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犀

舞犀

舞犀,中國民俗舞蹈,為玉林地區特色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犀在玉林地區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犀活動中寄託著中國人民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舞獅歷史久遠, 《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舞獅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舞獅的生動描寫。現存舞獅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

基本信息

犀的興起

舞犀 舞犀

玉林地區的犀,應該算是南獅的一種。

玉林地區的古獅子,用玉林地區方言來說應該為“犀”,所以說舞獅子也稱之為“撐犀”。玉林地區五個縣中傳統古獅子已經被粵獅所代替,玉林城區已經很少見到傳說的“犀”。

玉林地區五縣中有所保留而且最為火熱的就是博白縣的“舞犀”。

關於玉林古獅的興起輝煌時候,應該是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中,玉林地區有兩大民系,廣府和客家,此兩大民系中大多都是有著崇拜宗族的思想,也就是在以前舊時代中,往往會聚集很多宗親一起去祭祖,而這時“舞犀”就派上用場了,玉林地區很多宗族的祖墳位於深山老林,而粵獅全身是毛,不能夠進入深山參與祭祖的任務,所以往往就是玉林地區本地的古獅進入深山祭祖。

關於舞犀風俗,多為玉林地區粵人節慶活動,從中體現出玉林地區古代土著和南下漢人的民族大融合,舞犀風俗,影響廣大,以至於客家遷入也入鄉隨俗而進行此種活動 。

犀的特徵

整體來看

犀頭 犀頭

頭部:有一隻大角,大角上有鼻子有眼有嘴巴;

眼睛:眼睛較大,炯炯有神,霸氣十足;

鼻子:像蛤蟆又想龍;

整體:頭部有多種紋飾,有龍紋,有花紋,有鳥紋(會與玉林地區古代西甌族的崇拜有關么?)

身體部位:用布條一層層縫合而成。

註:“犀”一般以紅、黃、綠色為主,黑、白、藍色為輔,各色塊均以白包邊,然而博白縣地區一般稱青色背脊犀身為“犀王”,只有武藝高強,威望的獅隊才有資格舞此犀。

細緻來分

如“舞獅”是從“舞犀”演變而來,犀與獅的造型相似,獅道具上多了個角,是從犀頭上仿來的。獅頭造型古雅圓大,前額寬闊隆起,黑亮有神的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張閉有度的大嘴,稍微顫動的雙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頭頂用彩綢紮成的彩球的映襯,更顯得獅子的威武雄壯,憨態可掬;犀道具的獨角上繪有一仙人坐鎮,長角左右兩側分別有兩個尖刺。民間傳說中的犀本是一種邪惡、兇猛的動物,頭上長滿角刺,經常作惡人間,後來被神仙降服,所以犀頭中間有了這個仙人坐鎮,惡獸才變成瑞獸造福人間;麒麟造型相對複雜,分成頭、尾兩截,中間穿孔,橢圓的身子,肚子中空(預留給表演者操縱),其頭頂也有一獨角,嘴巴張開,內有細緻的牙齒,造型質樸、清新、誇張,突顯出麒麟滑稽風趣、樸實憨厚的性格。它採用了理想化的造型方法,如麒麟道具綜合了多種動物的特徵,正如《毛詩正義》所載:“麟,麋身,馬足,牛尾,黃毛,圓蹄,一角,腳端有肉。”在似是而非之間做到了吉祥瑞嘉的神性表現。擬獸舞道具實質是一種特殊意義上的象徵性藝術

作為吉祥物化身的擬獸舞道具,色彩嚴格按照民間審美觀念,設色規範,色彩熱烈明快、濃重艷麗。如“麒麟”用色多為紅、黃、綠、黑、白等,以紅底繪黃紋形成主色調,再以綠、白作為點綴色,色彩單純、明快、喜慶,既有明度對比,又有色相對比。頭上通常飾水紋和火紋,身體布滿麟片,眼睛為黑色,鬍鬚以及傘形流蘇樣式的尾巴均為紅色,顯示了一種莊重吉祥的喜慶氣氛。“犀”以紅、黃、綠i色為主,黑、白、藍色為輔,各色塊均以白包邊,對比強烈卻又調和,局部描繪秩序化的飾紋,莊重中體現出流暢而靈動的美感。眼珠大而突出,綴以黑、白兩色,整體給人威猛新奇、吉祥喜慶之感。犀頭搭配五彩條紋披身,更顯色彩斑斕,鮮艷奪目。玉林民間藝人劉福林曾說,要使道具舞動起來夠“猛將、企身、醒目、有神”,畫工必定要“惟妙惟肖、活潑對仗”。

