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孤獨為友

與孤獨為友

《與孤獨為友》是一本從專業心理學角度分析孤獨內心,教你如何獲得幸福和價值的著作。 “我一直很孤獨——這樣的我是為何?怎么從孤獨中逃離出來?交友甚廣為什麼找不到一個能傾吐心聲與煩惱的對象?如果不跟風是否會被朋友排擠掉?”本書獻給擁有這類想法的你。 與人建立的親密關係並不是我們獲得價值和幸福的唯一要素,獨處才是你人生中培養非凡創造力與靈感的良機。一個人獨處的時間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思考時間。 當孤獨已經存在,那么迴避孤獨就是放棄了創造和升華的機會!孤獨又怎么了?明明內心充滿孤獨,但為了迎合社交的需要或別人的看法而硬去湊熱鬧,那不是更悲哀嗎?還不如遵從自己的內心,做一個快樂的自己!

內容簡介

和田秀樹所著的《與孤獨為友(如何獲得內心世界的輕鬆和愉悅)(精)》是一本從專業心理學角度分析孤獨內心,教你如何獲得幸福和價值之書。

一個人的時間就是人生中重要的思考時間。我一

直很孤獨——這樣的我是為何、怎么從孤獨中逃離了出來?總是很擔心如果不跟風會被朋友排擠掉。本書獻給擁有這種想法的你,不要因為害怕孤獨而不敢跟

朋友、家人對立。要坦蕩蕩的對自己的內心說“我就是我”、創造屬於我的未來。

作者簡介

和田秀樹,1960年出生於日本大阪,東京大學醫學部畢業,現任某大學教授。曾任東京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神經科助理、美國卡爾梅寧格精神醫學校國際研究員,現為精神科醫師及函授教育公司負責人、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一橋大學經濟系兼任講師。和田秀樹為日本當代文壇名家,著作等身,在日本極受歡迎。 馮瑩瑩,1979年生於哈爾濱,畢業於日本秋田縣立大學,獲博士學位,講師,CATTI認定日語筆譯一級翻譯,中國翻譯協會會員。現任職於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負責日語翻譯、日語寫作等課程。目前已發表論文6篇(其中l篇為SCI收錄、3篇核心期刊、2篇省級期刊),出版專著1部,澤著6部總計110餘萬字,個人承擔國家級課題2項。

圖書目錄

第 1 章

停止從眾

002/ 回歸“我本位”

002/ 我是誰

003/ 我因何來到世上

004/ “他本位”是內心不安的源頭

006/ 換位思考能帶來自信

008/ 為何要從眾

008/ 孤獨引起的三種應激反應

009/ “溫和的叛逆青年”VS“X 世代”

