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劉大山書

與劉大山書

此文是一封私人信件,以與摯友侃侃談心的口吻來寫,意切情深,心胸畢見,文字親切感人。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與劉大山
戴名世戴名世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戴名世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去年春正月,渡江訪足下,留信宿(1),而足下出所為古文十餘篇見示,皆有奇氣。足下固不自信,而謬以仆之文有合於古人矩矱(2),因從問其波瀾意度所以然者(3)。仆回秦淮,將欲檢篋中文字(4),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會足下北游燕薊之間(5),而仆亦東走吳越,遂不果。今年冬,有金陵門人慾鋟仆古文於板(6)。仆古文多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語獲罪,而門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7),當於郵傳中致一本於足下(8)。其文皆無絕殊,而波瀾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細加擇別,摘其瑕疵(9),使得改定,且作一序以冠其首簡(10),幸甚!幸甚!當今文章一事,賤如糞壤,而仆無他嗜好,獨好此不厭。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獻(11),二十年來,蒐求遺編(12),討論掌故(13),胸中覺有百卷書(14),怪怪奇奇,滔滔汩汩(15),欲觸喉而出。而仆以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為之,欲將入名山巾,洗滌心神,餐吸沆瀣(16),息慮屏氣,久之,乃敢發凡起例(17),次第命筆。而不幸死喪相繼,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為困躓顛倒(18),良可悼嘆。同縣方苞以為“文章者窮人之具(19),而文章之奇者,其窮亦奇,如戴子是也。”仆文章不敢當方君之所謂奇,而欲著書而不得,此其所以為窮之奇也。秦淮有餘叟者(20),好琵琶,聞人有工為此技者,不遠千里迎致之,學其術。客為琵琶來者,終日座為滿,久之,果大工,號南中第一手(21)。然以是傾其產千金,至不能給衣食。乃操琵琶彈於市,乞錢自活,卒無知者,不能救凍餒(22),遂抱琵琶而餓死於秦淮之涯。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然而琵琶者,夷部之樂耳(23),其工拙得喪,可以無論。至若吾輩之所為者,乃先王之遺(24),將以明聖人之道,窮造化之微(25),而極人情之變態,乃與夷部之樂同其困躓顛倒。將遂碎其琵琶以求免於窮餓,此余受之所不為也。嗚呼!琵琶成而適以速之死,文章成而適以甚其窮。足下方揚眉瞬目(26),奮袂抵掌(27),而效仆之所為,是又一餘叟也。然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

作品注釋

(1)信宿:兩夜。
(2)矩矱(yuè約):規矩、法度。
(3)波瀾:行文的起伏變化等。意度(duó奪):對於文章層次結構疏密詳略的思考權衡。
戴名世之墓戴名世之墓

(4)篋(qiè竊):箱子。
(5)燕薊(jì冀):周代燕國建都於薊(今北京),“燕薊”指今北京一帶地區。
(6)鋟(qǐn寢):刻。舊時以木板印書,先刻字於木板,然後印刷。
(7)俟(sì四):待,等。
(8)郵傳:驛傳。古代信件等由驛站傳送。
(9)摘:指出。瑕疵:玉石的疵點,一般用以比喻微小的缺點。
(10)首簡:篇首。古人把文章等刻在竹片上,這種竹片叫“簡”,後世不再用竹簡,有時仍習慣地稱文章、書信等為“簡”。 (11)先朝:指明朝。
(12)蒐(sōu搜):搜尋。
(13)掌故:關於歷史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14)“胸中”句:這裡講的仍是作者編撰明史之志。胸中的“百卷書”,主要是他多年醞釀的明史。
(15)滔滔汩汩(gǔ古):水奔流有聲。這裡用以比喻文思勃發。
(16)沆瀣(hángxiè):夜間的露氣。道教認為神仙不食人間煙火,只是“餐風飲露”,作者藉此表達自己排除一切世俗事務的干擾,專心於著書修史的願望。
(17)發凡:確定要旨。起例:擬定體例。
(18)困躓:困厄不得升進。
(19)具:才具,才能。該句意謂寫文章的才能,只有一些命運坎坷,窮困潦倒的人才會有。
(20)秦淮:秦淮河,源於江蘇潥水縣,流貫南京城入長江。這裡以“秦淮”代南京。
(21)南中:泛指南部地區。《魏書·李壽傳》:“封建寧王,以南中十二郡為建寧國。”
(22)餒(něi):飢餓。
(23)夷部之樂:古代稱少數民族為夷,琵琶來自西域,故稱“夷部之樂”。
(24)先王:儒家所尊崇的夏禹成湯周文王周武王等古代賢王。
(25)造化:天地。古人認為天地創造化育萬物,故常以造化表示天地。微:精微的道理。
(26)揚眉瞬目:得意的樣子。瞬目:眨眼。
(27)抵(zhǐ):擊掌。奮袂抵掌亦得意貌。

作品賞析

此文提到“今年冬,有金陵門人慾鋟仆古文於板”,按尤雲鶚刊行《南山集》在1701年(康熙四十年),則此文應作於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劉大山當是作者摯友。文中主要抒寫撰修明史之志以及身世之感。末段以秦淮余叟的遭遇況作者的身世,表現有才而不得施展的苦悶,字裡行間,流露了對不平世道的憤恨。此文是一封私人信件,以與摯友侃侃談心的口吻來寫,意切情深,心胸畢見,文字親切感人。

作者簡介

戴名世(1653—1713),清代著名文學家,字田有,一字褐夫,世稱南山先生,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間(1622—1722)進士,授編修。年少有文才,散文中尤長史傳文學。所作傳記,有不少記述抗清志士和遺民事跡,表現出他對明王朝的懷念,而對明末農民起義則持仇視態度。他的山水小品,也很清麗。後因所著《南山集》用了前朝永曆(1646—1683)的年號,被判處謀反罪,後被殺。其書也遭到禁毀。百餘年後,才有人收輯他的遺稿流傳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