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星樓通書

望星樓通書

《望星樓曆書》成書於清朝光緒中葉,由楚南寶慶人李靖臣編撰,本書主要根據明清御製《數理精蘊》、《協記辨方》》、《曆象考成》以及《紫徽斗數》、《河洛理數》、等曆法曆書,同時還參照了西洋曆法、弧角算法,有一定的科學性與理論性,可指導農家破土開耕,拋糧下種等生產活動。本書也有占卜吉凶禍福、人生命運,運算婚姻、慶典、出行、修造、安葬等內容。

基本信息

摘要

清朝光緒中葉,楚南寶慶西路周旺鋪下二里的車塘鋪李靖臣,上順達官貴人,下應士農工商,編印了指導民間社會生產生活的《望星樓通書》。通書沿襲御製曆法,採用當時最為科學的弧角算法,推算出我國二十四節氣,及日蝕、月蝕輪迴的發生時刻,根據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及日月星辰變化,對照青蘭紅黑亮五種顏色,預測來年何時缺水天旱,何時暴雨成災,以及人們行事忌宜。由於推算準確,滿足了當時社會的實際需要,“曾噪一時洛陽紙貴,上自雲貴,下達閩江無不奉為圭臬”,部分地區民眾盛讚作者為“半神仙”,清兩江總督部堂魏光燾、民國南京行政院參事馮天柱等分別贈序贊許有嘉。經過一百多年的大浪淘沙,通書2009年被評為隆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學術價值

《望星樓曆書》主要根據明清御製《數理精蘊》、《曆象考成》、《協記辨方》以及《紫徽斗數》、《河洛理數》、《羅傳烈》等曆法曆書,用八卦、十二宮、二十八宿演算而成。同時還參照了西洋曆法、弧角算法,考慮了經度緯度因素,已屬溶古今歷學於一體,有相當的科學性與理論性,因而較其他曆書精度有了明顯提高,這在當時缺乏儀器測量和科學技術不甚發達的時代,尚屬可貴,為後來的天氣預報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加上節氣分明,是農家破土開耕,拋糧下種的必備之書。還為現代行為預測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大量實踐。同時,引進的木刻印刷技術,開創了隆回文字印刷先河,推動了隆回當時文化產業的發展。難怪魏午莊讚揚李靖臣“吾邑世職李君靖臣勵學有年,究心於弧角算法,因成《望星樓通書》。……誠選擇家善本也,……餘思逅世通書不下數十種,李君曆法確有心得,輯編以供世用,後先作者莫或過之,……”;民國南京行政院參事馮天柱讚揚李馥生“環顧無可信者,走書而求諸李君,其所占候風雨陰晴,不差晷刻。始悟其能知古人天道……”。但本通書多用,也被江湖術士用來占卜吉凶禍福、人生命運,運算婚姻、慶典、出行、修造、安葬,顯然摻雜了不少迷信糟粕。

作者背景

據考《車塘李氏族譜》,由於歷史緣故,曹王李明(李世民幼子)後裔無意政壇,逐漸移徙江西,明洪武年間自江西豐城遷徙來邵陽,到木刻本《望星樓通書》面世,已綿延40多代,其中不乏天象地輿術士,如族譜記載第40代“學楚諱朝業,堪輿醫卜星命,無不通曉”,第42代“公橋諱向榮,意志超卓,精習堪輿”,他們的若干經驗幾經手抄流傳民間,為編輯曆書打下了基礎,在這種氏族文化背景下,第43代李靖臣結合祖輩經驗編輯了《望星樓通書》,第45代李馥生續撰推出了《望星樓正宗通書》。
李靖臣(1845 -1921),派名良沆字人霖,因叔殉難襲封雲奇尉,業儒。他“性格倜儻,為文清真,少年曾應童子試,賞宗工挑前茅,因複試偶訛一字未酬公志”。逐師從房叔李公橋,潛心天文,公橋逝後,靖臣曾幾度到廣州、長沙等地拜師深造,結識北方天象術士庾虎生,庾正準備編輯印刷曆書,靖臣加盟後即以藍本推出。回到家鄉以後,靖臣一邊在灘頭柏水教書,一邊繼續從事歷學研究,他較早採用弧角算法,考慮了地域經緯,“置四柱於命宮,凡有吉星關照,無惡曜犯侵為吉”,著成通書手稿。清朝光緒年間,他將冬水塘自家樓房闢為編印館,組織人馬編印黃本曆書。因編歷需上觀俯察,便借用駱賓王《久客臨海有懷》詩里的“天涯非日觀,地岜望星樓”,將編印館命名為望星樓(望星樓為磚木結構,兩層四扇三間,1945年遭日兵燒毀一間,60年代修建東水塘水庫時拆除),其曆書則為《望星樓通書》。“時兩江總督魏光燾素重公,屢欲羅致幕下,公樂於間散,辭不赴,魏公益重之,親為贈序於卷首”。
李馥生(1893-1976),派名佑琦號尚文,寶郡師範畢業員。幼時在本村讀私塾數年,後就讀於周旺鎮文昌國小。後師從族叔祖靖臣公習學天文地理, 1921年5月,李靖臣重病,意欲傳業於馥生,李馥生當即發誓承業,從此繼承了《望星樓通書》產業。以後不斷研讀大師蔣太鴻的著作,將七政四餘融入曆書,使曆書更臻完善,推出《望星樓正宗通書》,並將編印館搬到邵安公路旁(今320國道)。他所編印的《望星樓通鑑》、《萬年曆通書》等歷學著作,成為當時歷學界的經典,暢銷海內外。雲貴等地人們譽李馥生為“李半仙”,解放初年曾應邀南京天文台,土改時馥生被劃為地主,被管制勞動3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多次批鬥。逝後多年,仍有不少外地人來找他。2001年3月,兩個英國人從他的後人處買走兩塊木刻曆書印刷板。