011/ 提倡從眾的九十年代美國郊區型社會

013/ 過分從眾會喪失個性

016/ 不要逃避孤獨

016/ 對孤獨的應激反應反而加劇了孤獨感

017/ 三十多歲獨身男子的內心世界

018/ 除去“假面”一無所有的人

021/ 由假想和諧演變為脫離正軌

021/ “中產階級之夢”幻滅的三個瞬間

023/ 從貧困的角度來解讀孤獨

024/ 擺脫從眾心理的人

025/ 不要輕言放棄

第 2 章

交友要寧缺毋濫

028/ 了解孤獨的優勢

028/ 孤獨的天才們

029/ 孤獨與思考的相容性

030/ 孤獨是培養獨創性的良機

032/ 交友眾多≠個人魅力

032/孤獨與“疏離感”的區別

034/ “孤獨無益”不過是定式思維

035/學習“御宅”范兒

037/ “無友不歡”的想法限制了個體的潛能

第 3 章

走進書的世界

040/ 唯有讀書高

040/ 用知識武裝自己

041/ 知者自謙

043/ 知者方能談笑定乾坤

045/ 了解自己

045/ 最熟悉的陌生人

046/ 榜樣就在書里

049/ 鍛鍊批判性思維

049/ 用語言構築思維

050/ 通過“律師式思維訓練”提升創造力

第 4 章

尋找同道中人

054/ 得一知己足矣

054/ 他人能幫你更好地認識自己

056/ 被接納感會讓內心更強大

057/ 偉大的愛迪生,偉大的母親

059/ 眾人拾柴火焰高

061/ 如何增加被接納感

061/ 自我意識較強的童年

064/ 不以“不能”為恥

066/ 不懼怕被排斥

066/“另類”比“泛類”更強大

067/無須在意他人的目光

069/如何打破常規

070/ 承認批評的合理性

第 5 章

學會依仗他人

074/ 他人的存在至關重要

074/ 依賴症源於“獨樂樂”

075/ 正常思維模式被替換後的惡果

078/ 要把人當成依賴對象

080/ 依仗他人不等於任性妄為

080/ 依賴龐雜事物是人類生存的前提

081/ 善於與孤獨為友者多有數個依賴對象

082/ 關鍵字為“互相支撐”

第 6 章

構築避風港

086/ 為何有的人很難交到朋友

086/ “成年人無好友”純屬無稽之談

088/ “獨樂者”的獨處時光是否充實

089/ 吧檯式酒館的妙處

091/ 趨附他人之人

091/ “附和壓”敏感者的特徵

092/ 做個“有趣的怪人”會更輕鬆

094/ 逃離原有環境能有效避免被欺負

094/ 先要改變環境

095/ 不要奢望能互相理解

097/ 網路能成為避風港嗎

097/SNS(社交網路)只是臨時避難所

098/ 網癮正悄然走近當代青少年

101/什麼!日本竟是依賴症大國

102/ 嚴把關,對依賴症說“不”

第 7 章

不要太較真

106/ 捨棄表面功夫

106/ 每個人的思想都是自由的

108/ “表面化”教育模式的巨大陷阱

110/輕視他人原無可厚非

111/ 在家裡更要敞開心扉

113/ 你在為誰當好人

113/ 將壓力轉化為動力

114/ 好人更易受惡性壓力的影響

116/ 凡事都要“一顆紅心,兩手準備”

第 8 章

勇於暴露弱點

118/ 無須太在意他人的想法

118/ 得眾人相助者究竟有何魅力

119/ 越自信的人越不怕暴露弱點

121/ 無須做到長袖善舞

121/ 朋友越多越了不起?

123/ 坦誠與率真是法寶

125/ 不善言辭者的交際秘訣

127/ 功利主義者的悲哀

127/ 搞垮日本的拜金主義

128/女性改變世界

130/ 男性改變家庭

第 9 章

藉助專業人士的力量

134/ 精神醫學離我們並不遙遠

134/ 日本人對心理諮詢的關注度普遍較低

136/ 為數不少的諮詢平台

138/ 試著講出心聲

138/ “說出來”與“想明白”

140/ 善於藉助他人之力者多事半功倍

142/ 增加選項

142/專業人士能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

143/ 選項越多越有底氣

145/ 後 記


圖書節選

第二章 交友要寧缺毋濫 “孤獨”與“疏離感”不同,為何有夥伴也會不安?

了解孤獨的優勢

·孤獨的“天才”們

世間被稱為“天才”者數不勝數,追溯他們的人生軌跡你會發現,幾乎沒有人不曾孤獨過。

發現萬有引力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在出生3個月後,父親就去世了,3歲時母親又改嫁,他自幼就成長在缺少父母關愛的環境裡。由祖母帶大的牛頓逐漸養成一種善思、沉靜的內向性格,他沒有玩伴還經常被同齡的孩子取笑。也許是為了消磨空閒時間,他竟把家裡各處都刻上了日晷,兒時的牛頓就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小孩。

