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不悟

至死不悟,拼為zhì sǐ bù wù,指到死也不醒悟。出自唐•柳完元《臨江之麋》。

基本信息

成語資料

【成語】至死不悟
【注音】zhì sǐ bù wù
【解釋】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不醒悟
【結構】連動式
【年代】古代
【相近詞】 執迷不悟、至死不渝、 死心塌地
【相反詞】見風使舵隨風轉舵隨波逐流
【同韻詞】播糠眯目、風飧露宿、孤兒寡婦、同美相妒、加油添醋、朝野側目、蒼黃反覆、獨到之處、猗頓之富、賞賜無度

成語出處

求乞福願,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 抱朴子·道意》

成語故事

很久以前,深山裡的一個獵人捉到一隻小鹿,就帶回家裡餵養,家中的獵狗對它垂涎三尺,但獵人訓練它們友好相處,小鹿把獵狗當成自己的同伴。一天小鹿看到外邊有很多獵狗就出去與它們玩,結果被咬死。可惜小鹿至死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成語示例

1、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遂能如此,如大匠運斤,無斧鑿痕。不知者疲精力,至死不悟。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五柳先生下
2、從上述進攻國家和人民的罪行來說,怙惡不悛的大貪污犯與大盜竊犯究竟是極少數,這些人有的直接謀害人民志願軍,完全充當美國帝國主義的幫凶,有的不但組織攻守同盟乃至生死同盟,甚至對檢舉人進行罪惡的報復,乃至殺人滅跡;他們至死不悟,實際上已十足成為中國民族與人民的敵人,不僅不應列入一般的人民的隊伍,也不應列入一般的資產階級的隊伍;可是絕大多數的資本家,不僅有的始終是守法的,而不法的,經過法律的譴責和警戒,民眾的監督和影響,也只得悔悟、坦白,而成為守法的人。

文言文

選自《郁離子》

原文

郁離子居山,夜有狸取其雞,追之弗及。明日,從者苓其人之所,以雞,狸來而縶焉。身縲而口足猶在雞,且掠且奪之,至死弗肯舍也。郁離子嘆曰:“人之死貸利者,其猶是

譯文

郁離子居住在山上,夜間有隻野貓偷他家的雞,起來追趕,但沒追上。第二天,僕人在野貓鑽進來的地方安置了捕善工具,並用雞作誘餌。就在當天晚上捉住了那隻野貓。野貓的身子雖然被縛住了,但嘴和爪子仍然緊緊的抓住雞。僕人一邊打一邊奪,野貓到死也不肯放開。郁離子嘆了一口氣說:“為錢財利祿而死的人們大概也象這隻野貓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