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頭村[廣東省普寧市下轄行政村]

石橋頭村[廣東省普寧市下轄行政村]

石橋頭,原名“橋頭”,潮汕楊姓村落,位於廣東省普寧市東部,潮汕平原西緣。開基祖楊庸道原籍中州(今河南洛陽至陝西華陰一帶),元末明初福建莆田人楊庸道攜妻、子遷此創村時在村東架一木橋,並將遷居地取名曰“橋頭村”,後因木橋改建為石橋,故改用今名。而今“橋頭”一詞在村內特指石橋頭中心集貿市場。 從楊庸道父子四人在湯溪之東開基創建橋頭村的時間算起(明朝宣德元年,即公元1426年),石橋頭已有591年歷史。然而,楊氏並非第一批入主該村的移民,早在楊庸道遷此開基之前便已有洪、葉、何、李、韓、黃等十餘姓棲息於湯溪之西。 舊時石橋頭以練江第一支流湯溪為界分石光(即東鄉,屬潮陽縣)、石明(即西鄉,屬普寧縣)兩大鄉,1950年6月兩鄉合併並交由潮陽縣管轄,後又於1958年5月改由普寧縣管轄,現隸屬廣東省普寧市軍埠鎮。

基本信息

氏族遷徙

石橋頭潮汕民居 古樸典雅 石橋頭潮汕民居 古樸典雅

宋末元初,石橋頭先祖為避戰亂,從福建省莆田縣涵江鄉頂鋪豆芽巷祖居地南遷入廣東;1366年,即元至正二十六年,石橋頭開基祖楊庸道出生於攀桂坊;後隨父兄舉家遷至潮州府豐順縣湯坑大山背定居創業;1412年,即明永樂十年,楊庸道攜夫人李氏及6個兒子(女兒多少未見記載)南下至海豐縣龍溪都龍江之西(今惠來葵潭一帶)定居。

建制沿革

石橋頭村的地理位置 石橋頭村的地理位置

1426年,即明朝宣德元年,年屆花甲的楊庸道攜長、次、季三子(均已成家)離開躬耕了達14年之久的龍溪都,北遷至潮陽縣新興鄉洋烏都湯溪之東〔即今普寧市石橋頭。天忠庵前〕墾荒種植,開基創村。創村時楊家在村東架有一木橋,故將遷居地取名曰“橋頭村”,後因木橋改建為石橋,故改用今名。是時已有洪、葉、何、李、韓、黃等十餘姓入住於今石橋頭湯溪之西,後經地師指點,楊氏一家始移至三龍會局之地〔即今石橋頭古寨內〕平整荒埔,重新結廬定居。此後百餘年,其它姓氏漸徒他處,該地始獨楊氏一姓;

1563年2月20日,即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明朝廷批准析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黃坑三都置普寧縣,屬潮州府,“普寧”一名可能取自“普遍寧謐”或“莆田安寧寧謐”之意(莆諧音“普”,多數普寧人為莆田人之後),地處“洋烏都”與“< 氵戎>水都”交界的石橋頭村在列。

村容村貌 村容村貌

1564年,即明嘉靖四十三年,普寧縣改名普安縣(萬曆十年,復名普寧縣),石橋頭屬 普安縣洋烏都管轄;

1564年3、4月間,即嘉靖四十三年三月,潮州府總兵俞大猷率領6萬官兵 ,與入侵普寧的2萬名倭寇血戰於普寧縣< 氵戎>水都神山溝(今軍埠鎮神山溝村),石橋頭屬駐軍營地之一;

1582年,即萬曆十年,普安縣的洋烏、< 氵戎>水兩都復歸潮陽縣,石橋頭村在列;

湯溪虹影【於2014年被拆】 湯溪虹影【於2014年被拆】

1732年,即清雍正十年,潮陽縣<氵戎>水都170條村、貴山都西部93條村及洋烏都尾段45條村劃歸普寧縣。石橋頭屬潮陽縣洋烏都。同年,因行政區劃變革後,潮普兩縣皆有洋烏、貴山兩都,為避免地名互混,潮州知府周碩勛請改普之貴山為桂江都、洋烏為鐵山都。 石橋頭村仍隸屬潮陽縣洋烏都;

而後的200餘年裡,石橋頭曾以湯溪為界分石橋頭東鄉( 石光,即今石橋頭東村)和石橋頭西鄉( 石明,即今石橋頭中、西村), 潮普邊界分分合合近百年間,石橋頭多數時間屬潮陽縣管轄

1950年6月,劃普寧縣石橋頭西鄉(即“石明”)歸潮陽縣陳店區,石橋頭東、西兩鄉同屬潮陽縣管轄;

石橋頭 長橋臥波 石橋頭 長橋臥波

1956年12月,潮陽縣撤銷區建制,改設3鎮44鄉(3鎮即棉城鎮、海門鎮、達濠鎮),石橋頭鄉與陳店鄉、司馬浦鄉同為潮陽縣44鄉之一;

1957年11月,潮陽縣內部重新調整為3鎮27鄉,石橋頭鄉併入大長隴鄉;

1958年5月,劃大長隴鄉(除汕柄村)歸普寧縣,石橋頭鄉在列;同年,改大長隴鄉為軍埠鄉,鄉政府設在軍埠村,石橋頭、大長隴等均屬軍埠鄉管轄;不久,軍埠鄉併入占隴公社;

1962年,從占隴公社析出軍埠片區設立軍埠公社,石橋頭屬軍埠公社;

古寨.石橋頭古建築 古寨.石橋頭古建築

1983年,改軍埠公社為軍埠區,轄內區劃不變;

1986年,改軍埠區為軍埠鎮,轄內區劃不變;

近20年來有過多次關於軍埠鎮行政中心前往石橋頭村或將石橋頭析出、分拆軍埠鎮的提議,但均無實質性進展。

行政區劃

下分石東、石中和石西三個片區,片區之下又有若干小區。

地理環境

石橋頭街道圖 石橋頭街道圖

石橋頭,著名僑鄉,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南部,普寧市區往東13公里處,其東接陳店鎮(屬汕頭市潮南區),西連占隴鎮,北近南徑鎮,南連軍埠鎮的蓮壇村、何厝圍村。面積約5.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000餘畝(1998年)。2013年底有戶籍人口2.5餘萬,另有常年回鄉過節、且已落戶外地者約1.3萬人,合計籍貫人口累計近4萬,除此之外,還有近5萬祖籍石橋頭的庸道系子孫散居於世界各地,其中由庸道系子孫開基創建的村落有10餘座。石橋頭村現隸屬普寧市軍埠鎮,中心坐標(古寨寨門)為:北緯23°16′39″,東經116°17′16″。

環境污染:

轄區 石東、石中、石西三個片區 另擁有石港山山區(位於占隴鎮)和打鼓潭山山林管 理(位於大南山街道辦和下架山鎮)的實際管理權。
經緯度 北緯23°16′17″-23°17′7″ 東經116°17′5″-116°18′2″
平均海拔8米
祖訓1博學慎思,明辨篤行;尊師重教,崇文尚武
祖訓2衣錦還鄉,捐資奉獻;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石橋頭村無論從人口、村人成就、庸道系子孫影響力等方面來說都屬潮汕大村,

石橋頭街景 石橋頭街景

該村曾與大長隴、橫溪、深溪等大村並稱“(潮汕平原)十八鄉”(疑指民間氏族勢力),亦曾於貴嶼、南陽、司馬浦、大布、陳店、大長隴等同列潮陽縣(即今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四十四鄉;石橋頭現為中國大陸戶籍人口規模第二大管區。

基礎設施

設施概況

公園 圖書館
文化廣場 似乎有 醫院
老人活動中心 祠堂借用 文化館
科技館 藝術館
體育中心 劇院
高級中學初級中學1所
國小3所幼稚園2間
村史館污水及垃圾處理廠

教學設施

•幼稚園:多所,均系私立性質;

•國小:

石東國小:即“石橋頭第一國小”,該校分”航空廠校區“和”石東國小校分教處“(已停辦),總校前身為“汕頭航空廠”(主要負責生產航空飛機專用商品)。80年代中期,該村收回航空廠產權後將其改建為國小,並在華僑及村東先賢的全力支持下分別於1993年和2001年先後進行兩次修建、擴建。石東國小曾被評為普寧十佳校園。

地址:石橋頭管區石東村石浮路東側

石中國小:即“石橋頭庸道學校”,該校分”新校區“和”振中國小分教處“(已停辦),新校區於2003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建校資金來自華僑及石橋頭全村鄉賢。

地址:石橋頭管區石中村橋頭路(即市場路)東側

石西國小:即“石橋頭華僑學校“,該校分”僑校“和“遜敏國小分教處”(已停辦),該校於1997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建校資金主要來自華僑。

學校地址:石橋頭管區石西村石軍路(即”四知路“)東側

1.