另一位天才就是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的愛因斯坦,他的相對論將原有的物理學理論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天才曾被認為患有學習障礙症,即對感興趣的事物非常著迷,而對沒興趣的事物則不聞不問,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不及常人的一半,甚至在5歲時仍不會說話。愛因斯坦上學時偏科非常嚴重,數理化成績優異,歷史、語文等科目的成績卻一塌糊塗,這也導致他在升入蘇黎世聯邦工科大學的考試中曾一度落榜。

大學畢業後,愛因斯坦的很多同學都選擇留在大學任教,而他卻因被教授嫌棄“懶惰”而無法留校。不得已他只好邊打工邊找工作,就這樣過了兩年,他終於在一家專利局謀得了職位。對愛因斯坦而言,這兩年的無業生活讓他飽嘗了無人認可的孤獨感。

可以說,後來那項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與這種“孤獨”不無關聯。

他們非但沒被孤獨打垮,還 藉此機會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孤獨”與“思考”的相容性

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曾說過“天才不會讓自身思想局限於凡人鋪就的軌道。”我認為這句話堪稱經典。

孤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能充分思考的時間,讓我們深入研判各種社會現象與問題。正是這種習慣造就了天才們的獨創性思維能力,並最終使他們在科學領域裡取得重大成就。

也許很多人並不奢望成為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偉人,然而這些天才當初也只是默默無聞的普通青年,他們也曾對未來感到憂心忡忡、無所適從。

但是,天才不會在孤獨中沉淪,而凡人卻會被孤獨慢慢消磨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酒精和遊戲中虛度光陰。

孤獨是依賴症的重要誘因,但同時又是培養獨創性與獨立人格的天賜良機。

·孤獨是培養獨創性的良機

“孤獨就是天才的試金石”,那些非凡的創造力與全新的靈感正是植根於“孤獨”的土壤。請試想一下,對社會常態事物不抱任何疑問的從眾者自然不會產生懷疑與糾結的情緒,而天才們的世紀性大發現卻源於他們對常態事物的不認同感。

總之,這些天才的人生基調就是不從眾、不被常識左右。然而,天才畢竟也是人,也有各自揮之不去的煩惱。但是他們從未停止過思考,所以能獲得那些世紀性的偉大發現。

我想,手持此書的您可能正處於孤獨而苦悶的情緒中。

也許是因為不認同某些世俗觀點而無法與周圍人保持一致,也許是因為無法獲得他人的認可而倍感鬱悶。

總之,不要逃避孤獨,要敢於直面孤獨。

此時,你是否想過自己為什麼不願與他人保持一致、為什麼不願認同他人的觀點?

儘管我們一時很難得出答案,但思考本身就是培養獨創性思維與獨立人格的過程,而孤獨正是激發這種思考的催化劑,只有具備創造性與個性的人才會顯得強大而富有魅力。

正如司湯達所言——“天才不會讓自身思想局限於凡人鋪就的軌道。”即便我們無法成為牛頓、愛因斯坦那樣頂尖的科學奇才,也可以成為自己生活圈裡的天才。

交友眾多≠個人魅力

·“孤獨”與“疏離感”的區別

之前,我會在提到孤獨的同時提到“疏離感”。顧名思義,孤獨指一個人孤零零的狀態,而疏離感則指被他人疏遠、排斥無法融入團體的狀態。由於疏離感會引發與孤獨相似的情感共鳴,所以它們的含義基本相同。

然而,我認為嚴格區分的話二者多少有些細微差別。 如果一個孤獨者沒有被排斥的感覺,就無法稱之為“疏離感”,換而言之孤獨並非是疏離感的誘因

這個看似易懂的觀點至關重要。即便一個人偶爾有不合群的孤獨感,卻對此毫不在意,也不怨恨排斥自己的人,因為能坦然接受一切事實,他就不會產生所謂的“疏離感”。

當一個人深刻領悟到孤獨的優勢,並對此甘之如飴時,就會想到要成就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只有達到這種程度的覺醒,人們才能更加客觀地審視自己與自身的孤獨感。

然而,一些人只能在孤獨中感受到疏離感,其深層原因是不敢正視自身的孤獨。他們沉迷於種種遮掩孤獨的玩物,不過是一種變相從眾而已。

因此,一個人個性養成的前提是必須要學會直面孤獨。

·“孤獨無益”不過是定式思維

那么,如何培養敢於直面孤獨的能力呢?

