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模範師

有一首著名的江西興國山歌唱道:“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下面這篇報導生動而樸實地告訴我們,在今天的興國,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注意工作方法,關心民眾生活的好作風在繼續發揚光大,“模範興國”紅旗高揚。實踐證明,黨的好政策要靠幹部的好作風來落實。在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民奔小康的道路上,幹部作風建設至關重要,興國的同志們在這方面認識得深刻,身體力行,值得稱道。走進江西興國縣,一片深沉的紅土地被濃濃的綠色覆蓋著,昔日戰場演化為上百萬畝油茶林,16萬畝以臍橙當家的果園,16萬畝蔬菜、瓜果基地。每年出欄1000萬羽的灰鵝形成了興國一大特色產業。興國是長征的故鄉,參加長征的中央紅軍12個主力師中,有7個師是從興國出發的。而今天的興國,正在進行奔向小康的新長征。

概述

1933年6月紅三軍團在大湖坪整編,只有三個師,其中一個是第六師,又名興國模範師,全師戰士均為興國縣人。

組建出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4年毛澤東授予興國縣擴紅獎旗。興國縣蘇維埃政府軍事部在實行農村軍事化過程中,決定凡7歲至15歲的兒童與少年均加入兒童團,凡16歲至25歲的青年均加入少先隊,凡26歲至45歲的青壯年均加入赤衛隊。兒童團、少先隊赤衛隊均屬軍事化組織。1930年3月,興國縣剛成立蘇維埃政府時,便建立了興國縣少年先鋒隊中隊部。少年先鋒隊寓兵於農,平時訓練,戰時出發,不脫離生產。一旦上級發布命令,便聽從指揮,配合赤衛軍、地方紅軍和主力紅軍開赴前線作戰。
1934年毛澤東授予興國縣擴紅獎旗。1934年毛澤東授予興國縣擴紅獎旗。

1932年8月,在城郊筲箕窩組建了興國模範師,指戰員從少先隊、赤衛軍挑選出來的優秀分子組成,共7,000餘人,轄5個團,1個特務營。師長鍾元洪、政委謝遠崧、參謀長邱會鈺、供給部長謝持泮。1933年5月,在江西軍區少先隊動員部部長鍾發宗的指導下,興國模範師全師集體報名參加紅軍。6月6日,在筲箕窩檢閱台廣場,接受紅軍總政治部駐興國擴紅隊長羅榮桓、江西軍區總指揮陳毅的檢閱,並接受陳毅代表中革軍委頒發的“中國工農紅軍興國模範師軍旗。被批准參加紅軍的興國模範師全體指戰員共5,161名,從興國出發,開赴樂安整編,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第6師。這一壯舉在中央蘇區引起了強烈反響,有力地推動了中央蘇區的擴紅運動。不久,博生團、石城團、勝利模範師、瑞金模範師、於都模範師紛紛組建加入紅軍。
1934年1月31日,毛主席在瑞金召開的二次全蘇大會期間,親自主持了熱烈了授獎典禮,親自授予興國一面擴紅獎旗。[1]

組織序列

興國模範師是興國人民子弟兵,全師除少數幹部外,指戰員清一色是興國人。
出髮長征時,師部主要領導是:
師長:曹德卿
政治委員:徐策
參謀長:杜中美
政治部主任:歐陽欽
全師共5,000多人槍,轄16、17、18等三個團:
第16團 團長:李壽軒 政治委員:劉隨春 參謀長:陳世明
第17團 團長:王松青 政治委員:甘渭漢
第18團 團長:曾春鑒 參謀長:吳子雄