石東國小:即“石橋頭第一國小”,該校分”航空廠校區“和”石東國小校分教處“(已停辦),總校前身為“汕頭航空廠”(主要負責生產航空飛機專用商品)。80年代中期,該村收回航空廠產權後將其改建為國小,並在華僑及村東先賢的全力支持下分別於1993年和2001年先後進行兩次修建、擴建。石東國小曾被評為普寧十佳校園。

地址:石橋頭管區石東村石浮路東側

2.

石中國小:即“石橋頭庸道學校”,該校分”新校區“和”振中國小分教處“(已停辦),新校區於2003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建校資金來自華僑及石橋頭全村鄉賢。

地址:石橋頭管區石中村橋頭路(即市場路)東側

3.

石西國小:即“石橋頭華僑學校“,該校分”僑校“和“遜敏國小分教處”(已停辦),該校於1997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建校資金主要來自華僑。

學校地址:石橋頭管區石西村石軍路(即”四知路“)東側

光榮的革命傳統 光榮的革命傳統
石橋頭的教育設施 石橋頭的教育設施

•中學:

石橋頭初級中學:又名”總校“,該校前身為國小性質,上世紀80年代初始改中學,並進行重建,學校由原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題字,華僑及全村鄉賢捐建,其中村東白靈庵一老僧更是將其畢生的積蓄拿出來支持該校建設。

庸道中學(待建):石橋頭中學上一次重建還是30多年前的事情,管理和基礎設施等各方面嚴重滯後,本村成績中等以上學生基本到流沙(普寧市區)、汕頭的私立學校或鄰村的蓮壇中學、占隴中學、興文中學、橋柱中學等公辦學校就讀。

1.

石橋頭初級中學:又名”總校“,該校前身為國小性質,上世紀80年代初始改中學,並進行重建,學校由原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題字,華僑及全村鄉賢捐建,其中村東白靈庵一老僧更是將其畢生的積蓄拿出來支持該校建設。

2.

庸道中學(待建):石橋頭中學上一次重建還是30多年前的事情,管理和基礎設施等各方面嚴重滯後,本村成績中等以上學生基本到流沙(普寧市區)、汕頭的私立學校或鄰村的蓮壇中學、占隴中學、興文中學、橋柱中學等公辦學校就讀。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石橋頭中學”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石橋頭中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石橋頭村的文教水平曾一度領先周邊大村,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石橋頭的基礎設施便因缺乏運維和投入不足而問題頻仍,其中以基礎教育問題最是凸顯,石橋頭中學原是普寧市先進中學,但由於經久未修、也未重建,其教學成績於1995年開始走下坡路,並於2000年左右淪為全市中考成績最差的初級中學,自那時起,該校的管理、師資和硬體設施等方面便長期處於劣勢地位,近18年來, 石橋頭多數適齡入讀學生基本選擇交擇校費到外地上學,而其他學生則只好將學業荒廢於該校並有多人中途輟學。

在注重素質教育的現代社會裡,沒有一定學力的人勢必為時代所淘汰,而今擺在石橋頭人面前的事實是:石橋頭庸道系子孫的競爭力已遠遠落後於鄰村橋柱,相比於人才濟濟的橋柱,石橋頭這座古村幾可謂黯淡無光,為解決石橋頭髮展後勁不足這一突出問題,石橋頭理事會曾多次討論重修或重建中學有關事宜,但結果都不了了之。近兩年石橋頭中學的中考成績雖漸有起色,但該校的軟硬體設施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百年樹人,教育為本,該村的復興之路任重道遠。

石橋頭中學方圓5公里以內共有6所國中(普寧市轄區域),各校2014年中考上重點線(普寧二中)人數如下:

石橋頭中學 12人

大長隴中學 36人

石橋頭庸道公學校的塑膠跑道 石橋頭庸道公學校的塑膠跑道

占 隴 中 學 71人

蓮 壇 中 學>50人

橋 柱 中 學>55人

興 文 中 學>50人

隴 頭 中 學>35人

下 寨 中 學>30人

橋柱偉群中學 未知

1.

橋柱偉群中學 未知

石橋頭村尚無高級中學

石橋頭教育基金會

據悉,2013年初,該村鄉賢曾捐資一千餘萬成立 石橋頭教育基金會(存疑,村委會和多位貧困生均反應並不知情) ,往後每年還將不斷為該基金會注資,在經濟上有困難或學習優異的石橋頭庸道系子孫將獲得該基金會的資金支持(詳情可向諮詢村委會)。

石橋頭教育基金會基本信息
註冊名 石橋頭慈善基金會
成立時間 2013年1月
基金會地址 廣東省普寧市軍埠鎮石橋頭村委會二樓201
登記證號 粵基證字第0288號
發起人(法人) 楊錫波
註冊原始基金 200萬人民幣
累計接受捐款 有待更新
捐款人名單 有待更新
受幫扶對象 有待更新
備註 據說:經濟困難的石橋頭籍學子可向基金會申請助學金,成績優異的石橋頭籍學子可獲獎學金。考上普通全日制高校的庸道系子孫將獲得該基金會的“勵志獎學金”。

社會問題

該村有四大“心頭病”,概括起來就是“污地治教”。

污,即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因無三廢(廢水廢氣廢渣)處理設施,該村選擇將所有的生產生活垃圾堆砌在河畔,致使垃圾中的毒素滲入土壤和地下水,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該村湯溪(練江第一大支流)的污染程度已接近最高的V類,其他水道也差不多是這一層級,此外,退耕建房和濫砍濫伐導致植被不斷萎縮,其綠化率已由1995年的75%下降到2016年的10%,空氣氧量因此嚴重下滑,在空氣和水土遭受嚴重污染的情況下、參差不齊的高樓又阻礙了空氣流通,這無異於把村民關在了生化實驗室里。除以上個性化現象外,社會上日益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正在毒害人體,假冒偽劣商品在缺乏管理的石橋頭市場上橫行,在以上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石橋頭村的人均壽命比20年前下降了3歲左右,不少中年人甚至青年人得起了老年人的病,惡性疾病正日漸年輕化。

地:該村私有土地分配不均,大部分房頭早在二十年前便已按家庭人數將農田轉為宅基地,而個別房頭則因各種原因至今都未能分得土地,這無形中加大了該村貧富差距,這一情況再東村尤為凸顯,如早早便獲得宅基地的三房(即該村二世祖之第三房後代)各原生產分隊早在二十年前便已在分得的土地上建起樓房,而二房各分隊則因利益問題一直分不到土地,數十年過去了,當年還在襁褓之中的嬰兒都已長大,在娶妻成家的現實面前,原有的祖屋已遠遠不能滿足80後、90後“自立門戶”的要求,日漸尖銳的人地矛盾在東村二房內部轉化成了各類畸形現象:部分在外經商成功的二房子嗣選擇了離開家鄉,極端者甚至放言不再歸來;部分工薪家庭只好讓老人住進大廳或到處借住;而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則憑藉多年積蓄將自家那金碧輝煌的潮式民居(祖屋)推倒並建成3-12層的高樓,這無疑打破了“厝間不築樓”的祖傳規矩,此一風氣亘古未有,在潮汕地區也屬僅見,有些人為了面子甚至以“有本事你也建那么高,隨你建”為藉口相互攀高,厝間建樓不但煞風景,而且會破壞該地文脈、風水,致使被阻擋的房厝無風無氣無光景,甚至連排水排污都遇上問題,有些民居的花草甚至因此萎敗,更別說會對人體帶來什麼影響了。其實,潮汕建築之一磚一瓦一門窗皆不可隨意廢棄或添置,其選築極為考究,看似著風水之意,實則通天地之理,該村對這些被稱為“潮汕厝 皇宮起”的漢家建築的破壞可謂史無前例,更可悲的是當地人也不曉得在高樓中融入傳統文化、更不願意去考慮他人的感受,金錢和人地矛盾已讓人失去理智,有關文脈、風水文化之類的東西被迫丟失始終不是一件好事,但這件壞事卻正在該地愈演愈烈。