名人贈序

從望星樓通書中,發現有近代名人魏午莊、馮天柱贈序。
魏午莊(1837—1915),字光邴號光燾,隆回金潭人。是晚清政治、軍事、外交上的重要歷史人物。他先任新疆布政使、代理巡撫,後歷任陝甘、雲貴總督,累官至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據說他與李靖臣相識青少年,交往中老年。魏公從軍後,曾邀靖臣多次到軍中,給魏公分析軍事,查看地形。魏公省親故里,每次必邀靖臣公相見, 1892年回家省親,第二年母親故,招靖臣為之勘定墓瑩,1901年,魏午莊奉調雲貴總督,便道省親路過周旺鋪,夜宿“道生齋”客棧,當晚即召靖臣長談,再邀李靖臣同往雲貴供職。李以刻印曆書可維生計,且家小難離為由,謝絕同行。1903年,魏光濤為《望星樓通書》贈序曰:“歷之時義大矣哉,迎日推策積餘置閏,其道之大,其理之微,甚非掉以輕心者所能窺其涯涘也。三代以降漢有《太初》,唐有《大衍》,元有《授時》,自古迄今,凡五千餘哉,惟而此三家為最善。迨湯若望、南懷仁等航海東來,於是朝廷治歷明時參用西法,變革移易較古人益精,且密後之言歷學者疍奉為圭臬焉。吾邑世職李君靖臣勵學有年,究心於弧角算法,因成望星樓通書。余僑居郡城,時營造取吉屢為招致,時復取其書而展閱,則悉遵御製《數理精蘊》、《曆象考成》諸書,而年辰宜忌、方隅神煞,兼及太乙奇門、六壬鳥兔演禽,各例靡不精詳,誠選擇家善本也,癸卯秋附書丐序,餘思逅世通書不下數十種,李君曆法確有心得,輯編以供世用,後先作者莫或過之,斯亦余之所嘉興也,夫爰為之序”。
馮天柱(1883~1959),別號一擎,零陵縣普利橋人,清補博士第子員,老同盟會員。1911年畢業於安徽高等警察學校, 1913年留學法國,後在南洋任教。1916年回國,翌年在北京創辦《東大陸民報》並任社長。1919年後,歷任新寧縣長、省長公署政務廳廳長、民政廳廳長、湖南省代理省長、高級軍法官等職。解放後任湖南軍政委員會顧問。1934年,他在南京行政院參事任上為《望星樓正宗通書》贈序曰:“中國曆法,積數千年之大聖大賢,彈精竭慮,精益求精而始,備誠科哲諸學之鼻祖,故前代均掌以欽天監正頒之海內,共相率由而無外。改革以來,斯職逐廢,漸仍人自為書,司天之職幾乎其息矣。惟邵陽縣李君馥生承累葉之家學,作為望星樓,抱殘守缺,玄搜默契,期訴合乎古道有心哉。從前庾虎生先生以選擇標望於時,嘗手是編為藍本,今年執親之喪,虎老殞已久,環顧無可信者,走書而求諸李君,其所占候風雨陰晴,不差晷刻。始悟其能知古人天道,遠之言尚未窺底裏也,聖神有作重黎一職,舍李君其誰?惜世多不察,慢謂合古而展今,殆未嘗深究是道耳,是歲歷成,屬為書其端姑,揭其大凡。如此,若有翻刊假冒,依法必究。是為序。時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二日”。

