夜空中的亮星之一。雖然在巴耶恆星命名法中,北河三被命名為“β”星,但在視星等上,它卻比“α”星(北河二)光亮。

北河二及北河三雖被形容為星座的“雙子”,但它們的特性大不相同,前者在體積及溫度上,均要比後者高得多。

北落師門

航海九星北落師門
北落師門又名Fomalhaut,是南魚座的主星(南魚座α星),距離地球約25.1光年。在地球上的視星等為1.16,是除太陽外,在地球上能看到的第17位亮星。

北落師門的直徑約為太陽直徑的1.7倍,質量約為2.3倍,亮度15倍。它只有約2億年的年齡,是非常年輕的恆星。

北落師門周圍圍繞著一圈圓盤狀塵埃雲,從距恆星5天文單位,一直延伸到90天文單位的地方。1998年,人們通過觀測和推測,認為塵埃雲中很可能已經產生了行星。

角宿一

航海九星星座:室女座赤經13h25m11.6s赤緯−11°09'41"視星等(V)+1.04
角宿一(英語:Spica),即室女座α星,是全天第十六顆亮星。北半球春季的夜晚,在東南方向的天空中可以看到這顆明亮的1等星。要找到角宿一,只需沿著位於大熊座北斗七星的斗柄和牧夫座的大角連成的曲線方向向下就可以看到。

角宿一位於天球南緯約11度,同時也坐落在接近黃道上,因此有可能沿月球和其他行星掩食,即發生行星掩星現象。

物理性質

角宿一距地球有260光年之遙,作為一顆視星等1等的亮星,可推算出其實際亮度為太陽的2100倍。實際上,角宿一是一

航海九星航海九星

個距離很近的,互相圍繞公轉的雙星系統,系統內兩顆恆星距離只有0.12天文單位,公轉軌道周期只有4.0145天。兩顆恆星的光譜皆屬溫度很高的B型(亞型為B1和B4),是具中等強度氫譜線的藍矮星,同時它們都是仙王座β型變星。角宿一也是全天最亮的鏇轉橢球變星

角宿一是溫度最高的一等星之一,高溫使其同時輻射強度相當高的紫外線,這使得角宿一實際比其外觀上光度更高。

文化意義

秋季時太陽會經過室女座,這使得角宿一成為秋季作物收穫的象徵星,英文名Spica來源於拉丁語中spīcavirginis,意為“室女的麥穗”。

心宿二

航海九星心宿二
心宿二(Antares),天蠍座的主星。中國古代又稱大火,屬東方蒼龍七宿的心宿,用來確定季節。“七月流火”即是大火星西行,天氣將寒之意。現代天文學之稱為“天蠍座α星”。它是一個紅超巨星。它是一個光變明顯的半規則變星,並與一個藍矮星組成一個目視雙星系統。心宿二還是射電源。

傳說中國在4000多年前顓頊時,就設立了火正的官職專門負責觀測這顆星。

心宿二是全天第十四亮星,紅色,星等0.96,距離約424光年。它的半徑是太陽的600倍,達4.17億公里。表面溫度3000度,體積是太陽的2億多倍,質量只有太陽的25倍。所以密度只有太陽的860萬分之一。位置:赤經16時26.3分,赤緯-26度19分。

室宿一

航海九星室宿一赤經23h04m45.7s赤緯+15°12′18.9″視星等(V)2.49

室女座α星,是室女座最亮的恆星,也是全天空第16顆最亮的恆星,英文名Spica,意思是“麥穗”。角宿一是一對有大質量暗伴星的分光雙星,又是密近雙星。視星等0.98等,絕對星等-3.5等。距離260光年。主星為仙王座β型變星,光譜光度型為B1IV亮度變化於0.95等~1.05等之間變光周期4.014504日(4日0時21分21.8秒)。伴星光譜光度為B3V型。

將北斗七星的斗柄曲線向東南方向延伸,越過大角星後,繼續向前就碰到角宿一。它與大角星的距離,約等於大角星到斗柄末尾的距離。從北斗七星的斗柄到焦素衣的這條曲線叫做“春季大曲線”。
角宿一距我們260光年,表面溫度達到2萬攝氏度,發青白色的光。在中國古代,角宿一是“二十八宿”的第一宿的第一星。現在,它在恆星間以每秒1.6公里的速度緩慢地離開地球。

它是軌道周期為4.0145天的雙譜分光雙星兼測光雙星﹐是質量較大的密近雙星。距離我們84秒差距(約275光年)左右。角宿一目視星等總變幅為0.09等(1968年)﹐變光的主要原因是甲乙兩顆非球狀子星的公轉﹐即橢球雙星的變化﹔變光的次要原因包括甲星的脈動。甲星的脈動周期為0.1738天﹐屬於仙王座β型變星﹐脈動所造成的亮度變幅和視向速度變幅有不穩定現象。雙星軌道面的傾角約659﹐軌道半長軸為27倍太陽半徑﹐偏心率為0.13﹐近星點運動周期為143±20年。

婁宿三

航海九星婁宿三

婁宿三星屬於牡羊座(牡羊alpha,beta,gamma)。其中最亮的婁宿三(牡羊alpha)是二等星。航海九星之一。

婁,通摟。摟,《說文》:“曳聚也”,《集韻》:“曳也,通作婁”,《公羊》:“牛馬維婁”,注稱:“系馬曰維,系牛曰婁。”《史記天官書》:“婁為聚眾。”古代的天文典籍中把婁宿視為主管牧養犧牲或興兵聚眾的地方。婁宿位於白道(月亮的運行軌跡)和黃道的交點附近。

河鼓二

航海九星 “牛郎星”的模擬圖,高速鏇轉使其形狀發生了扭曲
河鼓二天鷹座α星,俗稱“牛郎星”。在夏秋的夜晚它是天空中非常著名的亮星,呈銀白色。距地球16.7光年,它的直徑為太陽直徑的1.6倍,表面溫度在7000℃左右,發光本領比太陽大8倍,目視星等為0.77等。它與“織女星”隔銀河相對。古代傳說牛郎織女七月七日鵲橋相會。實際上牛郎織女相距16光年。即使乘現代最強大的火箭,幾百年後也不曾相會。牛郎星兩側的兩顆較暗的星為牛郎的兩個兒子——河鼓一河鼓三。傳說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兒子在追趕織女呢。

早在漢代,《大載禮記·夏小正》就說:“是月織女東向,蓋言星也”,也就是說,至少在漢時,人們已經注意到織女星在天空中的運行規律,以七月顯得最為突出。《史記·天官書》說織女“是天帝外孫。”,也就是天孫的由來。《星經》:則說“牽牛,名天關。”,牽牛星就是牛郎,而河鼓則是後來轉義。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故事的最早來歷可在西晉文學家傅玄《擬天問》里發現,他說:“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這個傳說可能起源在更早的東漢

星空知識

天文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不會陌生的,但它奇妙的力量卻人類望而卻步。它浩瀚,飄渺,卻如實存在。每當夜晚你仰望星空,你是否想起什麼,或者感慨到了什麼,如果有真的話你可以在這裡寫下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