治:搶劫、盜竊等案件頻發,該村位於汕普交界且地處軍埠鎮最北部(鎮政府居最南部),歷來不受政府重視。加之文教水平日益下降、無業中青年染毒、外來人口多、賭博成風、監管不力以及本村青年精英外流、留守本村者多是老幼婦女等原因,治安形勢較為嚴峻,隱患極大。

教:石橋頭的教育可用潮州話“浪面”來形容,對比同為潮汕名鄉的鄰村橋柱(現屬占隴鎮,分為西樓、新寮、杉鋪、四德、舊地、埔柵、洪厝寨七村):橋柱的“有錢人”數量尚不及石橋頭的一個零頭,但這並不重要,因為橋柱人深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一祖訓,他們團結奮鬥,先後在該村建起了兩所中學:每年橋柱鄉考上市重點中學的人數均居全市前20名,在普寧市的農村中學裡位居前二,其獎學勵學機制亦相當完善:以中考和高考為例:橋柱鄉中考考上市重點者每人獎500元、市50名內則獎2000元、市狀元則至少獎勵10000元(1999年-2009年的11年間,普寧市中考狀元有3位出自橋柱中學!註:普寧市每年共有近80所國中參加中考),高考獎勵方面:2001年,橋柱鄉鐵鋒教育基金會(鐵峰即橋柱鄉的開基祖,橋中校歌的首句便是“鐵峰蒼翠,練江水長”,意蘊深刻)便已規定:凡本村學子考上大學者每人獎勵3000元、本科以上者每人獎勵8000元、重點線以上則獎勵1~2萬元,考上清華北大者則獎勵5~10萬,而對省狀元的獎勵則可謂豪擲重金(2004年橋柱鄉曾出過省總分第一名兼語文單科狀元陳潔)。反觀所謂的超級大村石橋頭則似“巨人”里的侏儒,所謂的人才輩出、富得流油在外人看來已不過是一浪得虛名的頭銜,文教落後從某種程度上已成了該村的標籤。

1.

污,即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

2.

地:該村私有土地分配不均,大部分房頭早在二十年前便已按家庭人數將農田轉為宅基地,而個別房頭則因各種原因至今都未能分得土地

3.

治:搶劫、盜竊等案件頻發

4.

教:石橋頭的教育可用潮州話“浪面”來形容

•其他問題:石橋頭人好甜食,本地特產多為糖料,然而過分甜膩的食物會影響人的生長,尤其是阻礙鈣的吸收、影響骨骼發育進而導致身高發育不足。

事實上,石橋頭鄉在教育等各方面也曾獨領風騷,而今卻落入深淵,這著實令外人感到不可思議, 半仙有云:”重振祖上榮光者百代流芳”,石橋頭人的輝煌與夢想需籍各位鄉賢共同付諸行動來鑄就,凡為石橋頭的文教等領域做出貢獻者必當流芳百世。

鄉間古話

在潮汕平原地區曾流傳著“高僧雲遊”、“虱母仙”、“水猴”、“蛇精”、“楊文廣”等或有關神魔、或有關歷史英雄的傳說,然而那些因年代久遠而難以考證。

石橋頭2014年街道圖/曦玥工作室供 可訂製 石橋頭2014年街道圖/曦玥工作室供 可訂製

近一個世紀以來,關於石橋頭的趣聞倒是不少,然而或許因改革開放百姓忙於奔波生計而日漸淹沒於歲月之中,故依舊鮮有人聽聞,以下是收集於當地的兩則傳說:

一、傳聞80年代中後期,曾有一熱氣球從台灣海峽一路飄飛到石橋頭境內,後於該村的湯溪邊墜落;

二、傳聞丁卯年間(許是1987年),有一雲遊四海的僧人路經該村,得村東一鄉賢款待,高僧在臨走時,曾留下一席話:“石頭村(指“石橋頭”)看似百廢待興,然日後發展必有四難,自此往後數十年內若未能消除,則後世必有大患。”哪四患,即“分地不均,教育不行,青林不見,淨水不復。進而‘無久變臭”,後有人請半仙將高僧的話譯為以下四句:

堂內有私心 房田無從分 窮富兩重天 房祖草生墳

鄉間無鴻儒 庠序久不修 秀不若小鄰 先聖心頭秋

堤上有刀斧 青林變荒壩 十里無蒼翠 生機何處掛

村中無淨色 水道臭熏天 人畜無所適 神佛駕雲遷

1.

堂內有私心 房田無從分 窮富兩重天 房祖草生墳

2.

鄉間無鴻儒 庠序久不修 秀不若小鄰 先聖心頭秋

3.

堤上有刀斧 青林變荒壩 十里無蒼翠 生機何處掛

4.

村中無淨色 水道臭熏天 人畜無所適 神佛駕雲遷

氏族繁衍

綜述

石橋頭老鄉 石橋頭老鄉

元末明初,楊庸道攜長、次、季三子紮根今石橋頭,而其夫人則攜四、五、六子耕守惠來,庸道系世代繁衍,子孫綿延,其中又以石橋頭係為盛。

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多,在地少人多的事實面前,許多石橋頭人只好選擇背井離鄉,出外闖蕩。闖南洋、走港澳、乘改革開放春風劈波斬浪正是石橋頭人對潮汕“紅頭船精神”的有力闡釋。500多年間,庸道系子孫已遍布東亞、東南亞為主的世界各國。其中分布上萬人的城市有普寧市,上千的則有汕頭、深圳、廣州、香港、新加坡、檳城、曼谷、揭陽(含惠來縣)、汕尾、廣西等地。此外,上海、北京、台北、廈門、蘇州、惠州、東莞、泉州、巴黎等城市也有上百之眾。

慎終追遠,不忘先人,石橋頭現建有祠堂近30座,此外,石橋頭鄉賢還積極籌集資金、發動人力收集資料編纂本村族譜,其中數楊瑞棠先生主編、原國家主席楊尚昆題字的《楊氏大宗譜》內容最為充實(資料不全,有些房頭的內容並未錄入,但已是至今較為全面的一本)。

石橋頭楊氏分支

洋新村:在汕頭市潮南區陳店鎮北部,明初開基

大陂村:在汕頭市潮南區紅場鎮西北。開基祖楊纘朝,為庸道公嫡孫

棉城南關外:在汕頭市潮陽區城南街道辦事處,開基祖楊樂叟,庸道公7世孫

東林村:在陸豐市甲東鎮東林村,開基祖楊懷素,庸道公9世孫,明天啟元年(1621)移入

石橋頭民居 石橋頭民居

棉湖仕合:在揭西縣棉湖鎮,開基祖楊顯威,庸道公11世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移入,因經商商號“仕合”,所以被稱為“仕合楊”

長埔村:在惠來縣葵潭鎮西北,開基祖楊舜甫,為庸道公11世孫,於康熙三年(1664)從尖厝坑移入

杉招竹村:在海豐縣梅隴鎮,開基祖楊肇利,庸道公12世孫

東洲坑:在汕尾市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東洲街道辦事處,開基祖楊明仁,庸道公14世孫

潮陽梅花大溝、曠園、惠來盧園、惠來東門:開基祖為庸道公15世孫楊崇德等兄弟5人

惠來隆江等地:開基祖為庸道公16世孫楊紹洋

本村祖祠錄

楊氏宗祠(即松軒祖祠,<開基三世祖,屬二房“前門樓”>,曰觀德堂,位於古寨, 一世開基祖供奉處

敦明祖祠(即三房祖祠,<開基二世祖,屬三房>,曰振德堂,位於古寨)

裕前祖祠(即裕祖房祠,<開基三世祖,屬大房“前廳”>,位於古寨)

石橋頭祖祠家廟 石橋頭祖祠家廟

西湖祖祠(即湖祖祠,<開基三世祖,屬大房“後廳”>,位於古寨)

楊氏衷祖祠【樹德堂】(即誠衷祖祠,<開基三世祖,屬二房“後門樓”>,位於古寨)

