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孤獨

愛與孤獨

愛是一種發自於內心的情感。通常多見於人與人,人與動物。現今任何科學都不能徹底解釋人或動物產生“愛”的原因。 愛這個字在字典里有著許多意義,由某種事物給予人滿足(如“我愛吃這些東西”)至為了愛某些東西而願意死(如愛國心、對偶結合)。其可以用來形容愛慕的強烈情感、情緒或情緒狀態。在日常生活里,其通常指人際間的愛。可能因為其為情感之首位,所以愛是美術中普遍的主題。愛有時亦會被形容為強迫症。。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要依戀另一個生命,相依為命,結伴而行。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不屬於另一個生命,像一陣風,無牽無掛。

作者簡介

周國平,一九四五年生於上海,一九六七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代表作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詩集《憂傷的情慾》,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自傳《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等,主要譯著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編輯推薦

《愛與孤獨》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為周國平經典散文之情感體驗卷。《愛與孤獨》作者周國平的散文以情理並茂、哲理和詩情交融著稱,二十餘年來長銷不衰,滋養了數代年輕人的心靈。《愛與孤獨》精選了作者最優秀的散文作品。

目錄

第一輯 人人都是孤兒

第二輯 愛情不風流

第三輯 女人和男人

第四輯 性愛迷宮

第五輯 婚姻的悖論

第六輯 家和親情

第七輯 孩子和教育

第八輯 生命中的無奈

第九輯 人性研究

第十輯 水上的落葉

書摘

《愛與孤獨》

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鏇生鏇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是的,甚至連愛也不能。凡是領悟人生這樣一種根本性孤獨的人,便已經站到了一切人間歡愛的上方,愛得最熱烈時也不會做愛的奴隸。

有兩種孤獨。

靈魂尋找自己的來源和歸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沒有根據的偶然性,這是絕對的、形而上的、哲學性質的孤獨。靈魂尋找另一顆靈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間 的一個沒有旅伴的漂泊者,這是相對的、形而下的、社會性質的孤獨。

前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上帝和神聖的愛,或者遁人空門。後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間的愛,或者陷人自戀。

一切人間的愛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獨。然而,誰若懷著形而上的孤獨,人間的愛在他眼裡就有了一種形而上的深度。當他愛一個人時,他心中會充滿佛一樣的大悲憫。在他所愛的人身上,他又會發現神的影子。

孤獨源於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

也許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人從此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於它們之中的深透的愛。從而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要依戀另一個生命,相依為命,結伴而行。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不屬於另一個生命,像一陣風,無牽無掛。

每一個問題至少有兩個相反的答案。

當一個孤獨尋找另一個孤獨時,便有了愛的欲望。可是,兩個孤獨到了一起就能夠擺脫孤獨了嗎?

孤獨之不可消除,使愛成了永無止境的尋求。在這條無盡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終就會看破小愛的限度,而尋求大愛,或者——超越一切愛,而達於無愛。

人在世上是需要有一個伴的。有人在生活上疼你,終歸比沒有好。至於精神上的幸福,這只能靠你自己,——永遠如此。 只要你心中的那個美好的天地完好無損,那塊新大陸常新,就沒有人能奪走你的幸福。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們最大的不幸並不在於無人理解,因為精神上的孤獨是可以用創造來安慰的,而恰恰在於得不到普通的人間溫暖,活著時就成了被人群遺棄的孤魂。

獨身的最大弊病是孤獨,乃至在孤獨中死去。可是,孤獨既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享受,而再好的婚姻也不能完全免除孤獨的痛苦,卻多少會損害孤獨的享受。至於死,任何親人的在場都不能阻擋它的必然到來,而且死在本質上總是孤獨的。

當我們知道了愛的難度,或者知道了愛的限度,我們就談論友誼。當我們知道了友誼的難度,或者知道了友誼的限度,我們就談論孤獨。當然,談論孤獨仍然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有人獨倚晚妝樓”——何等有力的引誘!她以醒目的方式提示了愛的缺席。女人一孤獨,就招人憐愛了。

