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象舞


海豐縣以前有四班“瑞象”館,即粵東著名拳師劉阿梅率領的公平鎮西北社合興館、蔡厝圍村名師蔡清玩組織的舞象班、笏口村名師陳雪隆創辦的義和館、東沖寮口村舞象班及香港南少林添師國術會。
舞瑞象(稱神象)是海豐附城鎮笏口村民間融武、舞、樂合一的體育活動,每逢佳節,民間盛事必舞之。據傳清末時,笏口村名師陳雪隆(稱紅蝦仙、),自幼學武,又習醫學,擅長兒科,醫術精湛,遠近聞名。年青時經常出入於深山庵寺,有一晚“夢見一孩童在山坡牧羊時,忽從深山野林跑出一白色龐然大物,孩童驚恐,放去羊群,急跑回家,爺爺聞訊速同孫兒跑來山坡,見一白象在護衛著群羊,老人走近象前,見白象很熟人性,驚叫一聲,此乃神象也!它那種莊嚴持重,自信憨厚,善良可親的情態感動老人家的心。老人向前鞠躬,並撫摸著象腿說道:”神象,神象,能否讓我孫兒騎一騎‘話音剛落,神象前腳一蹲,用鼻子把孩童卷上象背,任其玩耍。老人驚奇不已,高興之餘想把神象留住……“這時夢醒。
自那以後,神象的動態經常在雪隆師腦海浮現,被它那種莊嚴而不悪,自信而不欺,憨厚而善良舉止打動了心。在清末民初期間,由雪隆師在笏口村創辦“義和館”瑞象班,代代相傳至今(技藝還傳教於東沖寮口村)。
舞瑞象從開場見禮、四方尋吃、吃後憩息、飽後回歸、收埸還禮等環節及禮節,基本按舞“白額青面獅”的套路(笏口村先輩原有舞白額青面獅)。但不同是整套動作表現較慢,表演方式有:伸縮拂拭鼻子,搖耳跺腳,仰天長吼等,重點突出瑞象的威嚴、穩重、自信、不相欺、憨厚可愛種種情態,動作必須按各個環節去掌握。其舞瑞象的禮節和配樂與舞“虎獅”基本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