楊氏衷祖祠【修德堂】(即誠衷祖祠,<開基三世祖,屬二房“後門樓”>,位於上東社)

松軒公室(位於古寨前井)

松玉公室(曰篤蔫堂,位於古寨西門側)

建瓴公室(位於下寨仔)

東陽公室(即清華廳,位於古寨)

耿初祖祠(曰中和堂,位於四知門大道西)

楊氏業祖祠(曰承啟堂,位於東路仔北)

明弼祖祠(即巨萬公楊氏祖祠,曰垂成堂,位於西畔壇)

殿升祖祠(即升祖房祠,曰進德堂,位於古寨)

耀昆祖祠(曰世德堂,位於後園河溝南畔)

之江祖祠(即江祖祠,位於古寨)

受祖公室(即之受公室,位於後園)

楊氏廣祖祠(即寬廣祖祠,曰敦厚堂,位於上東社)

振輝祖祠(俗稱六房祖祠,位於古寨)

可吉祖祠(位於橋頭)

楊氏忠祖祠(可吉祖祠,約禮樂堂,位於橋頭)

崗房祖祠(即欽崗祖祠,約明德堂,位於下西社)

朝發祖祠(位於古寨)

光文祖祠(即文祖祠,曰燕貽堂,為於後園)

德馨祖祠(曰明德堂,位於上西社四知門大道東)

紹禮祖祠(即禮祖房祠,曰德星堂,為於頂新厝)

玉成公室(即玉祖公室,位於下東社)

瑞祖房祠(即呈瑞祖祠,曰錫祉堂,俗稱老祠,位於下新厝)

呈瑞祖祠(曰承志堂,俗稱新祠,位於下新厝)

呈祥祖祠(即祥祖祖祠,位於頂西社)

呈輝祖祠(即隆盛祖祠,位於石西)

德耀祖祠(即楊氏祖祠,位於頂西社)

熙相祖祠(即相祖家祠,即乘德堂,位於上東社)

奕碌祖祠(位於上東社)

祖叔祠堂(屬二房“前門樓”,位於下東社)

部分古聯

(一)

庸祖賢明,為知天命,追亂世求安,創立石橋頭鄉,士農工商,維業維新,風月多情堪賞覽,三五萬裔孫,同瞻東海日;

道公慧靈,林泉智士,非有治之能,弘揚四德傳訓,仁義道德,禮信禮忠,琴樽可樂且追尋,十八仟遊子,常言桑梓風。

(二)

關西衍族,經綸蓋世推三相;弘農發祥,清白傳家守四知

(三)

庸和儒宗,啟關西訓蒙,縱游千餘,桃李芳菲滿天下

道南理學,開海渲鄒魯,澤被閩粵,承繼書香貫古今

(四)

敦宗睦族,繼往開來留芳遠;崇德象賢,克昌厥後世澤長

輩序表

以下兩表分別為“石橋頭輩序表”和“全國楊氏輩序表”

古寨 部分祠堂 古寨 部分祠堂

其中石橋頭輩序表以本村開基祖楊庸道為第一世,其對應全國輩序表的第八十三世,以 此類推,如本村第23世(“偉”字輩)則對應全國第106世(“詩‘字輩),庸道系至少已繁衍至第25代(即“志”字輩),對應全國第108世。

石橋頭第十二世~第五十九世輩序表:

第12世~第19世:啟、國、應、開;天、上、大、和

第20世~第27世:宜、形、欣、 ;世、志、登、科

第28世~第35世:克、振、倫、常;仁、義、忠、廉

第36世~第43世:詩、書、禮、樂;毓、秀、培、賢

第44世~第51世:文、明、昌、蔚;惟、德、聲、揚

第52世~第59世:承、先、臻、美;四、知、彌、彰

註:輩序中:潮州話“上”的讀音同“上海”之“上”;“大”的讀音同地名“大連市”之“大”!

全國楊氏家族第101世~第200世

101世~110世:治,家,緒,成,章, ,書,禮,振,興

111世~120世:永,白,宣,隆,盛,忠,孝,能,連,根

121世~130世:祖,訓,紹,晉,得,金,玉,愛,琪,真

131世~140世:漢,承,昌,榮,茂,富,厚,勛,贊,明

141世~150世:錦,繡,世,有,福,開,遠,繼,輔,政

151世~160世:善,長,達,碧,景,恩,澤,先,應,敬

161世~170世:高,堂,宜,楨,泰,發,衍,枝,葉,青

171世~180世:樹,才,文,煥,啟,同,慶,順,維,新

181世~190世:洪,大,益,廷,乾,崇,雲,尚,瑞,坤

191世~200世:靖,武,定,華,國,光,源,超,萬,春

婚配金訣

潮汕人的基因主體來自古中原漢人,其次是雅利安人(即通常說的白種人),又曾有一老者說:“北人南進,精骨清流,本村男子之婚配原則,不需多看八字,從面相上看,明眸高鼻、冰肌玉骨之女子是為上上選”,由此看來,娶妻擇偶似以雅利安人(即純正白種人)為最佳,然而中國境內雅利安人屬稀缺人種,因此,只能儘可能在中國境內選擇符合條件的婚配對象,就華夏大地看來,西北涼州的女子無疑是婚配首選,即回族、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茲別克、塔塔爾和俄羅斯等民族女子是佳配,除此之外,中國六地三州之女子也算是上選,這九個地方分別是:燕趙中州、齊魯揚州、吳越徽州。燕趙應是河北京津三地;中州則是村人祖地,即河南陝西山西;齊魯指山東,也包括山東人的後代東北人;揚州指蘇北江淮一帶;吳越指蘇南浙北一帶;徽州則是安徽一帶。在此六地三州之外,潮汕本籍人或蜀湘人應多是正統漢人後代,自然也屬上佳選擇(外來抱養者本質上非潮籍人士)。

不過,並非每個地方的漢人都屬“清流”,即正統漢人後代,如客家人多數是華南土著,而哪怕是以上六地三州的女子也有不少蠻族基因,如近年來大量越南人嫁入華北貧困地區,因此,其後代自然已非清流,這一般從樣貌特徵上可以分辨。

交通運輸

概覽

北院惠風 北院惠風

西距廈深高速鐵路普寧站12.5公里;

西離普惠高速公路池尾出入口(連通深汕、普揭、潮惠、汕昆四條高速公路)20公里;

北距潮汕機場約40公里;

東距汕頭港約45公里。

交通幹線

除324國道外,該村現有四知路、新崩溪路等主要街路11條,這些街路里長累計超40公里,和其他基礎設施一樣,這些道路的建設資金全部來自民間。

四知門 四知門

324國道:又稱廣汕公路,呈西北-東南走向,貫穿石橋頭全境(3.3公里),串起石橋頭其他主要幹道。沿此路,從該村集貿市場往西10.6公里可到達市區鐵山蘭城徽、13.6公里到達普寧市政府、395公里(中轉G15瀋海高速公路)到達廣東省政府;往東41.5公里到達汕頭市礐石大橋;51.7公里到達汕頭市政府;

四知大道:又稱軍石路,位於西村,北入口處(連通廣汕公路)有一牌坊,曰“四知門”,由我國知名書法家楊和明先生題字,從該路口向南3.5公里可到達軍埠圩(鎮中心)、4.2公里可進入普寧大道;

糖廠公路:位於東村,向北1.1公里可到達糖廠,並連通占隴、陳店兩鎮的北部村落;

市場路:位於中村,全長1.1公里,向南0.7公里可向西兜轉入四知路、0.75公里可向東連大橋到達東村;

雙橋路:位於西村,全長1.7公里,向北連通田心及橋柱鄉各村,南入口處(連通廣汕公路)叫“橋柱路口”;

石橋頭廣汕公路線 石橋頭廣汕公路線

東涵路:位於東村,全長1.1公里(水泥化部分),以該路為界分出 石東村的“東路片”和“崩涵片”,故得名,該路可向南通往何厝圍村,但由於徵用土地的賠償問題,該路的水泥化目前尚未推進至田園段。

石浮路:位於東村,全長1.3公里,向北到達浮嶼村,並可連通占隴、陳店兩鎮的北部村落;