裝飾手段

道具的裝飾手法豐富,紋飾講究錯落有致,或平塗,或渲染,或勾畫,設色明麗沉穩。對稱、均衡、重疊、呼應等是常見的裝飾手法,如麒麟,裝飾重在頭部和尾部,多以絲綢、絹緞、絨花、皮毛、彩線、金銀鉑紙、亮片、玻璃珠等材料裝飾,更顯瑞獸憨態可掬、稚氣橫溢的可愛形象。犀道具強調面部裝飾,腮部飾有對稱的抽象渦紋同紋,代表著太陽和光明。獅的前額也常繪有如意祥雲紋樣。這些由點、線、面繪製而成的抽象符號,伴隨著一種潛在的原始意識,附飾在那些變形誇張的實體上,使之蘊存著一種原始藝術的無限野性和張力。

四擬獸舞道具藝術蘊含的文化內涵

擬獸舞道具藝術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它的形成和發展與桂東南的歷史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犀的舞法

民間手藝 民間手藝

玉林地區舞犀頭一共分三個內容,舞單個犀頭的叫“彩扮瑞犀”;舞兩個犀頭的稱為“雙瑞犀”;舞一大兩小犀頭的稱為“太少犀”。每一種形式都有相應八音曲牌伴奏,這些曲牌老鄉們稱之為“牌子”。給舞犀伴奏的牌子就多達上百個,單單是給“太少犀”伴奏的就有十多個曲牌。這些牌子與舞犀頭一起構成了玉林市民間原汁原味的鄉土藝術。

博白舞犀的時候配合鼓法和缽的高低漸進,而各姓氏的鼓法有所不同,各舞犀的步法也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差不多 。

①出山,所謂出山,就是舞犀前的一系列拜神活動,首先要在自己的祖堂上拜祭,然後在華光(多數農村武學祖師),拜祭上香之後就開始舞犀;

②四大向,所謂四大向,就是舞犀首先要對四方位參拜過,方得進行舞犀;

③找青,“青”所謂青就是一中綠色的樹枝等;舞犀要進行四方位的找青;舞法:根據鼓聲的高低漸進而犀進行遠近高低的舞;

④擒青,犀子發現青之後的喜極的一中擒青手段,表演者要舞出犀子的活潑奔放性,而要不斷回頭看有沒有麻雀這類的來搶青,此番很耗體力;

⑤玩青,玩青就是犀對青的各種逗發,配合鼓聲四方位踢過,此番是犀的活潑的舞法,犀子試探性的步法;

⑥啃青,啃青是舞犀子過程中的一種,也是要四方位啃過,最後一步就是把青啃下去;

⑦醉青,醉青表現出犀的不省人事,而鼓聲比較連續性,舞犀之人要舞出犀所謂的醉;

⑧吐青,吐青是犀痛苦吐出的舞法,最後是把青扔出來;

⑨找窩-睡覺-起床,此三個舞法,找窩和找青差不多,睡覺是表現出犀的特徵,要在地上翻滾,起床舞法頗為怪異,從前的舞犀者通常是靠牙齒咬住犀頭爬起,而今已經簡化;

⑩回山,回山和出山一樣。

犀的禁忌

舞犀通常出現在大小婚宴或者拜祭中,春節或者什麼喜遷新居也會出現。

一、舞犀禁見神不參拜

玉林傳統中多神論,每村每屋都有祖堂或者社皇,是每村每屋中的精神支柱,舞獅隊伍經過神壇,一定要參拜,否則視為不懂禮節。

二、舞犀注意避讓

博白地區每村都有獅子隊,而以前人民比較有宗族崇拜的觀念,其他村的犀若是在舞的過程中碰到,會視為挑釁行為,嚴重時導致動武,新時代很少這種事情發生。

三、禁打亂鼓

傳統舞犀,有固定的鼓法,以及鼓花,如果亂打一通,視為兒戲不尊敬先祖之靈,而受到批評。

四、迎接舞犀注意

迎接的時候應當舞低犀,而本村犀應當比來客的低。

五、退時注意

舞犀者在退出祖堂的時候,應當要退出來,不能用尾對著祖堂,而舞犀者還要循循回望。

六、禮讓

舞犀隊如果遇上本姓氏的獅子,或是比自已早來的舞犀隊伍,要拜會三下犀頭,以示禮讓尊重。

舊時代只要要其他村的犀經過本村祖堂的時候都會敲鑼打鼓出去迎接,不管是何等姓氏的獅子隊,如今新時代已經很少這種事情了。

舞犀的蘊含

1 蘊含了桂東南的尚武精神

先秦時代的嶺南土著民族號稱“西甌、駱越”。桂東南境內居住的土著人,正是百越族中的“西甌”(壯族的祖先之一)。據明朝鄺露著《赤雅》載:“肉翅虎,出石抱山,晨伏宵出,其飛也翱,翪常向鬼門關食人,為獞人射殺。”可見古代這裡地處蠻荒,林海浩瀚,瘴癘迷漫,毒蛇猛獸出沒無常。邊緣化的地理位置,丘陵山林的地形,茂密的森林,野獸橫行。土著人及所種的農作物經常受到野獸踐踏,人畜安全也受到威脅。為了保證糧食收成,他們想出以獸趕獸的辦法,模製猛獸面具,然後鳴鑼擂鼓,跳起原始的擬獸舞蹈驅趕野獸,爭取豐收,表現了百越人不甘屈服的大無畏精神。

