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鐘

自由鐘

自由鐘,又稱“獨立鍾”,是一個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鐘,它是美國獨立戰爭最主要的標誌,也象徵著自由和公正。

介紹

這座自由鐘是由倫敦著名的懷特佩爾鑄造廠鑄造的,1752年移交獨立大廳(當時叫州議會大樓)。它製做的不好,不得不在費城重鑄了兩次。

人們習慣上認為這座鐘在1776年7月8日慶祝獨立宣言簽訂時敲響過,其實不然。1777年它被運往賓夕法尼亞的阿克倫鎮,以防英軍破壞。1846年敲鐘紀念華盛頓總統生日時,出現嚴重裂紋,無法修復,此後再沒有敲過。

自由鐘是費城的象徵,更是美國自由精神的象徵,是美國人的驕傲。它參與了美國早期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自由鐘的歷史只有250多年,重量只有900多公斤,由多種金屬混合鑄成。1751年由賓州州議會以100英鎊的價格從英國訂購,當年工藝水平顯然有限,第二年大鐘運到費城,試敲時就破裂了。一年後兩個當地鑄造工重新鑄造,總算成功。1835年慶祝華盛頓生日時,又被幾個孩子敲出了一尺長的裂痕。十年後在同樣的活動中,它被敲了幾個小時,結果出現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條著名的鋸齒狀裂縫,而在事實上那並不是唯一的裂縫。自由鐘再也無法修復,除了每年的獨立日,全美大小教堂鐘聲齊鳴,頭一個敲響的是自由鐘,它極少被使用。

但那條裂縫,卻似乎成了米羅的維納斯的斷臂。美國人對自由鐘的珍惜,讓我們外人很難想像。

自由鐘最早放在獨立宮的旁殿里,英國占領費城期間,被轉移藏匿,後又被移回費城。1976年搬入獨立宮後面的新殿。為便於參觀,又搬到獨立宮廣場上一個玻璃房裡,聽說不久還要從這個玻璃房裡遷入新址。兩地距離不足200米,但官方要為這次搬遷舉行隆重活動。每次搬遷的距離都並不遠,但每次人們都小心翼翼,生怕它“玉碎”。他們給鍾裝上可以測出鍾內百萬分之一米移動的微變數位移感測器,測試其是否可以搬遷。

自由鐘是費城的象徵,更是美國自由精神的象徵,是美國人的驕傲。它參與了美國早期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為第一次宣讀獨立宣言而鳴響,為合眾國憲法通過而鳴響,為送富蘭克林赴英陳請,召集市民討論英國頒布的《糖稅法》和《印花稅法案》而鳴響,為華盛頓的逝世而鳴響。它的似乎並不怎樣響亮的聲音宣告了美國的自由和獨立。

美國革命之後,它的歷史從來未曾中斷。它進入了詩歌;它為爭取自由的婦女運動複製;它作為國寶在美國巡迴展覽,從北至南,從東海岸到西海岸,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爭睹聖物;二戰期間,它的聲音被電台廣為播送,成為美國人信念的旗幟;黑人爭取投票權,圍繞它靜坐;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個夢想》的激昂演講中,那一連串氣勢磅礴的排比句反覆高喊的就是讓自由鐘鍾音響起。

兩百多年來,自由鐘就是這樣,以自由為主題,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歷史訴求代言,不斷地為美國歷史所詮釋,其象徵的意義也隨之不斷地被豐富和提升,終至成為美國愛國主義最好的教材之一。

這鐘是1751年委託英國倫敦懷特·查佩爾鑄造工場翻砂製成。原價值60鎊14先令5便士。當時為什麼要澆鑄這口大鐘,根據鐘上鐫刻的第二行銘文可知是賓夕法尼亞州議會為其位於費城的眾議院製造的,是供開會時鳴鐘召集議員用的。鐘上第一行銘文是:“直到各方土地上的所有居民均宣告自由。”這是源於《舊約全書·列未記》的一句話。據史料記載刻這段銘文是為了紀念50年前即1701年威廉·佩恩在賓夕法尼亞這塊殖民地上給教友會各首領頒發特許權狀這一歷史事件的。

威廉·佩恩(1644—1718年)是英國基督教教友會的首領。教友會是新教的激進教派,教徒們17世紀在英國遭受迫害。1655年起其信徒陸續渡過大洋到美洲新大陸落戶傳教。70年代末威廉·佩恩看到領有大片地產的好處,特拉瓦河以西的土地又很肥沃,便向英國國王申請該片領地。查理二世流亡在外時欠威廉的父親海軍上將佩恩爵士一筆巨款,現在樂得送個順水人情,便批准這個要求,既是恩賜,又算還了舊債,可謂一舉兩得。英王將新澤西以西的大片土地親自命名為賓夕法尼亞,並任命威廉·佩恩為首任總督。1682年威廉·佩恩帶領一批教友會信徒在費城建立居民點。他主張信仰自由,各教派並存和睦相處。他以教友會的友愛傳統來建設該城,城市發展得很快,成為州的首府和商業、文化中心,並獲得了“兄弟友愛之城”的美稱,也有人叫它為“教友會城”。17世紀90年代威廉·佩恩力主維護殖民地的獨立,他鼓吹共和制、信仰自由,對各教派采寬容的態度,居民自然很感激他。他死後人民一直懷念著他,故議會鑄鐘時,就把“直到各方土地上的所有居民均宣告自由”這句深得人心的話鐫刻在鐘上。