沿溪東路:又叫新崩溪路,位於東村,全長約4.5公里,可連通何厝圍、樹腳、軍埠、筆架山和大長隴等軍埠各村,該路並未水泥化但沿路樹木卻遭遇嚴重砍伐;

沿溪西路:位於中村,全長1.2公里,走向大致與市場路平行。

汽運公司

貨運公司:清華樓貨運,位於石橋頭東村;

客運公司:糖廠專車,位於石橋頭東村,客運線路:糖廠路——石橋頭——占隴-——流沙。

經濟發展

概述

石橋頭在城鄉分類中屬“村莊”一類(編號220),基礎設施建設長期得不到政府重視,即便如此,石橋頭還是依靠其雄厚的民間資本建起一個個現代化基礎設施平台,其中早期捐款主要來自愛國僑胞: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石橋頭便建起了第一座有線電視台(即 石橋頭有線電視台),90年代初,正值尋呼機業務(即BB call)方興未艾之時,石橋頭企業家便早早地與相關部門合作,在石橋頭東村建起了一座可覆蓋粵東地區的尋呼台—— 廣通尋呼台(又稱粵東通訊)。

工業

石橋頭入圍&quot;中國211座淘寶村名單&quot; 石橋頭入圍&quot;中國211座淘寶村名單&quot;

石橋頭早在70年代末便依靠”三來一補“的出口加工貿易成為普寧縣經濟重地,當時的服裝紡織廠、鋼材加工廠、塑膠花廠、木材加工在石橋頭可謂遍地開花,深入尋常百姓家。而後受周邊發達城鎮影響,石橋頭開始轉向文胸、電器生產加工。而今這兩類產業已成為石橋頭的工業支柱。截至2013年底,該村共有文胸加工生產點300餘處,電器生產企業近20家,不過多數文胸廠本質上是家庭作坊,即住產一體化樓房,安全隱患突出。以上兩類產業基本分布在石橋頭東村糖廠路一帶,文胸生產方面,較出名的大企業有:“俏嬌女”、“馨魅兒”、“巧蘭佳人”、“飄愛”、“益昌”等,電器生產方面,較出名的大企業有如:“源豐電器”、”僑華天線“、”清華樓電器“、”東興電器“等。

2008年該村完成工農業產值15億人民幣,其中工業總產值14.9億元。

本村工業專業化程度較高、集聚效應強,但由於基本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現代化程度低、附加值低、潛力小、時代適應性差,加之專業人才匱乏、管理模式落後、不注重品牌建設和推廣、忽視企業文化營造和維護、廢料污染較嚴重,其發展潛力和空間十分有限。

隨著社會廉價勞動力減少、物價飛漲,這些靠”擠牛奶“求發展的工業已幾成夕陽產業,如何打造”創新能力強、管理先進、技術領先、清潔安全、附加值高、注重品牌效益的朝陽產業已是石橋頭必須面對的發展難題,這對總體文化程度有限的石橋頭人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石橋頭被臨近大鄉(均十分重視教育)反超並拉開一段距離似乎將成為事實,這一切都亟待富有責任感、使命感和智慧的鄉賢去解決。

商貿

•該村是中國淘寶村之一,交通便捷,商貿發達。

•中心集貿市場:又名合作社集市、橋頭,位於中村,由於行政管理缺失、土地資源稀缺等原因,該村一直沒有像樣的集貿市場,商貿往來仍集中在”橋頭路“,該路僅1.1公里,但街市卻占用了0.45公里,另與該路交叉的中村古路和廣汕公路亦被長期作為街市占用,交通隱患非常大,如何將管理混亂的”乾“字形街市轉化為規範的”田“字形市場是石橋頭村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百年難題;

•東涵路商貿:位於東村,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末,自2002年東涵路水泥化後,該街日漸繁榮,發展潛力較大,現已涵蓋了百貨、肉菜、飯店、小吃、門診、日化等門目;

•西村古路:位於西村,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主要有百貨、飯店、肉菜等門店;

•此外,密集分布於廣汕公路兩側的五金貿易商戶曾一度是石橋頭的重要商貿產業,但該產業已日漸沒落。

著名僑鄉(攝於上世紀90年代) 著名僑鄉(攝於上世紀90年代)

金融

•石橋頭農村信用社:廣汕公路南側、石橋頭中學斜對面(東)

•普寧農商銀行:位於廣汕公路北側,石橋頭四知門對面

•東中西三村均有金行。

旅遊資源

名吃

石橋頭綠豆餅:和常見的潮汕綠豆餅不一樣,石橋頭綠豆餅直徑只略大於桌球,餅緣成球弧線狀,餅皮米白色,口感香酥,內陷甜潤可口。

石橋頭豆鳳:以花生、白糖為原料,粉狀、方形,香甜可口

石橋頭豆糖:又叫“豬腳扣”,是在豆鳳表面加明糖製作而成

石橋頭面線、:全手工製作 沒任何添加劑 炒好清香可口 潮汕人在祭祀、做生日、做丁桌,面線都是必不少的好東西。

另還有如:花生漿、粉香糕、烏豆沙餅等。

八景

“南田山光”:位於南部田園片區,此處碧野藍天,雲光渠影,相映成趣,往南可直望大南山。

“湯溪虹影”:湯溪之上,七橋橫波,貫通東西、溝通潮普、石橋對望、高低冥迷、形態各異。

石橋頭“南田山光” 石橋頭“南田山光”

“西渠情韻”:村西清渠,界分中西村,石岸高頭樹,板凳情人街。

“鐘樓清暉”:石橋頭頂、下崩涵分別建有兩座碉樓,其樓高約20米,兩者相隔約300米,清末、民國時曾作警哨用,建國後改為廣播塔,90年代中期後始荒廢。現塔頂已成為候鳥栖息地,於此登高望遠可俯瞰本村雄偉寬廣的潮汕民居。

“北院惠風”:天忠庵和孤爺宮廣場為綠野所環繞,常有善男信女到庵內祈福禱告、觀賞蓮荷,感受北院之清寧。

“東庭聽禪”:白靈庵南面是一片沃野,在此,求佛、參禪、悟道,感受佛家之博愛。

“古寨霞光”:大寨,又叫寨內。石橋頭古寨,三龍會局之地,近20座祠堂雄立於此,這裡曾是先祖們休養生息之地,於此慎終追遠,砥礪向前。

“聖地祈福”:老爺宮、娘廟、玄天上帝廟,這裡寄託著潮汕人的信仰,善男信女來此祈願,心誠則靈。

民居

潮汕民居以下山虎、四點金為主,村東似有“百鳥朝鳳”式建築。

古建築

古寨建築群(包括中心古寨和古寨東西兩翼)、近30座祠堂、7座古橋、碉樓(塔樓)

民俗文化

文藝展演

民風淳樸,但亦有忌諱:舞獅是鄉里的一大禁忌。其緣由是石橋頭的地理是三龍入首會局,在潮汕地區凡是三龍入首局的鄉里都禁舞獅。

石橋頭分別有男、女英歌舞各一支,未建設潮州鑼鼓樂隊。

營老爺,鬧元宵

石橋頭英歌舞 石橋頭英歌舞

石橋頭最熱鬧的節日莫過於元宵節了,按習俗,在元宵節前幾天(初十開始)當地會有 “英歌舞巡遊”、“送金花”、“上香”、”招攬護駕工作人員“等活動。正月初十,村民們把“三山國王”老寨內。從正月初十到正月十五,鄉里信眾每天晚上都到那裡去燒香。由於期間前往進香的人流量相當可觀。故有一批不務正業的人乘機在這裡開設賭檔大小賭檔有幾十攤,如暗寶、牌九、雞安鯉魚等。

元宵當天的活動流程大致可分”祭祖“、”上燈“、”巡遊“三個環節:

拜老爺:家家戶戶都操辦著貢品前往“老寨內”拜神,也就是說“拜老爺”。村里人多,在元宵節的第一個時辰開始就有人去“拜老爺”了;

祭祖:中午,在家裡祭拜先祖,而後,家裡的男丁沐浴更衣準備上燈

上燈:全鄉男丁們提著“楊”字燈籠排隊到古寨上火點燈,把這一年的“福光”帶回家——祈求全家在新的一年出入平安、事事合想。上燈往返途中男丁們都要緘默不語,即便遇到熟人、恩人、久違的友人抑或路遇傾心之人都得非常淡定的守住這份虔誠;

巡遊:傍晚時分,每家每戶都提著這“楊”字金燈到古寨廣場及環寨各大街道邊等待“聖駕出遊”(即: 營老爺)這,現場情況大概是:

迎聖駕出遊 迎聖駕出遊

寨外,煙火滿天,百花齊放,村民們提著燈籠樂滋滋地等待聖駕出行,而志願入伍的小伙子們分布穿著東中西村三村各自統一制定的衣鞋在寨門內外各司其職維持秩序!

