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諸子登硯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詩人慨嘆“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作品原文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作品注釋

【註解】:
1、代謝:交替,輪換。
2、勝跡:指上述墮淚碑
3、魚梁:魚梁洲,其地也在襄陽。

作品譯文

【韻譯】:
人間世事不停地交替變換,一代接一代永遠今來古往
江山保留著歷代有名勝跡,而今我們又重新登臨觀賞。
冬末水位降低了漁塘很淺,天寒雲夢澤更加深湛浩蕩。
羊祜墮淚碑依然巍峨矗立,讀罷碑文淚沾襟無限感傷。
(1)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四聯八句,每句五個字;第2、4、6、8句押韻;頷聯、頸聯對偶;全詩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2)首聯勾勒出闊大的時代背景,包含著對時光流逝、無可阻擋的感喟,奠定了全詩的基調。
頷聯詩句平實,內涵豐富,既有對歷史英雄羊公的回憶,也有詩人弔古傷今的感懷。
頸聯寫眺望所見:“水落”“天寒”簡捷形象地把羊公所處的背景環境描繪出來。
尾聯是悠然的收束,詩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淚,賃吊懷古中融入了因個人遭際生髮的蒼涼感慨。

詩歌鑑賞

【賞析】
這是一首觸景傷情的感懷之作。峴山,是襄陽名勝,晉代羊祜鎮守襄陽時,常與友人到峴山飲酒賦詩,有過江山依舊、人生短暫的感傷。孟浩然於此弔古傷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發了感時傷懷的這一古老主題。
詩人慨嘆“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人類社會總是在發展變化著,長江後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這是不可逆轉的自然法則。過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會成為過去,古往今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光永在無情地流逝。詩一落筆,就流露出詩人的心事茫茫、無限惆悵。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詩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臨峴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廟和墮淚碑。據《晉書·羊祜傳》載,一次,羊祜登峴山,對同游者說:“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
羊祜鎮襄陽頗有政績,深得民心,死後,襄陽人民懷念他,在峴山立廟樹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淚,杜預因名為‘墮淚碑’。” 孟浩然登峴山,望碑而感慨萬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無聞,不免黯然傷情。
接著,描述登山所見,“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詩人把視線從羊祜廟暫時移開,遠眺峴山周圍景色。進入眼帘的,是峴山旁日夜流淌的漢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淺,水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淺”。
看到魚梁洲,自然會聯想到曾與司馬徽、諸葛亮為友,數次拒絕劉表延請的隱士高賢龐德公。更遠處,無邊無際、遼闊廣遠的雲夢澤展現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氣陰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雲夢”並稱,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為“夢澤”,江北為“雲澤”,後來大部淤積成陸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數十湖泊,皆為雲夢遺蹟。在峴山看不到夢澤,這裡是用來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澤地。詩人登臨峴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幾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過去,空懷才華卻無處施展的慨嘆。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一句,蘊含了詩人極其複雜的情感。羊祜是晉初的名將,相隔四百多年,但因為羊祜政績卓著,深得民心,又為國建立了功業,所以羊公碑至今還屹立在峴山上,令人仰慕;而詩人空有匡世濟國的願望,卻報國無門,不得已才以隱逸終了一生,無所作為,死後難免湮滅無聞,這與“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傷不能如羊公那樣遺愛人間,與江山同不朽,豈不令人感傷?自然就要“讀罷淚沾襟”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