首先,要有充分的自信,樹立“孤獨絕非壞事”的觀點。

在日本社會裡,常將“孤獨”與“不好”之間劃上等號。無論吃飯、喝酒、旅遊還是逛街,大家都喜歡在一起做,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形單影隻、無人陪伴。如果孩子經常獨自玩耍,父母就會為子女交不到朋友而憂心忡忡。

之前提到的“廁所用餐綜合症”就源於近兩成的日本人對獨自用餐懷有牴觸情緒。該類人群因在學校或單位無人一起用餐而感到顏面掃地,不得不躲進衛生間或圖書館裡獨自吃飯。

一名男大學生曾這樣對我說。

“獨自一人在學校食堂用餐就是沒朋友的標誌,所以我一般都會事先用手機聯絡幾個朋友一起去吃飯,如果實在找不到餐伴就寧可不去食堂。”

其實,他害怕的並非是獨處時的寂寞,而是害怕被貼上“沒朋友的人”的標籤。這個標籤另一重含義就是“可有可無的人”。一旦被貼上這個標籤,就會非常在意他人的目光,可恥而可悲的孤獨會讓自己變成一個處處受人輕視的非正常人。

從前,在日本曾盛行一種“全村制裁”文化,每個人都把加入村集體當成一種地位和品德的象徵,只有那些被公認的好村民才有資格加入這一社會集團。而那些集團外的人就會受到大家的歧視,也就是被全村村民制裁。對普通村民而言,該制度的嚴苛程度不言而喻。

雖然該項陋習正逐漸被歷史發展的洪流所吞沒,但是日本人頭腦當中的“集團歸屬意識”是根深蒂固的,這在學校文化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很多人即便走入社會後也依然受到它的影響。

·學習“御宅”范兒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牴觸過別人的目光與想法。

但是,獨處並非壞事,更非羞恥之事。正如御宅者所言“我才不在乎別人怎么想,我只管做自己喜歡的事。”從這一個性化的觀點來看,御宅者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其實,那些不合群、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往往不在乎自己是否融入某個團體。如前所述,當你不認為自己被排斥的時候,自然不會產生疏離感。

總是抱著“我被大家排斥”“必須和大家在一起”“對方能把我當朋友嗎?”這類想法的人,自然更容易產生疏離感。他們頭腦中的公式並非“孤獨=被排斥”,而是“孤獨=壞事=被排斥”。

這裡,我們可以試著變換一下公式。

拋棄“孤獨=壞事”的定式思維,確立“孤獨=獨處期=慎思良機”這一新觀點。

獨處是思考問題的黃金時間。

·“無友不歡”的想法限制了個體的潛能

交友廣泛與否並非是衡量人格魅力的標尺。如果雙方交往僅限於表面功夫,即便朋友再多也毫無裨益。而且,這種交往在沖淡個體存在感的同時會加劇孤獨感。反而言之,有的人雖交友不多,但彼此能敞開心扉地交流,這樣的摯友才是千金不換的。

在我們看來,那些性格開朗、人緣極佳者總是如此富有魅力又讓人羨慕,與他們交往會讓人心情愉悅,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人格魅力的內涵並不僅限於此。有些人思想深邃、待人接物從容有度;有些人處變不驚、對事物極具洞察力;還有些人對自我有著清醒而正確的認識,在我看來他們都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因此,我們沒必要將人格魅力拘泥於交友多寡這一點上。當然,如果你能在廣交朋友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存在感,那么盡可以照此發展下去。反之,則需要你充分發掘真實的自己,唯有如此你才會成為眾人眼中的可愛、可敬之人。

“無友不歡!”

“無友即失敗!”

對於這種束縛人思想的既有觀念,我們根本無須介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