1752年大鐘運到費城,第一次使用時便被打得裂開。帕恩和斯朵兩位費城鑄工受命用原有的金屬材料重鑄兩次,翌年才完工。鐘上鐫刻著“帕恩和斯朵,費列德爾菲亞”的字樣和以羅馬數字MDCCLIIL(即1753)記載的年代,可資證明。1753年大鐘開始經常使用,立法議員集會,州議會中的法院開庭審判時,在獨立戰爭年代,諸如1776年7月8日第一次當眾公開宣讀《獨立宣言》等重大的、有意義的事件發生時,都要鳴鐘。

銘文

自由鐘自由鐘

自由鐘上刻有如下文字:
“ 直到各方土地上所有的居民均宣告自由. XXV X
由賓夕法尼亞州議會為位於費城的州府訂購
Pass and stow(帕恩和斯朵)
Philada(費城
MDCCLIII(1753年) ”
這段文字出自《聖經》的《舊約·利未記 》25:10:
“ 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
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 ”

歷史

訂購和重鑄

1751年,賓州州議會從英國訂購了這口鐘,由倫敦的懷特•查珀爾鑄鐘廠鑄造,於1752年9月上旬運至費城,該鐘花費100英鎊,高3英尺,重2080磅。頂部周長7英尺6英寸,鐘壁厚1.25英寸;底部周長12英尺,厚為3英寸。令人失望的是,來年3月在試鐘的時候出現了裂紋,當時的賓夕法尼亞州議會的發言人這樣寫道:“在它被掛起來測試聲音的時候被擊了一下就開裂了,並沒有任何暴力行為,聽到這個訊息,我覺得這是一種羞辱。”
州府要求懷特•查珀爾鑄鐘廠替換一個新鍾,由費城的John Dock Pass和John Stow的重新鑄造,這兩個人的姓氏(帕恩和斯朵)被刻在鐘的銘文上。 他們在合金中添加了銅來鑄造該鐘,但是聲音並不理想。然後他們兩人又重新鑄造了一個鍾,第三個鍾於1753年6月就被掛在議會大廈的尖塔里。

停用和巡展

1835年在為約翰•馬歇爾大法官舉行殯葬儀禮時敲鐘而再次開裂。1846年為紀念華盛頓總統的誕辰鳴鐘慶祝時,遭到嚴重破裂,發聲嘶啞。雖幾度企圖修復裂縫,都無結果。此後大鐘便停止使用。但前來參觀的人很多,於是便送到各地展覽。1885年首先送到紐奧良及南方各州首府陳列。1893年運到芝加哥,1895年運到亞特蘭大,1902年到查理斯頓,1903年到波士頓展出。
1915年運到西海岸的舊金山,但每次搬運,都使鐘的裂縫增大,獨立宮管理委員會決定不再運至外州巡迴展覽。1976年1月1日起移到上述玻璃房內。

複製鍾

1915年,德克薩斯州利柏提的婦女活動家凱瑟林·盧森伯格複製了一口自由鐘,以此推動婦女獲取投票權的運動。這個複製品被稱為“婦女自由鐘”或者“正義鍾”。她把鐘的鈴舌綁住,使其無法發音。活動家們宣布,要到有關投票結束婦女獲得選舉權後,才讓“婦女自由鐘”發出聲音。到1920年,美國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終於賦予婦女投票權。
在美國之外的比利時、以色列、日本都有自由鐘的複製品。
德國柏林的自由鐘雖然不是美國自由鐘的複製品,1950年西德戰勝歐洲共產主義,美國人做了一個自由鐘做為禮物送給西德。
美國人(主要是從捷克斯洛伐克成立前的奧匈帝國移民到美國的美國人)在1919年的時候將一個自由鐘的複製品送給當時成立的一個新國家捷克斯洛伐克,該鐘在1980年的時候被放置在布拉格的一個塔中。

意義

自由鐘的象徵意義在美國是逐漸豐富、逐漸擴大的。從東北部人的一口鐘,到橫跨北美的全國人的自由鐘;從盎格魯撒克遜白種男人的自由,到整個白人、再到各個種族的自由。也正是這種不斷詮釋、不斷提升的能力,讓平平淡淡的一口鐘具有了歷史的魅力,增強了國民的凝聚力。

中國人對美國的一個普遍觀念是:美國是一個歷史極其短暫的國家,與中國等文明古國相比就更是這樣。這一觀念表面來看固然正確,美國殖民史不過區區400年,建國史更只有200餘年。但是從另外兩個角度來說,這一觀念又不甚準確。