部隊沿革

1934年10月21日晚,中共中央機關率中央紅軍共86,000餘人,向國民黨軍在信豐、於都邊界王母渡、韓坊、古陂、新田一線構築的第一道封鎖線發起突然攻擊。
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由廣東軍閥陳濟堂部駐守。封鎖線是在德國軍事顧問指導下,按照西方現代化軍事防禦手段,使用了現代化的鋼筋水泥修築的永久性防禦工事。工事分為三層:第一層由鐵絲網、竹樁、鹿砦組成,並埋設了地雷;第二層為深溝、暗堡;第三層是高牆、堡壘。國民黨軍認為紅軍沒有坦克和重炮的裝備,這樣的工事已經是“銅牆鐵壁,堅不可摧”。
為了順利突圍,長征出發前夕,中共中央利用陳濟棠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派代表與陳濟棠進行了秘密談判,雙方達成了五項協定,其中提到“必要時可以互相借道”。紅軍在突圍前,曾將紅軍借道的路線通知了陳濟棠,並聲明只是借道進入湖南,保證不進入廣東腹地。但是,陳濟棠當時要迴避蔣介石派到他部隊里的特務,無法把“同意借道紅軍經過”的意圖通知前線中下級軍官。因此,當紅軍發起進攻時,廣東軍抵抗得很激烈。
紅3軍團擔任全軍的右路先鋒,經過半天激戰,紅3軍團率先突破封鎖線。22日午前,紅4師攻占了白石圩。午後2點,興國模範師第16團勝利攻占了韓坊。下午,興國模範師另2個團乘勝追擊,攻占了固陂,並前進到砰石,掩護中央縱隊通過封鎖線。
23日,廣東軍隊邊打邊撤。26日,中央軍委正式通知紅軍前線部隊,陳濟棠部隊已答應紅軍借道經過,故對撤退的廣東軍隊不得追擊和俘其官兵。
27日,興國模範師占領崇義縣城。
29日,興國模範師和5師奉命擔任軍團左縱隊,由崇義的穩下、左溪、關田、文英、熱水一路,向汝城方向挺進,準備突破國民黨軍構築在湘贛邊界的第二道封鎖線。
11月3日,紅3軍團以4師主攻汝城,5師在汝城以東設伏打援。興國模範師在汝城連珠嶺、東岡嶺一線構築了工事,準備和紅5師一起伏擊資興、桂東增援汝城之敵。當日,紅4師攻打汝城未克,軍團領導立即改變戰略,讓4師監視汝城之敵,由5師6師在汝城以南突破敵人的封鎖線。
11月4日,興國模範師和5師在汝城南面的天馬山、大來圩、官路下一線,突破了敵人的第二道封鎖線。很快,中央紅軍全部在汝城至城口之間通過封鎖線。
11月8日,紅3軍團以興國模範師二個團配合紅5師,直插湖南宜章縣城,準備打破國民黨軍精心構築的第三道封鎖線。9日,軍團部命令紅5師攻擊良田,警戒彬州方向的敵人,掩護興國模範師攻擊宜章城。興國模範師附二個迫擊炮連和一門山炮,向宜章城攻擊前進,攻下章橋市後,得知國民黨軍主力尚未趕到宜章城,只有數百名民團防守。師長曹德卿立即確定了一個智取宜章的計謀,親率一個連,穿上繳獲的國民黨軍服,輕裝前進,向宜章疾進,一路“賺”取了不少敵人的堡壘。
11月10日,興國模範師以16團為先鋒,冒著大雨,在距宜章15公里的白石渡擊潰有200多人的民團的阻擊,並乘勝追擊直抵宜章城下。宜章守敵猝不及防,嚇得緊閉城門,不敢應戰。16團為避免傷亡,準備等待炮兵趕到後發起攻擊。當晚,在宜章城的東門和南門做好了攻城準備。半夜時,宜章守敵棄城而逃。
11月11日拂曉,宜章城門大開,城內民眾熱烈歡迎興國模範師進城。興國模範師為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軍第三道封鎖線立下了首功,受到中央軍委的表彰。
中央紅軍在突破三道封鎖線後,未能向湘潭、寧鄉、益陽一線挺進,威脅長沙,在廣大無堡壘地區尋找戰機,擴大戰果,而是繼續在湘粵桂邊界的崎嶇山道上緩慢移動。蔣介石得以從容部署第四道封鎖線——湘江封鎖線,使中央紅軍陷入湘桂軍閥40萬大軍的夾擊之中。
11月下旬,中央紅軍長征中最殘酷的大戰--湘江之戰爆發。湘江之戰中,廣西軍閥為保存實力,讓開了一條通道,讓紅軍通過。由於紅軍中央縱隊過於龐大,行動遲緩,未能及時通過湘江。11月30日,當廣西軍閥和湘軍再次封鎖湘江時,紅軍陷入重圍。11月28日開始,紅3軍團擔任中央縱隊的右翼掩護任務,在湘江東岸與敵血戰三天。30日中午,中央縱隊渡過湘江後,紅3軍團勝利完成掩護任務,留下興國模範師第18團在湘江東岸接應紅軍第8軍團。
11月30日下午,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江東只留下興國模範師第18團和紅5軍團第34師,陷入了廣西軍閥8個整編師的重重包圍。第18團在陳家背被敵人3個師包圍,血戰一天,彈盡糧絕,大部分壯烈犧牲。湘江之戰,興國模範師傷亡過半。
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在貴州黎平整編,紅8軍團被撤銷番號,戰士併入紅3、紅5軍團。興國模範師第18團重建後,參加了攻打黃平、甕安等戰役。1935年1月5日,興國模範師參加突破烏江戰役,攻占楠木渡,架浮橋掩護軍團部渡過烏江,並掩護紅1軍團奪取了遵義城。
遵義會議期間,國民黨軍吳奇偉部企圖偷襲遵義,興國模範師在尚稽鎮、懶板凳一帶阻擊敵人,保衛遵義會議的順利開完。遵義會議後,為了加強部隊的機動性,中革軍委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在湘江戰役傷亡較大的興國模範師被壓縮為紅3軍團獨立團,團長李壽軒,政委余瑞祥。這次整編史稱“懶板凳整編”。
1935年1月下旬,紅3軍團獨立團(興國模範師)參加土城戰役,28日與敵血戰一天,由於情報失誤,守敵超過預計數倍,紅軍攻城未克,險些陷入重圍。中央紅軍再次遭到重大傷亡。2月10日,紅3軍團在四川扎西再次整編,紅9軍團併入紅3軍團,紅3軍團下轄4個團,紅3軍團獨立團撤消,興國模範師完成了他的戰鬥歷程。
興國模範師從1932年10月建立以來,從興國地方武裝發展成為中央紅軍的12個主力師之一,是中央蘇區唯一一支整師從地方武裝上升為主力師的部隊,1933年6月編入紅3軍團後,轉戰南北,身經百戰,無愧“興國模範師”的光榮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