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井

舜井

舜井,又名舜泉,位於濟南舜井街中段西側。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收錄。以虞舜掘井出泉的傳說而得名。池呈井形,井口直徑0.5米,石砌井壁,上置塊石雕鑿的圓口作岸,周飾石欄,井內垂鐵鏈,寓“舜井鎖蛟”之意。池西牆壁掛《舜井》黑字銅匾。

古蹟歷史

舜井舜井

舜井的事跡,見於《孟子》等古籍。據載,大舜年幼喪母,後母與弟弟多方迫害他。他們騙大舜淘井,然後落井下石,幸虧井下石壁有溶洞通外,大舜得以逃生。然而大舜也因此發掘出一處甘泉,人們稱之為舜泉,也叫舜井。

舜泉在歷代正史中都有記載,泛稱其在歷山之下,唐代的記載才明確說它在此處。宋代習稱它為舜泉,並由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特作《舜泉詩》,並由蘇軾書寫立碑,成為著名的景觀。舜泉的形狀多次變更,唐代曾在泉上砌成兩個井口,後來僅留一井。現在井口上掛著一條鐵鏈。傳說這是大禹治水時降伏了一條破壞河道的蛟龍,鎖在井內,並說待到鐵樹開花時才釋放它,這一傳說有可能是當年舜廟中的道士們炒作的。

舜井後有院落,稱舜祠,或稱舜廟。由丘處機賜名為“迎祥宮”。有石碑為考。

舜井原在南門大街的舜廟中。舜廟在大街之西,院落寬宏,殿宇巍峨,滿院松柏蒼翠,曾被譽為“松韻南熏”,列入濟南十六景之一。廟內有元代濟南狀元、史學家張起岩撰文書寫,由著名文學家張養浩額的迎祥宮石碑,因是濟南兩大鄉賢合作的珍品,被譽為濟南鎮府之寶。

古蹟介紹

舜井舜井

“舜井街 - 老街老巷”文章介紹:

舜井也叫舜泉,舜井歷史上名氣很大,歐陽修、蘇轍、元好問、曾鞏等文學大名家都曾詩讚。曾鞏贊曰:“山麓歸耕謎故壟,井幹餘汲見飛泉。清涵廣陌能成雨,冷侵平湖別有天。南狩一時成往事,重華千古似當年。更應此水無休歇,餘澤人間世世傳。”

往日的舜井旁還立有“龍虎護法”石碑,供有“聖井龍泉通海淵之神”木牌。街上的舜園過去是舜祠(亦稱舜廟)。舜廟規模宏大,殿堂宏偉,有娥英祠,供有娥皇、女英神像。園內元代至治三年(1323年)所立迎祥宮碑,系張養浩篆額,張起岩撰文並書,碑文記載了自金代興定庚辰年(1220年)至元代至治三年300餘年內,舜祠和迎祥宮的興廢過程。

歷史傳說

現舜井呈井形,井口直徑0.5米,四周繞以石雕欄桿,一根粗壯的鐵鏈栓在欄桿上,寓意“舜井鎖蛟”。關於“舜井鎖蛟”,還一段古老傳說。相傳大舜時代東海有一條“黑蛟”,名叫巫支祁(無支祁)。它朝思慕想要當天下首領,多次找舜提出要求被舜嚴厲拒絕。舜選大禹為首領。巫支祁懷恨在心,要報復舜,除掉禹。舜去世後,巫支祁全力以禹為敵。他令東海魚鱉一起出動發大水,淹沒村莊、淹沒歷山。大禹帶領百姓日夜治水,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把無家可歸的百姓轉移到泰山、興隆山、龍洞山上。大禹懷揣照妖鏡,身帶定海針,手挽降魔鐵索,乘木伐在風浪中與巫支祁搏鬥,他拋出降魔鐵索,把巫支祁打翻在地,並把巫支祁鎖在舜井裡。巫支祁不甘心地瞪著兩隻怪眼問:“什麼時候放我出來?”禹說:“等到鐵樹開花。”

圖

黑蛟飛出:過了若干年代,南山有一壯漢,砍了一擔柴,挑到濟南來賣,順便到舜井看“黑蛟”。他不等放下柴擔,就急忙往井裡瞅,哪知這一瞅壞事了,猛聽得“轟隆隆”、“嘩啦啦”一陣響,一條“大黑蛟”從井裡飛出,搖頭擺尾直向東海飛去。

人們來到舜井時發現,鐵鏈早已不在井內,而是凌亂地堆在了井壁北側,上面滿是污物。

巫支祁怎么會跑呢?原來這個壯漢砍的柴上,不光帶有青青的葉子,還帶著各種顏色的鮮花,扁擔兩頭包著鐵皮,巫支祁認為是“鐵樹開花了”便掙斷鐵索飛出井外,逃回東海。從此人們只看見舜井裡有條鐵索,卻不見“黑蛟”的蹤影。

現舜園內廣植花木,有假山,遊廊,有些房屋經改造經營電器產品。舜井街大小商店林立,主要經營手機、電器、服裝等,晚上有夜市,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商業街。(圖片來自“再說“鎖龍井”.中醫論道的部落格”)

這是談故事傳說,不等於歷史真實。文化很多是傳說。

濟南新72名泉

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說。其實,歷代諸家所記不盡相同。濟南泉水亦不止72處,僅市區就有大小泉池百餘處。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是濟南72泉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他的則“隱居”於濟南轄區內的其他地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