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樓

舉人樓

舉人樓舉人樓,又名陳舉人大院。位於重慶市北碚區蔡家崗鎮蓮花村酢房溝,大院是清朝末期舉人陳介白的兒子陳庚虞為了紀念其父陳介白為官清廉而修建命名的。舉人樓占地約10畝,建築面積960平方米,為上世紀三十年代折衷主義建築形式。陳介白中舉後,曾在貴州梓潼任官,辛亥革命期間,清政府被摧翻後,他罷官返鄉.陳介白回到北碚後,便和兩個兒子在蔡家鄉辦起了學校,開始教書。大院形成別具風格的近代園林藝術建築,同時具有中式和西式的建築風格,兩樓一底共有20間房,每間房裡都設有一個高1米、寬1米的壁爐,天花板上也刻有個各式各樣的白色花紋,保存較完好。

基本信息

建築介紹

背景

舉人樓舉人樓

陳介白,1852年出生,原巴縣蔡家鄉(今北碚蔡家崗鎮)劉家灣人,於1889年(光緒十五年)恩科中舉。陳介白中舉後,曾在貴州梓潼任官,辛亥革命期間,清政府被摧翻後,他罷官返鄉.陳介白回到北碚後,便和兩個兒子在蔡家鄉辦起了學校,開始教書。陳介白這個人樂善好施, 同情百姓,經常與路過的乞丐聊天,還經常把一些米施捨給乞丐。1911年,袁世凱企圖稱帝,讓各縣推舉一人前往省城“共商國是,密授機宜”,以威力迫使支持其君主制,縣人都推他前去,陳介白說:“吾雖老無壯,不能為新莽陳頌功德。”堅拒不肯行。此後,陳介白一直在家鄉的陳家祠堂設館教學,長達20餘年。

陳庚虞曾為巴縣團練局局長,1933年他專門請了外國設計師親自到北碚設計和修建了舉人樓,此樓於1936年竣工。然而僅僅一年之後,年高84歲的陳介白病逝。

建築風格

舉人樓占地約10畝,建築面積960平方米,為上世紀三十年代折衷主義建築形式。480平方米的歇山式屋頂穿斗式磚木結構連排樓閣,八字朝門構築精美,柱頭上雕刻著各式各樣的花紋。大院形成別具風格的近代園林藝術建築,同時具有中式和西式的建築風格,兩樓一底共有20間房,每間房裡都設有一個高1米、寬1米的壁爐,天花板上也刻有個各式各樣的白色花紋,保存較完好。院內有一個四合院和一棟兩樓一底的樓房,周邊桂花、黃桷蘭、古榕、銀杏等眾多古樹名木綠樹成蔭。

建築歷史

近代

解放初期,陳介白另一子陳謹懷將舉人樓捐給人民政府,該樓曾辦過樂一中學。1957年至1963年為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分院。1966年至1980年被208地質隊購用擱置設備。此後國營845廠購買作為廠汽車隊停車場。

最近新聞

2006年修的中環快速幹道本要經過舉人樓。蔡家組團管委會相關部門到舉人樓考察研究後,感覺該樓具有較大的文物價值。為完整保護舉人樓,決定讓施工單位將公路向北移動80米,為此搬遷一個鄉鎮企業,同時也將整個蔡家組團的規划進行調整,此舉讓投資多花了四千萬元。北碚蔡家組團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透露,“舉人樓”不但不會拆遷,反而還會就地打造一座占地面積10餘畝的文化主題公園,“儘管為保‘舉人樓’要多投入4000多萬元,但留住了城市的文脈”。北碚區文廣新局擬投資350萬元將該樓修復,改建成巴渝民俗文化博物院, 2010年正式啟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