相反,在某種意義上,孤獨是男人的本分。

十一

我愛她,她成了我的一切,除她之外的整個世界似乎都不存在了。

那么,一旦我失去了她,是否就失去了一切呢? 不。恰恰相反,整個世界又在我面前展現了。我重新得到了一切。

十二

未經失戀的人不懂愛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序言

周國平的散文以情理並茂、哲理和詩情交融著稱,在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讀者中擁有眾多知音。二十餘年來長銷不衰,尤其受到年輕讀者的喜愛。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我們對其散文作品重新進行分類精選,編成這一套“周國平經典散文”,包括以下四卷:

一、生命感悟卷:《只有一個人生》

二、情感體驗卷:《愛與孤獨》

三、心靈守望卷:《靈魂只能獨行》

四、文化陶冶卷:《思想的星空》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

後記

2006年10月,我在南京參加學術活動,南大中文系劉俊教授引介江蘇文藝出版社編輯蔡曉妮小姐來會。蔡小姐正在編一個名為“百合文叢”的書系,把台灣女性作家亦納編,首批有鐵凝、畢淑敏、張曉風和遲子建;她希望我協助聯繫琦君家屬,並編一本琦君的散文選。

那時距琦君之辭世已四月有餘,我正著手準備要編琦君的書信集,同時動念編琦君文學讀本。蔡小姐約的是精選集,比我構想中的“讀本”簡單,我想到可以為琦君做點事,答應試試看。

在獲得李唐基先生的惠允之後,我再度翻讀琦君散文集,初步決定以“情”字作為編選的核心理念,確定每篇作品的情感屬性,也就是親情、師情、友情、鄉情、文情、物情等。然而,就此編選出的量非常龐大,因此不得不重新調整編法,我保留琦君作品中最重要的親情(外公、父親、母親、妹妹、丈夫、兒子)、師情(從兒時啟蒙師到大學老師)和憶述文友之作(梁實秋、高陽等);同時為了想讓大陸讀者對琦君散文有比較全面的認識,我把琦君作為書名的二十餘篇散文作品依出版時序羅列出來,分成兩輯,並冠以“三更有夢”、“萬水千山”輯名,且在順序上置於本集之首。而為了幫助讀者對琦君的整體文學表現及其文學思維有所了解,我挑出琦君談文學寫作的數篇散文,包括《我的筆名》、《四十年來的寫作》以及她對散文、兒童詩、小說的看法的文章,置之集末,可以視為附錄。

換言之,我其實是以兩個理念來編這本散文集的,其一是把書名篇當代表作,這也不是沒道理的,我在琦君和出版社友人的來往書信中,強烈感受到她每次出書,在書名的斟酌上皆極用心,總以能扣住主旨為考量,我因此確信它們可以視為代表作;其二是選出琦君散文中重要類別之精品,如所周知,構成琦君生命特質的是親、師、友,她所特有的純厚和細膩,在這三類作中表現得最淋漓盡致。

在這個情況下,我無可避免地遺漏了空間屬性作品,亦即前述的鄉情之作。對於琦君來說,浙江永嘉、台灣、美東紐約和紐澤西分占了她生命的三個時期,廣義來說都是“鄉”,而琦君也毫無保留地寫下了故鄉民情、台灣風情、旅美心情。這方面爾後合當另有一本選集。

《三更有夢書當枕》中有一篇《愛與孤獨》,從參加一對夫妻的結婚三十周年紀念酒會談到老夫老妻的相待之道,其中有“能體會孤獨的人才能愛”、“孤獨使心靈純化”、“以愛來驅除孤獨”等句子,無不指向永恆的愛如一粒晶瑩的珍珠之可貴。我在琦君的晚年有幸結識她和唐基先生,特能體會他們以愛驅除孤獨的晚境;唐基先生支持我在琦君任教過的台灣中央大學成立“琦君研究中心”,在琦君往生以後,獨守他們最後寓居的淡水高樓,整理琦君遺物,這正是琦君所說的“難解難分的恩情”啊,思之令人動容! 於是,我決定以“愛與孤獨”為書名,並且以《愛與孤獨》為本書的“代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