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文石橋

興文石橋

興文橋位於廣東省高州市區南關街,又名南橋。處於城西南兩水之沖,是過去郡城溝通西部的必經之路。它與南宮嶺的庵、廟等建築群緊密相聯,構成一個統一的古建築整體。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和戰略地位,向為府署官員所重視,石城太僕卿龍大維為橋作記。

位置

興文石橋興文石橋
興文石橋位於高州市潘區南關街與南宮嶺之間,拱跨高城第一河。

描述

原為木橋,明代崇禎五年(1632),當地舉人卓錫、蔣國紳倡捐甃石,並與振興郡城文風盛事聯繫起來,稱所捐之石為興文石,用興文石所建的石橋便稱興文橋。興文橋於清代重修。因橋位於城南,故又稱南橋。原橋頭旁邊有石碑一塊,上刻“太平通津”四字,因此也稱太平橋。興文橋長 14.8 米,寬 4.5 米,高 7.25 米,三拱兩墩,墩為棱形,石條迭砌,橋面底部用青磚鋪迭,上部再用花崗岩石條排鋪。橋邊欄桿用花崗岩石條鑲嵌,結構嚴謹,堅牢美觀。該橋是高州府治衙使往來的南門通道,也是高州城關的護衛場所,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和戰略地位,向為府署官員所重視,石城太僕卿龍大維為橋作記。自清代乾隆重修以後,至今仍堅固完好,雖歷三百六十餘載,仍任由車馳人住,勝負重荷,因此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也是高州地區唯一保留完整的明代石條橋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