石橋頭風物 蘭花和木棉 石橋頭風物 蘭花和木棉

寨內:“老爺”出遊由鄉里德高望重的族長主提,大概在下午六點左右開始用“勝杯”求問“老爺”——能否開始出巡。當“老爺”答應出巡,即是出現“二勝一穩”杯。三支衝天炮馬上炸響(持續近二十分鐘之久),整個寨內參加游神的人員全部歡躍而起,瞬時間,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三山國王”的三尊神像,由鄉里三個片區的人員抬起衝出寨內。可能“老爺出遊”的風俗由以前古代戰爭演變而來的,在出巡的隊伍中,全部是鄉里的年青男丁,在得到出巡指示時,整支隊人馬分工有序,大旗帶領著先鋒部隊沖在最前,“三山國王”當中”三王老爺”領著大鑼鼓壓陣在後,大鑼鼓發出的聲音非常振奮人心,指揮著三個片區的游神隊人員衝鋒。“三山國王”所到之處,人們歡聲雷動,煙花把整個天空都擠滿了,就算是萬里晴空,也看不到一個星星,天空燃滿著無序的煙花。游神隊抬著“老爺”繞著寨圍跑一圈後,又從南門進入寨內。這時候寨內幾條主要巷道早就準備好的稻草馬上點燃。在寨 內點燃的稻草堆有數十堆之多,標準高度有一米左右,火苗高度差不多三、四米。要抬著神像跳過這些火堆,就要憑著對“老爺”的信仰和一定的膽量。跳火堆一直持續到晚上十點左右,游神隊員和鄉里信眾在大埕將三尊神像背靠背,然後由三個人抬起神像快速鏇轉。參加人數達到幾千人,為了爭奪抬神像,你爭我奪,有時還要大打出手。時間大概到十六號凌晨四點,游神隊員將“送太歲”,從老人口中知道,一年中有一個“太歲”2013年他們就要送走2012年的“太歲”,也將鄉里2012年一些不如意的事送走,祈盼2013年各事遂心。“老爺”上殿後,由鄉里族長舉行祈禱儀式。由於文筆有限,這以上無法詳盡解釋,各有緣人士可親身體會,當晚石橋頭人會禮待上賓,只要不說一些輕浮的話,將會受到貴賓式待遇。

“營娘”巡遊

石橋頭龍年喜慶 石橋頭龍年喜慶

即(七鄉社)大天母廟重光暨諸位娘娘開光慶典系列文化活動,逢龍年年底舉辦,活動最少持續 三天,形式類似北方廟會,活動內容包括:民俗文化巡遊、路棚工藝展,期間,臨近友村如湖西,浮嶼、青洋山,碧嶼,田心和石港(何)等村都會派族老前來參加。屆時,白天會有異彩紛呈的全村巡遊活動,晚上則會在古寨周邊同時(由於石橋頭村無戲劇院,故戲台一般為臨時搭建)上演3場潮劇!另外會有各式巧奪天工的精美工藝品在路棚中展出!

“盂蘭盆會”施孤

“七月賽盂蘭會,謂之施孤,又曰普渡”

石橋頭:92&amp;amp 石橋頭:92&amp;amp

在潮汕地區,自古以來便將七月稱為“鬼月”,在這個月裡,既有淡遠溫馨的“七夕節”,又有慎終追遠的“中元節”,期間最熱鬧的節日莫過於宗教色彩濃郁的“盂蘭盆會”了,盂蘭盆會,在石橋頭又稱“施孤”,也叫“恤孤”,民間土話發音為“薛孤”,指“失孤”之意,“孤”在這裡是所有孤魂野鬼的通稱。凡有家的死者死後會有兒孫、家人逢年過節祭拜如儀,但還有不少死者是沒有家庭、家族的,該“群體”死後的靈魂只好四處飄蕩,久而久之會作祟人間,成語“鬼鬼祟祟”的原意就是如此。於是,古人就想到,必須為該“群體”設節祭拜如儀,至少每年一祀,使“他們”漸漸地和活著的生命和諧相處,這也是樸素的人本精神體現了。潮州的“恤孤”儀式應運而生,並獲得民間代代認同、傳承,開枝散葉,形成了四鄉六里各定該儀式日子分別進行祭祀的獨特“全民式鬼文化禮儀”,再後來發展為公益慈善活動同時開展的良俗氛圍。

石橋頭“施孤”活動一般選在每年的七月十二日舉行,活動地點在石橋頭東村的孤爺廣場(即天忠庵俗稱“下庵”的北面廣場),活動內容主要包括:“拜孤爺”、“誦經”、“搶孤”等幾個流程。

“拜孤爺”:村民在孤爺宮前的鐵棚或道路旁置放各式食物,並焚化紙錠,冥衣冥鏹,俗稱拜“開獄”。民俗認為這天地下閻王把陰司地獄裡的孤魂餓鬼統統放出來,象徵施孤活動的開始。

俯瞰石橋頭 俯瞰石橋頭

“誦經”:“施孤”活動由善堂或道觀主持,地點選在施孤的彩台,即俗稱的孤棚,孤棚一般為臨時搭建,上供地藏菩薩。往年這一盛會一般由石橋頭中村的“雞母老爺”主持,活動期間一般會在台上布置經座,懸掛神仙佛像,擺設一些法器,然後把面線、五牲裸品、酒、飯、紙錢、水果和冥衣物等搬置棚上,堆積如山,然後燒香點燭,由和尚或道士等神教人物登台誦經作法,超渡無依孤魂。按潮汕地區傳統,大師在誦經過程中一般會不斷變換各種手印,邊唱邊把一盤盤面桃及大米撒向四方,拋食施孤,反覆數次,稱“放焰口”。傳說餓鬼喉頭細如針孔,口噴火焰,無法咽吞。“放焰口”就是懇請諸佛菩薩幫助他們把喉頭放開,以便進食。

“放生”:“誦經”儀式結束後,鐘鼓齊鳴,工作人員將買來的鳥兒被放生。

“搶孤”:石橋頭村的“搶孤”分“矮孤”和“高孤”兩種,“高孤”指有搭建彩台的“薛孤活動”,時間一般為三年一次,地點選在孤爺廣場,“矮孤”則無搭建高台,地點選在白靈庵。在這裡拜祭的祭品,祭後則散發給窮人或讓人搶奪,即是俗稱的“搶孤”。該活動在“放生”結束後舉行,屆時工作人員會把那些可以拋擲的祭品撒到孤棚下,讓那些村民搶拾。一些不能拋擲的祭品,則編號散發竹籤牌子,由搶到簽牌者對號領取祭品。“搶孤”過程中,棚下民眾可謂熱情高漲,有些人還專門準備了“孤承”(以網帕縛於竹竿末端的)來兜住孤棚上拋下的食物,而徒手而來的人則不免手忙腳亂、顧此失彼,以至“放掉面桃去搶餅”。

祭拜一世祖母

由於石橋頭開基一世祖母李氏與庸道公三幼子在惠來縣隆江鎮躬耕到老,離世後亦安葬於惠來縣隆江鎮尖厝坑村。故石橋頭楊氏族人(均為庸道公之長、次、季子後裔)一般會集中一個時間前往惠來縣祭拜一世祖母,按以往習慣,時間會選在農曆十月份。

每逢石橋頭這一祭祖活動,廣汕公路(324國道)都會擁堵不堪,如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一次祭祖活動,從石橋頭村至流沙,祭祖大隊有數千之眾,車輛有上千之多,一路橫幅奪目、小旗飄揚,實可謂浩浩蕩蕩,蔚為大觀。這一場面還曾被刊上南方日報,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行行攝攝 石橋頭風物 行行攝攝 石橋頭風物

酬神:時間一般選在年底,具體日期由村理事會商討決定,地點選在寨內及寨門廣場,屆時將會搭 建好大棚,請來諸神供鄉眾祭拜。另還在大棚對面搭起若干戲台,請潮劇團演戲酬神。屆時各家各戶做紅粿,買三牲,選五果、湊齋菜,一籃一籃甚或一車一車地帶到神棚祭拜,有些人家還會請親戚前來看戲。出嫁的女兒攜兒帶女回娘家共慶,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歲末謝神:除展覽各種手工藝術品外還有好幾夜的潮劇連台上演!