秦漢以後,大批移民進入嶺南,成為鬱林人的祖先。史料證實,桂東南人的祖先是由原來的土著民族和大量的廣府民系和客家人遷徙而來組成。由於朝代更迭,戰亂紛繁,先人們千里流徙,爬山涉水,辛勤開拓,創立基業,需要頑強不屈的精神和強壯的體魄。當他們定居下來以後,既要辛勤勞作,艱苦創業,又要防禦外人異族分割。因此,尚武學藝,養育陽剛之氣,增強防禦能力,便成為桂東南廣大民眾的共同理念。在秋冬時節,農閒之餘,人們在舞獅舞龍的鑼鼓聲中,學武術,練功夫,更顯英姿。這種精神在桂東南擬獸道具舞的表演中得到體現。俗話說,“武與舞不分家”,舞獅、舞犀、舞龍更是與武術聯繫在一起。這種與武術、舞蹈、雜技融合為一體的擬獸舞藝術表演形式,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增加民眾娛樂,增進族人團結,更體現了桂東南人大智大勇、靈活機智的精神面貌。

2 蘊含了桂東南的民俗信仰文化

桂東南經歷了一個民族文化不斷融合發展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壯族、瑤族和漢族等世居族群在這塊土地上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古駱越、西甌的先民,南遷的漢人,更有明清時期廣府民系和客家民系的大量移民,使這裡呈現了一個多民族同居共鄰和多元文化互滲互融的格局。從擬獸舞道具的種類來看,既有百越族所信奉的動物圖騰,也有中原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吉祥動物,從中可管窺其豐富的民族信仰文化,如土著人崇尚犀、象、鶴、馬鹿、青蛙、蝙蝠、鳥等動物。歷史上嶺南郁洲曾出沒大量的犀牛、大象等動物,象後來經農家豢養馴化,用來耕地、運輸,“象戲”、“竹馬”明顯保留了土著遺風。“鳳”是壯族先民鳥圖騰觀念的折射。壯族創世經詩《布洛駝經詩》記載布洛駝是壯族始祖,是創造天地萬物的創始神,因此壯族人認為自己是鳥的後代。在春節民俗中常有“跳鶴”,傳說跳鶴可免遭瘟疫之害。龍、鳳、獅、麒麟則是中原漢人的吉祥物,“舞獅”、“舞麒麟”、“舞龍”是從南遷的中原漢文化流入,龍、鳳、獅、麒麟等擬獸舞道具正是經過多元文化的不斷融合、豐富和創新,才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獨特造型。

3 蘊含了桂東南的民俗儀式文化

擬獸舞表演在桂東南民俗文化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擬獸舞表演因其喜慶的氣氛、熱烈的情緒、奔放的動作、熱鬧的場面等特點,在桂東南各種民俗儀式活動中參與最多。如春節至元霄節,玉州、博白、陸川、興業皆有舞麒麟出街人村拜年賜福之民俗;博白、亞山等地元宵節的獅龍出遊活動,更增添了傳統節日祥瑞的氛圍。民間的一些喜慶活動,如生日、婚嫁、添丁、新居落成等,也會邀請“擬獸舞”表演隊來助興。此外,桂東南地區有著名目繁多的本土節日,如二月的土地誕、春牛節常有“象舞”(又稱“勾嘴戲”)演出,帶有濃厚的山林民族農耕生產文化色彩。受中原文化影響的一些節日,如社誕拜廟舉行的慶祝活動儀式隆重,氣氛熱鬧。廟會期間常請戲班演戲,吹奏玉林“八音”,更有舞獅舞龍來慶賀,附近各村民眾紛紛前來參加儀式,祭拜神明,祈求美好願望。

擬獸舞道具蘊含著較多的原始意念因素,至今仍是一種地方習俗文化的物象,它以追求精神上的“真”、“美”“善”為內涵,是桂東南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傳承性和積澱,是地方社會人類學研究的活化石,與民俗活動、宗教信仰、地方風情緊密相聯,展現了桂東南地區古老文明的歷史進程,充分反映了桂東南民間的審美情趣。

傳承與發展

還保留著 舞犀的縣大概只有博白縣,玉林地區的舞犀的傳統已經很少,估計過都十來年就滅絕,舊時代舞犀之後還要進行武術表演,刀槍棍法都要學,如今已經很多村都失傳,不免讓人遺憾啊。

在發展粵獅的同時,應當保護自己的民俗才是最重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