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象

舞象

“舞象”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男子的15-20歲,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另一種是中國的一種民間風俗。

成童

生日慶祝生日慶祝

“舞象”是指男子的15-20歲,又是成童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云:‘謂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戰場了。

民間活動

德保縣

舞象舞象

舞象是廣西德保縣等地民間春節遊藝活動。壯族民間視大象為吉祥之物。當地藝人用鐵線和竹片編扎裝裱制大象模型,背上安放一朵紙紮大蓮花,腳下安裝帶輪子的底坐。春節期間,將一對模擬大象披紅掛彩,讓化妝的童男童女分別坐在象背的蓮花上,並由四人打扮成小象跟隨,在管弦樂吹奏的”八音“樂曲聲中沿街遊行,歡慶春節,禱祝豐年。此俗緣於古時嶺南多象,秦朝特在左江流域設定象郡。至明代廣西還設有馴象衛,用象作為生產及運輸工具,有象耕象舞之習尚。象在廣西早已絕跡,象舞則成為壯族的傳統遊藝形式猶存。

紫金縣

舞象是紫金縣獨特的民間舞蹈。此俗源於古時嶺南多象,民間有象耕象舞的習俗。舞象與舞紙馬、舞春牛、舞花船一樣歷史悠久,在紫金縣具有二、三百年歷史。紫金縣龍窩鎮是目前河源市唯一保留的有舞象活動的城鎮。

舞象是龍窩鎮慶祝春節的傳統習俗。製作象的道具內面是竹、木搭架,外麵糊上一層灰布並加於裝飾。有小象和大象兩種。小象約一米高,大象長達2.5米,高1.5米,寬1.2米左右。需二個大人才能舞動,舞象者單人手執舞象道具(小象),邊舞邊唱農事歌。一般一個人提著象就可以歌唱和遊玩。舞象隊一般由30多人組成,2人負責舞象,1人引象,兩個農民打扮的演員扛著鋤頭邊舞邊作農事活動的樣子,有人提花藍,舞花扇,其餘的用“八音”(由鼓、鑼、鈸、鐺、嗩吶、高胡、木魚組成的民間吹打樂藝術)伴奏。舞象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民眾喜聞樂見。

解放前,龍窩鎮村村寨都舞象,有龍窩、蓮塘、樟下、寶洞、茶松、慎田等舞象隊,春節時挨家挨戶進行表演。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挖掘和保護民間藝術,舞象隊不僅在本縣演出,還流行於惠陽、梅州等粵東地區。五十年代,龍窩舞象隊參加汕頭地區“群英會”演出,獲得演出獎,後來又參加惠陽地區文藝匯演。直至1958年“大躍進”後,一些藝人不再進行舞象。時隔20多年,即上世紀八十年代又逐漸興起,一些喜愛舞象的藝人又重新製作了道具舞起象來,使得這一瀕臨絕跡的民俗得以重現。近年來,雖然受商品經濟大潮和文化娛樂多元化的衝擊,藝人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但是通過文化部門的重視和藝人的努力,舞象表演得到延續,龍窩舞象隊多次參加縣民間藝術展演和縣招商活動演出,深受民眾喜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