而就平時而言:與潮汕其他地區相仿:初一十五吃齋敬神佛;善男信女到天忠庵(下庵)、白靈庵、老爺宮、娘廟、佛祖宮、姑爺廟、張天師廟等地拜聖求願、添燈祈福!

▲2011年,時隔12年,石橋頭村重啟英歌舞巡演,2012年,石橋頭村歷史性地建立起第一支女子英歌隊,儘管2013年石橋頭英歌隊的表演水平還遠不能與普寧南山英歌隊、泥溝英歌隊;潮陽西岐英歌隊、永豐英格隊相提並論,但其所取得的成績已非常值得肯定。

當代大事記

80年代

1979年初 石橋頭率先搞起“三來一補”服裝加工企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石橋頭遍布開花,涉足行業包括服裝紡織生產、鋼鐵加工、塑膠花生產等多個行業;

1984年 在僑領楊江等人的倡議下改建石橋頭中學,還專門請來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先生為該校題字;

1987年石橋頭被省市列為計畫生育試點單位,之後幾年人口出生率大幅下滑(由戶均4個孩子到2個孩子);

1987年末,石橋頭有線電視網路建成;

80年代末,汕頭航空設備廠停辦,廠區被改建為石東國小;

90年代

石橋頭老街區 石橋頭老街區

1992年1月,在市縣自籌財政資金的情況下,普寧率先完成國道324最高規格的整改(並於2年後提出擴建方案,但由於行政區劃變革等原因,1994年的擴建方案拖延至2008年末才開始實施);

1 997年,楊成波、楊江、楊世榮等港澳僑胞聯合出資捐建石橋頭華僑學校;

1998年村里理事會組織多達1.5萬人的祭祖車隊前往惠來葵潭祭奠一世祖母,車隊由中巴、小轎車、貨車、麵包車和機車組成。

21世紀

2000年10月舉行持續達3天的(七鄉社)大天母廟重光暨諸位娘娘開光慶典系列文化活動;

2001年,楊楚光、楊錫波、楊成波、楊榮文、楊世榮等鄉賢聯合出資捐建石橋頭庸道學校;

2008年9月9日,規劃了14年的廣汕公路擴建工程石橋頭至流沙東埔段終於動工(汕頭方面已於2002年開工,2003年完成擴建工程);

2010年2月26日,石橋頭髮生特大煙花爆炸事故,根據官方數據,這次事件至少造成23人死亡,47人重傷,另外不同程度受傷者300多人,死傷者9成以上為十來歲左右男童,此次爆炸的衝擊波波及方圓兩公里範圍,一公里以內有強烈震感,鄰村鄰鎮有些人家玻璃亦被震碎,是年因中央專家組和廣東省檢察廳介入此事,元宵“營老爺”盛會受影響被迫取消,此後數年石橋頭便很少見到煙花;

2010年末,324擴建工程完畢,但相關綠化設施和照明工程並未跟進;

2012年12月27日,舉行持續達3天的(七鄉社)大天母廟重光暨諸位娘娘開光慶典系列

糖廠  遠去的歲月 糖廠 遠去的歲月

文化活動。

2013年8月17日-8月22日,受強颱風“尤特”外圍環流影響,汕頭、普寧兩市自17日起遭遇了百年難遇的水災 ,豆腐渣工程練江堤壩決口近20處,其中最寬處30多米,最窄處也有10多米。潮汕平原南部均被洪水淹沒,多處水位到達樓房二三樓位置,據統計,普寧市28個鄉50萬人受災,汕頭潮陽、潮南區近120萬人受災。其中以占隴、軍埠、陳店、司馬浦四鎮受災最為嚴重,災後,全球潮人自發全力組織救災行動,源源不斷的往災區運送物資和善款。然而,政府的救援力度和中央的關注度由於沒法達到百姓的期望值而深受質疑。關於此次特大水災的傷亡人數說法不一,無確切數字。

著名人物

和其他潮汕農村一樣,石橋頭人世代以“愛拼才會贏”為座右銘且極其重視教育尤其是傳統文化教育,這是該村得以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該村向來享有“物阜民豐、人傑地靈”之盛名,各界尤其是商界精英輩出,然而由於石橋頭人過於低調內斂,不好聲張炒作,目前我們能收集到的相關數據和信息十分有限。以下所列實屬冰山一角:

先賢

楊庸道: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出生;石橋頭村開基祖,漢人,祖籍中州(洛陽),福建莆田人,因避元末明初戰亂舉家幾經遷徙入潮;

楊養標:明末武進士,以花甲之軀勇奪武進士;

楊興順:鹹豐六年例賜昭武都尉;

楊開輝:清末反清義士,父子與許阿梅、陳娘康一道組建起義軍反抗暴清統治。

楊蘭閣:清末潮汕名醫。

(一)現當代政壇(資料有限,亟待補充)

楊卓英:(1900-1924):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烈士,生前任林樟區蘇維埃辦事處書記;

楊建生:(1931-1969):又名楊宜茂,1969年7月28日,時任潮陽縣西臚人民公社黨委書記的楊建生在抗風搶險中犧牲,被汕頭地委追授為“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好乾部”,後被追授革命烈士、“模範幹部”、追記一等功;

(二)當代科技界

石橋頭村[廣東省普寧市下轄行政村] 石橋頭村[廣東省普寧市下轄行政村]

楊宜城:1938年生,武漢大學核物理專業畢業,中國兩彈(核子彈、氫彈)功臣,負責零功率反應堆中子能譜測量和300號反應堆的組織安裝,並擔任機械組的副組長,曾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任職,退休後居住廣州,身兼3家公司董事長、7家公司董事、“武漢大學廣州校友會物理分會”物理分會首屆會長,2013年應邀為武漢大學120周年校慶捐樹,楊老為母校捐贈了154套園林工具。

(三)當代醫學界

楊承虞:潮汕名醫楊蘭閣之孫,人稱“百舌”,普寧市中西醫結合兒科首席專家,楊醫生平易近人,關愛病弱,婦孺皆知,楊醫生於2013年被聘往普寧市人民醫院(省三甲)坐診。

(四)當代文藝界

楊和明書畫鑑賞 楊和明書畫鑑賞

楊和明:(1924-1996)前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畫院副秘書長、中國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書協會員、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詩社副社長;人物事跡被收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當代書畫家名人大辭典》、《中國古今書家辭典》、《潮汕人物辭典》……楊和明先生書法 各體皆工尤擅大草。所作草書雄渾遒勁,神采飄逸。著有《楊和明扇面書畫選輯》等。楊老的書法作品或古拙、或清秀、或凝重、或明快、書風多樣,國畫偏重花卉,尤以蘭竹見長。書法繪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並被收藏。1984年6月在廣州舉辦“楊和明書畫作品展覽”,1985年6月赴新加坡參加“新粵乙丑詩人節雅集”並講學,主講《中國書法藝術的傳統和發展》,1985年12月應邀訪問泰國並舉行書畫作品展覽。書畫作品、書論、畫論及詩作常在報刊發表。

楊明敬:1947年生,著名舞蹈家,國家一級編導,曾任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廣東省民眾藝術館館長。

(五)當代教育界

★☆部分優秀教師

石東國小部分優秀教師(即“石橋頭第一學校”):楊秀華、楊麗君、林燕娜、林楚君、楊明省、何明欣、陳燕賢、蔡少彬,林文英;

其他學校的資料亟待補充。

(六)當代工商界(亟待補充)