編印發行

計及手抄本曆書,《望星樓通書》相沿至今四百餘年,以木刻本傳世已有一百多年。木刻本《望星樓通書》分厚薄兩種,厚本六十頁,薄本三十頁,經政府批准發行。每年端午前後即開始僱請三十餘名手工藝人,從事書寫、刻板、印刷和裝訂。中秋節後開始發行,年銷售量在15―20萬冊,主要銷往廣西、貴州及長沙、衡陽、新化、邵陽等地。當時的發行郵道有車路兩種,由寶慶府正街經裕書局總發行。凡用銀洋定購,則承諾“惠寄選擇嫁娶造葬各件課”。在明末清初到民國年間,灘頭色紙和年畫正值鼎盛時期,灘頭、周旺一帶人們去廣西、貴州等地傾銷紅紙和年畫,隨著《望星樓通書》的出版,就附帶銷售部分通書。通過來自編者家鄉人的傾力推薦,加上通書本身也推算準確,其影響力則日益深入這些地區。
《望星樓通書》封面為黃色。按照歷朝所頒歷書大體固定格式,正文以農時、節氣為主,其中逐日注有百姓日常生產生活中的行事宜忌,為人們日常行事提供了趨吉避凶之參考。也附有陽基圖、八卦圖及諺語格言、風俗習慣、生產生活常識、春聯等。現在網上發現《望星樓通書》的最早版本為清朝光緒十一乙酉年(1884年),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望星樓通書》封一有“天子萬年”、“光緒三十年甲辰孟春月”字樣。封二有“欽賜襲雲騎尉李人霖靖臣氏選(男:字瑞華、婿:陳壽齡)仝輯”字樣。款為“李靖臣印”。除日期、節氣外,還附有“日行黃道月行九道圖”、“五運六氣譜”、“二十八星宿吉凶詩歌”、“河圖洛書”、“太陰出穴歌”、“奇門遁甲”等。
李馥生接管後,封面改為李馥生氏《望星樓正宗通書》,編輯風格未作大的改動,由李馥生、李步儀、李步象仝輯。封二以後附有魏午莊、馮天柱贈序、李靖臣原序,還有春牛芒種圖、八卦圖、地母經等。為了防止假冒盜版,在書後附有《明辨野子啟》和《著書大誓願》。現在正宗的望星樓通書封面冠以李馥生真本《望星樓正宗通書》。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採用鉛字印刷,本世紀開始採用電子排版印刷,通書質量上較以前的木版印刷有了較大的改觀。

文化傳承

靖臣育有二子五女,曾有兩個徒弟,一為胡啟贊,一為李馥生,馥生為族侄孫,辛酉年夏天,李靖臣染重病,意欲授業。由於自己的兒子文化不高,難於繼業,便將曆書編輯精髓傳給族侄孫李馥生,李馥生當即發誓,願保師祖後裔三代衣食無憂,否則遭天雷火燒,絕子滅孫,從此接管了《望星樓通書》產業,並將望星樓曆書編印事業推向高峰,授業兒子李步儀、李步象。由於忽略了對師祖後裔的照顧,其子李步儀真遭雷擊身亡、李步象在對門的下采塘水庫淹死。每當人們談及李馥生,其盟誓之靈驗必是嗜頭。至解放前夕,有族弟李俊臣、女婿周佩卿等幫助寫字、刻字印刷,在周旺鋪兼售曆書,多少剖到些大概知識。解放時曆書編印館由農會接管,至1952年後就未在車塘鋪正式刻印曆書,部分木刻板由邵東人士買去,部分歷學書籍由女婿周佩卿挑去。佩卿在武漢念書,畢業分去衡陽,在過湘江時正漲洪水,書籍不幸全部丟棄江中。後來文化大革命了,馥生自身難保於時未敢公開收徒1971由於當時村部有加工廠環境比較吵雜李俊臣要求將村部合作醫療搬至靈光廟(即當時李復生先生所住地)隔壁。同年李復生先生患有背花病,由於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時期沒人願意為李復生醫治,但李俊臣先生經常利用晚上冒著風險偷偷為李復生治病使其得以康復。李復生先生為表示感謝特將《望星樓正宗通書》的精髓及其製法密傳李俊臣先生。
由於望星樓曆書名氣較大,有不少地方民間曆書以李馥生的名號出版,計以謀利。在民國時有武岡人士假冒印刷,遭馥生“稟官重究有案”;目前市場上看到有黃紹連等輯有望星樓通書,也稱是馥生秘傳,授業某某。據了解,凡這些書的作者,大都是解放前曾給李馥生刻印曆書的手工藝人,或買去部分木刻本的邵東人士。他們是否得到真傳,尚待進一步考究。
通書目前由靖臣房曾孫李書亮、馥生族侄孫李可愛等傳承祖業。通書評定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級,未能真實反映他的學術地位和價值,承業者應該向上一級文化部門申報。作為公橋嫡後、靖臣房曾孫,我期待通書柔合現代元素,推陳出新,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