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骨骨折

舟骨骨折

舟狀骨骨折(fractures of scaphoid)多為間接暴力所致,亦有直接暴力所致,但較少,骨折線先自掌、尺側開始,後達背外側,多見於年輕人,兒童罕見,舟狀骨骨折同時有其他腕骨骨折及脫位時,預後不佳。舟骨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多是因間接暴力造成的,發生舟骨骨折後,嚴重的影響了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同時也給患者的身體和身心帶來傷害,應及時治療。舟骨是腕關節的一塊小骨頭。舟骨靠近排橈側,其狀如舟,故其名。但不規則,背面狹長,粗糙不平,與橈骨形成關節。跌倒受傷時,掌心著地,舟骨首當其衝,受壓於橈骨與頭狀骨之間,形成骨折。由於舟骨所處位置剪力大,血運不良,故難於癒合。

基本信息

疾病介紹

舟骨大部分為關節軟骨覆蓋,只有舟骨結節和腰的背外側部有骨質裸露,滋養血管由此進入骨內並向四周分支供血。舟骨近側2/3~3/4的血液來自腰部入骨的血管,遠側1/4~1/3則舟骨結節入骨的血管滋養。由腰入骨並向近極逆行供血的血管可因腰部骨折而損傷斷裂,導致近側骨折段發生缺血壞死。

發病原因

多為間接暴力所致,亦有直接暴力所致,但較少。

發病機制

橈骨遠端骨折,1814年Abahamcolles加以詳細描述過,此後即稱這種骨折為colles骨折。它是指橈骨遠端的松質骨骨折,並向背側移位的骨折。

主要為跌倒時手掌著地、人向前傾、前臂內鏇,以致應力直接撞擊舟狀骨,並受阻於橈骨遠端關節面。加之掌側橈腕韌帶的壓應力,如果造成外力集中在舟狀骨處,從而引起骨折。此外,如舟狀骨遭受直接暴力撞擊,亦可出現骨折,但較少見。

臨床表現

舟骨骨折類型舟骨骨折類型
舟骨骨折多見於青壯年男性,出現腕部腫脹,特別是腕背橈側。鼻咽窩變淺,舟骨結節處及鼻咽窩有明顯壓痛,縱向推壓拇指可引起疼痛。
根據X線片上所顯示骨折線的部位不同,一般分為以下3種類型。
結節部骨折:指骨折線位於手舟骨遠端結節處,多有韌帶附著,基本上屬撕裂性骨折,臨床上較為少見。因血供豐富,故癒合較快。
腰部骨折:最多見,該處血供較差,越靠近近端越差,癒合時間多在3個月以上,約有1/3病例可形成骨不癒合的後果。
近端骨折:該處一旦骨折,血供幾乎完全中斷,此處為最不易癒合的部位。骨折後的骨不癒合及無菌性壞死率高達60%以上。
上述分類較為簡便,亦有人將腰部骨折 再分為遠端骨折及中段骨折。

疾病檢查

疑有骨折者應拍攝正位、側位、舟骨位、前後和後前斜位X線片,大多數骨折可以顯示出來。不完全骨折其骨折線可能顯示不清或不顯示,容易造成漏診。對於局部症狀明顯者,應先按骨折處理,用石膏固定2周后再拍片複查,可能會因骨折處骨質吸收,能顯示出骨折線。亦可及早行CT檢查。

疾病治療

舟骨大部分為關節軟骨覆蓋,只有舟骨結節和腰的背外側部有骨質裸露,滋養血管由此進入骨內並向四周分支供血。

舟骨骨折的治療視骨折的類型而定:
新鮮無移位的穩定性骨折,通常勿需復位,一般以拇人字管型石膏固定即可。即於腕關節背伸30°、拇指對掌位,石膏遠端至2~5指的掌指關節,拇指則至指間關節,石膏近端至肘關節下方。固定時間依骨折部位不同而異,舟骨結節及其遠端骨折血供較好,需固定6~8周;舟骨腰部和體部骨折,遠側骨折塊血供較差,所需固定時間較長,可能需要固定3個月或更長。

Herbert釘固定Herbert釘固定

新鮮不穩定性骨折,即骨折有側方和成角移位者,應首先採用手法復位。在縱向對抗牽引下,用手指按壓骨折遠、近端使之復位。套用長臂拇人字管型石膏固定,石膏管型的近端延伸至肘關節上方,以便更好地限制肘部及前臂的活動,減少小關節韌帶的張力。固定6周后可更換短臂管型石膏繼續固定直至骨折癒合。對於難以維持其位置穩定者,可考慮手法復位後閉合穿針做內固定,再予以管型石膏固定。對閉合復位失敗者,可行切開復位內固定。但在術中應儘量減少剝離對骨折端血供的進一步破壞。內固定的方法很多,Herbert釘較為常用。對陳舊性舟骨骨折、延遲癒合或不癒合者,可行植骨術。

疾病預後

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創傷是腕舟骨骨折防治的關鍵。
術後醫囑對其預後至關重要。應把功能鍛鍊的時間和方式,應當避免和禁止的活動等詳細地告訴患者,不同患者有著不同的性格和心理因素,無所顧及地莽動和過分嬌氣地拒動,都有違醫理,預後難測。只有在醫生指導下正確鍛鍊,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併發症

有多種,如近側骨折段壞死、骨折不癒合、延遲癒合、背向成角畸形癒合和創傷性腕關節炎等。上述併發症可單獨出現也可並存,治療難度大,遺留症狀重,關節功能恢復差。
近側骨折段壞死:發生率30%~40%。多源於近側1/3骨折,但有時也見於手術之後。X線片可見近側骨折段密度明顯高於遠側骨折段及其他腕骨。如果尚未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可行切開復位、植骨(或游離骨塊移植或肌骨瓣移植)和內固定。經此處理後壞死骨段可望重新建立血液循環,與遠側骨折段癒合。有創傷性關節炎者,可行近排腕骨切除、關節融合等手術。
骨折不癒合:原因較多。診治延誤、骨折移位、骨內外血管損傷等均可導致骨折不癒合。臨床所見不癒合,大多為診治延誤所致。統計骨折不癒合率很難做到準確無誤,因為許多病人症狀輕微,不曾到醫院診治,無法進行統計。
骨折不癒合可致腕關節橈側疼痛、運動受限和握力下降。X線片檢查可見骨折間隙加寬、斷端硬化、附近骨質囊性變、骨折背向成角移位及腕關節背伸不穩定。骨折斷端可有假關節活動,遠、近側骨折段對應關係隨關節運動而隨時改變。晚期可出現創傷性關節炎。需要注意的是,關節損傷程度與臨床表現不平行。損傷嚴重者,症狀未必明顯;症狀突出者,未必損傷嚴重。骨折穩定又無關節炎者,儘管存在硬化和囊性變,但常沒有或者只有輕微的臨床症狀,不一定立即治療。但應向病人闡明,不癒合最終會導致創傷性關節炎,時間早晚與關節使用程度有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