楊錫波: 知名實業家、慈善家,至今捐款已超五千萬。曾三度被授予鐵山蘭花獎。

楊楚光:知名實業家、慈善家,至今捐款已超五千萬。

楊江等僑賢截至2000年底捐資助學情況 楊江等僑賢截至2000年底捐資助學情況

楊江:一代僑領,赤子情深!普寧老一輩華僑、愛國實業家、慈善家,曾出資千餘萬為軍埠鎮捐建學校、道路等基礎設施捐款,其參與捐建的項目包括石橋頭華僑國小、石橋頭第一國小、石橋頭庸道學校、 四知大道、軍埠鎮區道路等,楊江先生曾於1998年榮獲鐵山蘭花獎。是為軍埠鎮本地基礎設施捐款最多的華僑之一。

楊世榮:老一輩華僑、愛國實業家、慈善家,香港海龍集團董事長,曾多次為家鄉校舍和獎助學基金會捐款,至上世紀末累計捐款額已達數百萬元,1998年被授予鐵山蘭花獎。

楊成波:1947年生,老一輩華僑、愛國實業家、慈善家,1971年創辦香港互通氣動機器工程有限公司、新江絲印器材有限公司、互通國際事業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曾任香港塑膠協會會長,1997年獲香港個人工業獎,至今為家鄉捐款達數百萬元,1998年被授予鐵山蘭花獎。

楊丁周:知名實業家、慈善家,普寧慈善總會永遠名譽會長,普寧市秋盛化纖有限公司總經理,至今為普寧捐款逾億,曾於2011年5月一次性為普寧慈善總會捐款5000萬元。

楊俊樹家族:家人常年在外經商,向來熱心桑梓公益事業,曾多次為該村的道路水泥化和祠堂家廟維修等工程項目建設慷慨解囊。

石橋頭衛星俯瞰圖 石橋頭衛星俯瞰圖

楊榮明:1953年出生,研究生學歷,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即廣藥集團)前董事長、總經理,統帥旗下14家子公司30多家企業。曾任鷹金錢集團董事長、珠江啤酒集團董事長,榮獲“中國食品工業優秀企業家”、“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廣東十大經濟風雲人物”殊榮。等光榮稱號,曾將廣州味素廠、鷹金錢、珠江啤酒等多家瀕臨破產的企業救活,受過多位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表揚,有“國企救火英雄” 之稱。2006年初,初任廣藥元帥的楊榮明受命接管長達9年都無法重返國內頂級聯賽(前期的中甲、後期的中超)的廣州足球隊,指揮廣藥集團十四家子公司合力幫助廣州fc殺回中超賽場。

楊楚南:廣東省穗凌電器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廣東省家電商會常務理事,生於普寧市石橋頭東村頂東社。楊楚南先生於1992年創辦廣州市穗凌電器有限公司和廣州市番禺穗凌製冷設備廠,生產“穗凌”牌冷凍櫃系列產品,旗下有“穗凌”和“東駿”兩大品牌,產品遠銷海內外。公司曾榮獲“全國消費者用戶滿意企業”稱號,穗凌冷櫃獲“全國質量服務信譽雙保障產品”。截至2010年,楊楚南共為家鄉普寧、揭陽、廣州等地捐資助學、修築道路、救困濟貧捐款逾千萬,並於2009年4月在石橋頭楊氏廣祖祠成立獎教獎學和扶貧的“進德堂慈善基金會”,表現了一個旅外赤子拳拳的愛鄉情懷。

一小部分捐款芳名榜 一小部分捐款芳名榜

楊瑞雄:普寧市源豐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山大學國際貿易專業本科畢業,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大學畢業後,他毅然放棄了優越的就職崗位,加入到父親創辦的源豐天線廠。並將主 要精力放在研發上。14年來,他自主研發80多項技術,申請並獲得國內專利技術20多項,國際專利3項;主導技術中心團隊研發技術項目120多項。2012年底,其發明的“室外天線”以高增益、低噪聲、易安裝、小體積的技術特點征服了國內外諸多專家學者,在國內五百多萬件中國有效專利的實用新型專利產品中脫穎而出,一舉在第十四屆中國專利獎頒獎大會拿下全國專利金獎(中國發明創造最高獎),另該專利還在波蘭國際通信展中獲得年度最佳產品獎。2013年楊瑞雄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楊開源:僑華、源豐電器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慈善家,其執掌的企業在國內同行屬佼佼者,特別是僑華天線旗下的電視天線系列,在國內同行產品中可謂首屈一指。楊開源先生熱心公益、重視教育,至今已為家鄉捐資建設達數百萬人民幣。

石橋頭周邊地圖 石橋頭周邊地圖

楊東佐 1968年生,石西公司創始人、研發總工程師暨專利持有人。現任石西企業(國際)機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全國緊固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工商聯五金機電商會緊固件專業委員會會長。“石西牌”螺絲及生產機械憑藉其不斷創新的新技術在國內外同行享有著極高聲譽,產品價格及技術領先於全國其它同行。楊東佐出身機械師世家,是一名自學成才的優秀機械工程師、傑出發明家,2004年在溫州展出其7-8年前就已發明並自用多年的“無夾鉗二模三沖零件成形機”引起業界一片轟動。其高精密磁力吸入式光碟機芯是令日本同行嘆為驚奇、深為佩服的一項行業革命性創新發明。部分獲獎信息:2000年發明專利“多工位冷鐓成型機”在首屆香港中華專利技術博覽會上榮獲金獎。2006年其二模三沖零件成形機專利技術獲第十六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2006年其“磁力吸入式光碟機芯專利技術”被國家信息產業部定為電子發展基金首批重點項目。2007年獲廣東省、教育部、科技部產學研重點項目。

楊佳旭:國內著名襯衫品牌、中國馳名商標、廣東省高新科技企業“名鼠襯衫”創始人,廣東名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從2009年開始,名鼠股份就與上海東華大學簽定合作協定,實施校企聯合,名鼠股份藉助學校的紡織方面科研成果、將其轉化,不斷增強自身研發和科技力量,提高名鼠產品競爭力,名鼠先後研發出防紫外線T恤和免燙襯衫,一推出市場,就成為引領市場潮流的產品之一。

楊輝隆:國際知名音響企業“得勝集團”董事長、慈善家,其個人所有的“得勝集團”擁有完善的中心實驗室、研發部(工業設計、電聲工程、無線電子工程)、電容(專業)麥克風車間、動圈麥克風車間等專業生產部門。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服務等綜合性發展能力於一身。1996年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經過對全國市場調查後公布“得勝”牌產品為“中國公認名牌產品”。2003年10月“得勝”牌麥克風、耳機產品,被《人民日報》市場信息中心調查評比為“中國市場最具競爭力第一品牌”。楊輝隆事業成功後,不忘回報社會。十幾年以降,他不僅僅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還為地方和家鄉的建校、修路、水利、景區建設、扶貧救災、文體設施建設、助學獎學等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捐贈數百萬元。

楊春鎮:知名實業家、慈善家,清華樓集團掌門人,又名“烏九”,集團旗下包括:“清華樓貨運”、“清華樓內衣”、“清華樓電器”等多家企業,楊春鎮本人熱心公益,數年來以其父親楊戊清的名義為本鄉及臨鄉的教育、道路等基礎設施捐款近千萬元人民幣。

楊漢坤:1976年9月出生,潮汕知名企業家,電影《暴走媽媽》總製片人/出品人,電影《檸檬》出品人,2011年獲深圳市僑商關愛基金貢獻獎。2011年獲中國電子行業最具人氣優秀企業家。深圳市平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市廣盛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市泛華新媒體有限公司董事。深圳獅子會會員、中國電子商會理事、深圳市電子商會理事、深圳市潮商商會理事、深圳市友誼聯盟會理事、深圳市青年聯合會理事、深圳市企業家聯合會理事、深圳市僑商國際聯合會副會長、深圳海外潮人經濟促進會副秘書長、廣東省普寧市興文中學校董會董事。

楊育果家族:中國知名內衣品牌“俏嬌女”(央視上榜品牌)、深盛電器集團創始人兼總經理;

楊義發:知名實業家,武漢鋼發總裁,湖北省五金機電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湖北武漢廣東商會副會長。

(七)其他領域

楊培蘭:2012年獲第26屆世界超級小姐大賽中國區總決賽冠軍(中國小姐冠軍)、中國小姐最佳氣質獎。

楊翠婷:1994年出生,2012年獲第26屆世界超級小姐大賽廣東賽區決賽冠軍、最佳儀表獎,第26屆世界超級小姐大賽中國區總決賽中國香港小姐冠軍、最佳台風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