其一,美國殖民及建國時間雖短,但是這個國家作為歐洲文明的產物,其源頭需追溯到雅典和耶路撒冷;其二,美國自身的歷史雖短,但美國人一方面善於保存其有限的歷史遺存,而且不斷對歷史遺存給與新的詮釋,使其成為美國政治-歷史神話的一個部分。

位於費城的自由鐘就是這一現象的最好體現。

簡單地說,自由鐘就是過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議會大樓鐘樓上的一口鐘。論個頭,比中國國內一些大寺院的鐘要差得遠,論歷史,也不算特別久遠,1751年從英國訂購。而且,這口鐘還是一口名副其實的“破鍾”,有一道挺長的裂縫。

其物理意義上的歷史大概是這樣的:1751年,賓州州議會以100英鎊的價格從英國訂購了一口鐘,紀念威廉· 潘發表《權利憲章》周年。1752年,大鐘抵達費城,但在第一次試敲時就破裂。1753年,兩個費城鑄造工重新鑄造。 1835年,幾個小孩敲鐘慶祝華盛頓生日時,自由鐘出現一英尺長的裂痕。1846年,又是在慶祝華盛頓生日時,自由鐘被敲了幾個小時,結果出現了最著名的鋸齒狀裂痕。這個裂痕無法再被修復,從此自由鐘就很少再被使用了。

就是這樣一口鐘,卻是美國精神的象徵之一。作為國家象徵,它在美國的知名度僅次於自由女神。

在美國革命之前,自由鐘在當地就是一口重要的鐘:1761年殖民地人民送富蘭克林去英國陳請、1764年召集費城市民討論英國頒布的《糖稅法》、1765年召集市民商討英國《印花稅法案》時,這口鐘均被敲響。但是,真正讓自由鐘成為國家象徵的,還是美國各種普及讀物以及歷史教材里都提到的故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之後,賓州州議會頂上的自由鐘被敲響,市民聽到鐘聲聚集到樓前,聽大陸會議的代表宣讀獨立宣言。

對此,歷史學家一直存有疑義。現在,一個比較普遍的看法是,1776年大陸會議召開時,賓州州議會的鐘樓十分破敗,人們幾乎不可能上去敲鐘。今天,在陳列自由鐘的展廳里,歷史學家的質疑也明確地交代給來自各地的遊客。

但象徵之物,本來很大程度上就是後人想像和構建的產物。常常是後人的闡釋,才讓一個普通的物件“神聖化”為國家象徵。美國人在這方面絕對是箇中高手。我去參觀自由鐘的時候並不是周末,可是還是有非常多的人排隊等候進入那個玻璃房子去參觀。歷史學家的質疑絲毫沒有影響人們對這個國家象徵的熱情。

在展廳里看到一段有關自由鐘的紀錄片,更凸顯了自由鐘的歷史被構建的過程。美國革命後,自由鐘的歷史並未停止。一些重大的事件包括:

1839年,在美國廢奴主義者威廉·蓋瑞森出版的一個反對奴隸制的小冊子中,有一首關於這口鐘的詩,詩的題目就叫做《自由鐘》,這口鐘由此得名自由鐘。

1885年,自由鐘被運到紐奧良展覽。其後,這口鐘旅行到全國多個城市。一路上所到之處萬人空巷,自由鐘成為美國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

1915年,婦女活動家凱瑟林·盧森伯格複製了一口自由鐘,以此推動給與婦女投票權的運動。這個複製品被稱為 “婦女自由鐘”或者“正義鍾”。她把鐘的鈴舌綁住,這樣鍾就無法發出聲音。活動家們宣布,要到有關投票結束婦女獲得選舉權後,才讓“婦女自由鐘”發出聲音。到1920年,美國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終於賦予婦女投票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自由鐘的聲音在廣播中出現,成為堅定美國人信心的聲音。

1965年3月,25個民權活動分子進入獨立廳,圍繞自由鐘靜坐,要求阿拉巴馬州給予黑人投票權。

紀錄片的最後,是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金在演講的最後說了一段排比句,“讓自由在……響起 ”,紀錄片將這段演講與自由鐘聯繫起來,暗示觀眾,金博士要敲響的,就是自由鐘的聲音。

總之,自由鐘的象徵意義在美國是逐漸豐富、逐漸擴大的。從東北部人的一口鐘,到橫跨北美的全國人的自由鐘;從盎格魯撒克遜白種男人的自由,到整個白人、再到各個種族的自由。

也正是這種不斷詮釋、不斷提升的能力,讓平平淡淡的一口鐘具有了歷史的魅力,讓美國成為一個有凝聚力的國家。就像自由鐘上那一行引自《舊約·利未記》的銘文所說的:“宣告自由,遍及全國,家喻戶曉。”這正是自由鐘在過去200 多年裡經歷的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